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新工科建设要求,山东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创新”为导向,对工程训练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该专业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工业生产,融入科研成果,注重工程创新,丰富课程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原则,遵循OBE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工程训练基地,实施强化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此次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由此建立的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模式对其他高校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卓越计划”为导向的物理化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对物理化学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与实验按照与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相结合进行吐故纳新,优化精选,教师以新颖或变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该教学模式能够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物理化学知识的教学、情感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赵晓华  王双  周明 《广州化工》2022,(18):227-228+231
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是材料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之一,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活动。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本文讨论了在“新工科”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课程在教学模式、案例学习、仿真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探索创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敏 《化工中间体》2023,(8):128-130
新工科背景下要求高校培养出未来的优秀工程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能力,更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多个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标,构建了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包括理论实践相结合、课程与SRTP相结合、课程与创新创业大赛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等。为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社会对人才需求不仅需要一般的技能型人才,更需要懂技术能创新创业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课程以应用、创新为导向。《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的核心课程,它的工程应用性极强。然而,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普遍偏低。本文以工程实例为主线,重构理论、实践等环节的教学内容,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基于过程管理的考核模式。通过初步实践表明,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知识实践应用、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以学习者为中心”育人理念的内涵及以此理念进行课程设计的方法,在反思我国工科院校有机化学课程教育现状的情况下,探索了“以学习者为中心”育人理念的有机化学课程设计,阐述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考核设计及教学模式创新等的课程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7.
为了完成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为了实现本科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流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了培养新兴工程科技人才,最终实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在该理念下,对《化工原理》教学过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教学研究探索,为培养优秀的化工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化工原理实验”是我校工科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实践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改进”教学理念,结合当前教学现状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作者从课程目标、教学手段、师资队伍、思政融入、考核机制几个方面进行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促进专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
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院构建了“主辅线”实践教学模式.多年来,本着边实践边完善的原则,整体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在教学体系的建立、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设计,从根本上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军涛 《广州化工》2014,(5):182-184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在课程教学中,课题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据食品化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对教学内容、多元化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体系及反馈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努力构建"前沿、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达到了食品化学课程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以"卓越计划"为导向的物理化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对物理化学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与实验按照与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相结合进行吐故纳新,优化精选,教师以新颖或变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该教学模式能够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物理化学知识的教学、情感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传统课堂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极大推动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以新工科为背景,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特点,通过对教情和学情的分析,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工程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强化学生的责任感等方面出发,对本课程进行了线上线下教学设计和实践探索,以期有效提高课程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秉承“OPCE”理念,把“材料之星”创新实践与无机化学双语课程的融合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依次展开,通过创新实践相关问题的引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而创新实践同时反馈双语课堂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持续推进,实现无机化学双语课程对“材料之星”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一流专业建设要求,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特点及学生基础,对重构具有专业特色的“厚基础、促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建立“学习活动全过程全方位评价”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建立“教学环节全过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思政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材料类专业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科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是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建立“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本文以《有机化学》课程为例,结合山东省一流课程建设,阐述了教学团队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三方面所做改革以及在实现“三全育人”方面的初步探索,以期为优质课程建设、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以培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以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引入"互联网+"时代的多媒体、虚拟现实、仿真模拟及现代网络技术等辅助工具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了课程的实时性和互动性。将以"教"为中心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并采用多维评价体系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药物化学实验“扑热息痛的制备”为例,深入挖掘了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以发挥其育人功能。为了有效实施“融入课程思政的高校实验教学多元化考核与评价反馈的实践”工作,明确了课前、课中、课后、考核及反馈各个环节教师、学生需完成的任务;建立了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思政”多元化考核评价内容及反馈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利于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为此类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广州化工》2021,49(18)
基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以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主干课程《工业催化》为研究对象,总结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化工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在课程培养模式、自主学习能力和课程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教改探索和实践。这些举措的实施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将有利于实现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凌绍明  史兵方 《广州化工》2010,38(9):220-221,235
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文依据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从规范有机化学实验的操作、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模式和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阐述了作者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在线教学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混合式教学是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疫情之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更好地形成教师指导作用下“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该文以“催化作用原理”课程为例,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和实践,为高校教师同仁们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