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某车型怠速车身抖动的原因排查及解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静 《机械工程师》2015,(4):186-188
某款车型在开发过程中出现怠速车身抖动问题,抖动较为严重,主观感觉明显。通过对悬置系统隔振率、空调压缩机振动、风扇振动、排气振动、转向系统模态、整车车身模态等可能引起车身抖动原因的分析、排查,最后确定怠速车身抖动为悬置隔振性能差、整车车身模态和发动机二阶激励耦合引起。通过对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进行优化,以及调整空调开工况发动机怠速转速,解决了车身抖动问题。  相似文献   

2.
车辆驾驶室顶板振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驾驶室的模态研究中发现驾驶室顶板的振动不能忽视。通过模态试验得到驾驶室七阶模态频率(15.67 Hz)下的振型表现为驾驶室顶板明显的垂向振动;运用薄板理论对驾驶室顶板进行固有频率计算,并与模态试验结果作比较;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建立两种驾驶室仿真模型,模型一:将驾驶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模型二:将驾驶室顶板隔离作为一个单独部件进行研究;分别对两种仿真模型进行计算,分析驾驶室顶板振动对驾驶室地板处垂向振动的影响,结果显示驾驶室顶板对驾驶室地板处加速度方均根值的影响率为9%,峰值的影响率为2%~3%。同时还对驾驶室的七阶振型进行力学分析。从力学的角度分别对驾驶室出现绕z轴(垂直方向)的旋转现象以及轻微的左右摆动和前后俯仰现象进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运用MSC Adams/view建立汽车发动机悬置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对发动机悬置系统进行匹配设计,以满足频率合理分布、模态振型解藕、限位等诸多设计要求.通过对发动机右悬置刚度的优化,改善了发动机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降低了整车怠速振动,并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适用于试生产阶段的SUV低频噪音识别与改进流程。建立白车身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试验验证模型有效性。建立驾驶室声固耦合模型,进行频率响应分析。基于实车噪声与激励力测试及车内响应点的声压值灵敏度,识别板件振动的噪声频率。分析主要峰值频率下的板块单位面积声学贡献量,通过对问题板件加强局部刚度和涂贴阻尼来降低车内噪音。结果表明在整车质量增加较小的情况下车内低频噪音得到有效控制。为试生产阶段的低频噪声识别与改进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陈克  吕品 《中国机械工程》2014,25(20):2830-2834
针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的优劣影响整车的NVH特性,应用隔振原理,给出了由加速度均方根值定义的系统隔振传递率表达式;基于双层隔振机理,分别建立了动力总成6自由度悬置模型和包括车架的12自由度整车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比较了两种模型的固有特性和频域响应;在怠速工况下研究了悬置软垫处的加速度响应;最终获得各悬置点的隔振传递率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整车模型能够反应悬置系统的振动特性及其隔振传递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轻型卡车在车速60 km/h左右车内存在严重的抖动问题,详细分析了振动的传递途径,制定了驾驶室悬置系统振动测试方案。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轮胎滚动频率与驾驶室悬置系统固有频率之间发生耦合以及前悬置隔振效果不佳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是造成车内振动较大的主要原因。通过建立悬置系统多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并结合系统固有频率分布和振动能量解耦匹配等理论,提出了悬置系统参数优化设计方案,并对优化后的悬置样件重新进行了测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驾驶室振动大幅减小,车内舒适性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7.
为减小机组运行时冷却器的振动,提出一种新型的冷却器隔振设计。基于被动隔振系统模型,计算不同排布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确定弹性支撑件数量及排布。利用有限单元法对具有新隔振设计系统的发电机本体进行建模与模态分析,以获取前20阶模态的固有频率和振型。通过动态系统建模与分析,得到结构模态参数。应用LMS振动及动态信号分析仪对冷却器进行了模态测试与分析,验证了有限元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并进一步验证了冷却器隔振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刘健  刘忠砚  庞罕 《机电工程》2014,(2):150-153
为解决某大型压裂泵车作业过程中存在的振动异常现象问题,将应变响应的随机状态空间模态识别技术应用到整车振动分析中。开展了实验应变模态分析,建立了振动应变响应与车架振动特性之间的联系,提出了消除整车振动剧烈的方法。以泵车压裂作业下三缸泵振动为激振源,进行了该大型压裂泵车车架振动试验,得到了车架在实际约束下的前六阶模态频率。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应变响应的随机子空间法可以较好地识别出约束状态下车架的固有频率;车架在实际约束状态下低阶固有频率在1.79 Hz~32.1 Hz之间,该频率与三缸泵激振频率存在重合区,是引起整车振动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机组和构架弹性振动模态间的耦合程度并指导其弹性模态匹配设计,提出了基于广义弹性力做功的柔性结构能量解耦法。首先,基于某内燃动车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建立多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来描述考虑弹性模态后的双层隔振系统动力学特征;其次,利用柔性能量解耦法量化机组和构架弹性模态间的振动耦合程度,获得不同弹性频率下的耦合频带宽度曲线。研究表明:弹性模态间耦合的本质是振型间的反相振动能够减小模态等效质量,同相振动增加模态等效质量,从而改变系统固有特性;基于弹性振动耦合频带曲线图,根据隔振系统设计需求,确定机组和构架弹性模态频率间避免耦合的频带宽度,完成机组和构架的弹性模态匹配。通过振动性能测试,验证了该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机组和构架间弹性振动耦合,且隔振性能良好。该方法能够为同类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同类机型的弹性模态匹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试验对驱动电机单元进行了振动特性分析,评价了电机3个悬置的隔振性能;并在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中建立驱动电机与副车架耦合动力学模型,分别计算了刚性副车架和柔性副车架悬置系统的模态,对比分析得出副车架柔性化后降低了悬置系统的模态频率.以电机振动的主要激励频率为输入,以传递到车身力最小为目标函数,对悬置的刚度阻尼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优化后的悬置的隔振性能得到了改善,达到隔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随机振动理论与有关的车辆振动环境标准,建立了一类山地车全悬架行驶振动模型,为改善行驶舒适性,以山地车为研究对象,对其闰振系统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将优化前后的性能加以对比,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大大改善了骑行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典型正弦路面的履带车辆振动试验台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志  吕建刚  张军 《机械设计》2006,23(3):58-62
为了研究履带车辆在正弦典型路面下的振动情况,必须对其振动参数和特性进行测试。实车实验由于成本高、仪器不便安装等缺点而导致实验不能很好地进行。所以利用相似定理,结合车辆行驶时的振动情况,来制作实验台架是进行车辆实验的有效途径。通过振动实验台,可以模拟履带车辆在典型路面上以不同速度行驶时的情况。通过外加传感器和信号处理装置,可对非耦合情况下垂直振动和纵向角振动车辆的振动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进而对车辆悬挂系统的减振效果进行定量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于“源-通道-接收体”模型对样车特定车速下的异常振动问题进行试验研究。整车道路行驶振动测试后,确定轮胎总成为异常振动的激励源,车身/车轮总成偏频试验和车架/车身模态试验可确定异常振动的放大路径。在确定异常振动原因的基础上,分别从振动源的消除和传递路径的改善两个方面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为工程上类似问题提供了实际案例与系统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十自由度车轨耦合模型为例,探究由轨道不平顺所导致车-轨耦合垂向振动的问题,由功率谱密度计算确定了轨道不平顺并以此作为激励源,计算分析车辆与轨道之间的垂向耦合振动响应.通过MATLAB仿真结果图分析得出,轨下的高底不平顺主要影响的是构架和轮对的振动频率,对车体的影响并不大,因此要减轻车-轨系统的振动主要从一系悬挂和...  相似文献   

15.
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简称扭振)表现对于车辆舒适性有极大的影响,为了解决某前置后驱车辆传动系统的扭振控制,结合机械动力学知识通过LMS AMEsim软件建立车辆传动系统模型,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通过扭振频率与模态分析,确认发动机与传动系统在35.2334 Hz下有共振发生,通过优化离合器参数可使扭振得到很好的控制,同时也提出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对传动系统多参数进行优化,更好地提高传动系统的扭振表现。  相似文献   

16.
Currently, many research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on improving anti-rollover performance of vehicle mainly focus on the electronic control of auxiliary equipment, do not make full use of suspension layout to optimize anti-rollover performance of vehicle. This investigation into anti-rollover propensity improvement concentrates on the vehicle parameters greatly influencing on anti-rollover propensity of vehicle. A simulation based on fishhook procedure is used to perform design trials and evaluations aimed at ensuring an optimal balance between vehicle's design parameters and various engineering capacities, the anti-rollover propensity is optimized at the detailed design stage of a new SUV model. Firstly a four-DOF theoretical kinematic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n a complete multi-body dynamics model built in ADAMS/car based on the whole vehicle parameters is correlated to the objective handing and stability test results of a mule car. Secondly, in fishhook test simulations, the Design of Experiments method is used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the vehicle parameters on the anti-rollover performance. By means of the simulation, the roll center height of front suspension should be more than 30 mm, that of rear suspension less than 150 mm, and the HCG less than 620 mm for the SUV. The ratio of front to rear suspension roll stiffness should be ranged from 1.4 to 1.6 for the SUV. As a result, at the detailed design stage of product, the anti-rollover performance of vehicle can be improved by optimizing chassis and integrated vehicle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研究转向架对重载货车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以某空车工况的40t轴重矿石车为研究对象,在实车装配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整车及车厢的力学仿真模型,并应用有限元法对二者进行了模态分析。对实际车辆进行了模态实验研究,通过计算结果及实验结果的对比,从刚体振型及弹性体振型两个方面考察了转向架对重载货车车厢模态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转向架的质量、刚度及边界条件均会对模态计算结果产生影响,整车模型能更精确地描述实车的模态特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确定实际履带车辆的简化条件,建立了二自由度车辆悬挂系统模型,得出了车身加速度、悬挂动行程、负重轮相对动载荷对路面输入的幅频特性,分析了悬挂刚度、阻尼系数、负重轮胶圈刚度和非悬置质量等参数变化对悬挂传递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行车辆悬挂系统设计和振动控制时,必须考虑悬挂系统参数的匹配问题和参数变化对振动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螺旋弹簧悬架车辆振动的波动理论建模及频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车辆建模不能完全反映高频振动的情况,应用古典振动理论及冲击波动理论,对螺旋弹簧悬架车辆的振动进行模拟并对响应进行分析。提出用冲击波动力学分析车辆振动的理论依据,推导螺旋弹簧应力波波阻的表达式,由此建立车辆的波阻力及变形力振动模型。通过冲击波影响螺旋弹簧的长度及其对应的质量,建立了螺旋弹簧惯性力及变形力车辆振动模型,综合多种因素,建立螺旋弹簧悬架车辆振动的波动理论模型,探讨了模型的求解方法,并对各种模型从理论和解法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仿真验证冲击波动理论模型与古典振动理论模型在低频段的一致性及弥补后者不能表达高频振动的缺陷。提出了在波动理论下螺旋弹簧多参数的应用方法及悬架高频响应的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