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玖  刘尔华 《不锈》2010,(1):1-8
1概况 近年来世界双相不锈钢的产量在增长,大致占不锈钢总产量的1%~2%。中国双相不锈钢的产量随着不锈钢的产量(2008年年产694.3万吨,钢材自给率占82%)突飞猛进地发展也有了较大的增长,2008年国内双相不锈钢的粗钢产量为16867吨,比2007年提高了1.6倍。  相似文献   

2.
《不锈》2006,(1):43-45
不锈钢产量突破300万t钢材自给率超过50%国产不锈钢粗钢产量预计突破300万t,进入世界排序第二。国内粗钢生产不锈钢钢材预计达到260万t,钢材自给率预计超过50%。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结束了国内不锈钢材长期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冷轧板材产量预计达230万t(其中宽度≥600mm150万t,同比增加40万t窄带80万 t),自给率达80%,比上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结合中国双相不锈钢发展的特点,从技术进步、产量增加、应用拓展、发展趋势等方面阐述其发展情况。跟随国际发展趋势,中国双相不锈钢经历了从第1代到第3代及经济型双相不锈钢的发展历程,特超级双相不锈钢的开发及应用也在积极探索中。中国双相不锈钢研发虽然起步晚,但在发展初期就与国际同步确立N合金化的现代双相不锈钢发展方向。中国双相不锈钢从业者一贯注重工艺改进和技术进步,在组织控制及性能提升、热塑性和析出相等多方面的研究及进步,特别是近年来在双相不锈钢组织及性能平衡调控、低温冲击韧性研究及提升性能方面的进展,将有力支撑中国双相不锈钢产量的增长及应用的拓展。伴随技术及市场形势的发展,中国双相不锈钢产量在2015—2021年得到快速增长,其中2021年的产量达到24.06万t。可以预见,中国双相不锈钢将在质量、产量、品种、应用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鞍钢技术》2006,(5):40-40
根据国际废钢组织公布的市场评估报告显示,预计2006年全球不锈钢产量将达到2700万t,与2005年相比增加8%以上,其中奥氏体不锈钢的产量将达到2000万t左右。国际不锈钢论坛最新数据表明,2006年一季度全球不锈钢产量为660万t,与2005年同期相比仅增长0.3%,但与2005年四季度相比增加了12.2%。中国是2006年上半年全球不锈钢产量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2006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国,并且产能将增加30%左右。  相似文献   

5.
《冶金译丛》2011,(1):27-27
麦格理商品研究(MacquarieCommoditiesResearch)日前发布报告称,2011年中国不锈钢产量预计将达到1420万t,与2010年产量估计值1230万t相比增长15.4%,继续引领全球不锈钢产量增长。  相似文献   

6.
王辰 《山东冶金》2005,27(2):70-70
据英国钢铁分析咨询机构MEPS预测,2005年全球不锈钢产量将上升至2530万t,年增长3.7%,增长出现减缓。在过去的1年间,发达国家不锈钢市场已经出现供应过剩,由此导致美国和欧盟不锈钢基价下调。日本不锈钢产业在进行合理化调整治后,年不锈钢产量稳定在400万t左右。中国台湾省不锈钢产量将温和上升。韩国不锈钢投资力度较大,推动其年产量短期内达到250万t。  相似文献   

7.
《不锈》2007,(1):48-49
1不锈钢粗钢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2006年不锈钢粗钢产量预计超过500万t,将跃居世界第一;国产不锈钢材满足国内市场的程度进一步提高;不锈钢进口量同比降低20%,出口量同比增加75%。[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1 不锈钢产量突破300万 t 不锈钢材自给率超过50%国产不锈钢粗钢产量预计突破300万 t,进入世界排序第二。国内粗钢生产不锈钢钢材预计达到260万 t,钢材自给率预计超过50%,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结束了国内不锈钢材长期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冷轧板材产量预计达230万 t(其中宽度≥600m 150万 t,同比增加40万 t;窄带80万 t),自给率达80%,比上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不锈钢的发展与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成 《不锈》2005,(4):1-5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不锈钢产量以6%速度增长,截至2004年,世界不锈钢产量已经达到2400多万吨,预测到2010年世界不锈钢产量将要达到3000万t,其中亚洲(包括中国)将占主要份额。  相似文献   

10.
直接退火——430铁素体不锈钢生产的新工艺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孝福 《不锈》2005,(3):20-21
近年来,我国不锈钢消费和生产发展十分迅速。从2001年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不锈钢消耗第一大国,2004年表观消费量达到447万t,约占世界不锈钢产量的1/4。我国不锈钢生产也取得长足进展,2004年不锈钢产量达到236.4万t,进入世界不锈钢产量大国的前3名。但是,从不锈钢的消费和生产结构上看,我国90%是奥氏体不锈钢,而全世界不锈钢生产中奥氏体不锈钢平均比例为75%左右(2003年为76.40%,2004年为75.90%),对于镍资源缺乏的我国,这种消费和生产结构是十分不合理的。近两年来镍价高涨,使300系列不锈钢生产成本偏高,  相似文献   

11.
《不锈》2005,(1):46-47
中国特钢协不锈钢分会评出2004年中国不锈钢行业十件大事:①不锈钢产量继续保持世界前四名2004年我国不锈钢产量预计达到230万t,同比增长30%,继续保持世界前四名。  相似文献   

12.
《中国钼业》2009,33(2)
据国际不锈钢论坛(ISSF)统计数据,2008年全球不锈钢粗钢产量为2590万t,同比下降6.9%,比2006年下降了2%。2008年4季度全球不锈钢产量减少30%,导致全年产量的大幅下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汽车产量大幅下降,因此,4季度全球不锈钢粗钢降至了480万t,相当于2004年2季度的水平。2008年主要地区的不锈钢粗钢产量分别为:(1)亚洲(不含中国):810万t(同比下降10.  相似文献   

13.
《铁合金》2017,(5)
正据国际不锈钢论坛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不锈钢粗钢产量达到4 490万t,同比增长10.2%。2016年,中国不锈钢粗钢产量为2 493.8万t,同比增幅高达15.7%,是全球所有主要不锈钢生产国家和地区中增速最快的,占全球不锈钢总产量的比重为55.5%,明显高于中国粗钢产量在全球所占比重;亚洲(除中国)不锈钢粗钢产量达到908.2万t,同比增长4.8%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德国生产不锈钢149.9万吨,同比下降13%;其中,奥氏体不锈钢产量同比下降17%,至133万吨;耐热不锈钢(主要是铁素体不锈钢)产量同比增长38%,至16.8万吨。  相似文献   

15.
不锈钢连铸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玉秋 《特殊钢》1997,18(4):1-4
1995年世界不锈钢产量达1430万t.我国不锈钢产量为32万t,仅占世界产量的2%。世界上已广泛采用连铸机浇铸不锈钢,随着我国不锈钢生产的发展,开发和应用连铸工艺生产不锈钢铸坯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全球球团矿产量增加了1200万t,达到3.23亿t,总产量比2005年增长4%。2007年,全球球团矿产量预计将再增加2600万t,达到3.49亿t,而2008年全球球团矿产量预计将达到3.84亿t。2006年世界球团矿出口量为1.43亿t,比2005年增长5%。在过去的两年,世界球团矿产量增长率相比2002年的11%和2003年的8%有所放慢。  相似文献   

17.
《铁合金》2006,37(6):42-42
据估计。中国今年的不锈钢产量预计将增长60%。达510万t。据悉。中国不锈钢的消费可能增长16%,达615万t。同时。不锈钢进口将达260万t,仅出口60万t。中国不锈钢的产能已经急速攀升,估计将从2005年的800万t升至2006年的1200万t。  相似文献   

18.
不锈钢是世界需求增长最快的基础原材料之一,国际不锈钢论坛预计2007年不锈钢需求增长6.6%,2008年需求增速也将达到6.3%。2007年亚洲(主要是中国)不锈钢产量继续快速增长,2007年1~9月产量增幅超过12%。  相似文献   

19.
彭如清 《中国钼业》2008,32(3):59-59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共生产钼精矿折合量“井喷”至14.74万t(折合成钼金属量为6.63万t),为历史之最。我国钼精矿产量1950年为683t,主要产自辽宁省,占99.1%;1959年突破10000t,达到10064t,直到1985年一直维持在10000~20000t之间;近3年我国钼精矿产量迅速增长,2005年为6.66万t,2006年为9.76万t,2007年突破10万t,达到14.74万t。2007年,我国钼精矿产量列于表1。  相似文献   

20.
[安泰科讯]据麦格理银行预计,今年全球不锈钢产量大约为2510万吨,同比下降5.4%,比2007年下降6.3%(2007年产量为2830万吨)。不过该机构预计201O年不锈钢产量将“强劲”增长,增幅近10%。2006年全球不锈钢粗钢产量曾创下了2840万吨的最高记录。今年日本的减产幅度最大,同比将下降29%,欧洲产量同比下降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