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冀东油田南堡2号构造古潜山成藏条件及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堡南1井在奥陶系古潜山喜获高产油流,掀起南堡凹陷古潜山油气勘探的高潮。在对南堡2号构造潜山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潜山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建立了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南堡2号构造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十分有利,良好的油气供给、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层和储集空间的发育是潜山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具有多样性:潜山顶部风化壳油气藏以新生古储新盖和多向供烃为特点;潜山内幕油气藏具有新生古储古盖和单向供烃的特点;与烃源岩隔断层侧向相邻的潜山底部风化壳具有新生古储古盖和单向供烃的成藏模式。断层和不整合在潜山油气藏形成过程中起重要控制作用。古潜山风化壳型和内幕型油气藏勘探潜力巨大,是今后南堡2号构造潜山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辽西凹陷古潜山内幕结构与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潜山构造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油气非常富集的一类特殊基底构造,但潜山内幕结构与油气圈闭和成藏条件的关系研究目前仍很薄弱。作者以辽西凹陷潜山带为研究对象,从潜山内幕断层构造格局和活动期次、地层岩性和产状、潜山地貌单元划分和展布格局、潜山圈闭类型和烃源条件以及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地质条件等多个角度,论述古潜山内幕结构与成藏条件的关系,将古潜山油气藏圈闭划分为古地貌和潜山内幕地层圈闭两大类,建立了油气运移具有先自上而下倒灌,再沿不整合面由低潜山带至中潜山带侧向运移注入潜山聚集成藏的“新生古储”成藏模式,为辽西凹陷潜山带深层油气勘探领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歧口凹陷南缘勘探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口南缘存在多个有利构造及岩性圈闭,新近系披覆背斜、逆牵引背斜、河道及古近系砂岩、生物灰岩及火成岩地层岩性圈闭发育,南大港、扣村、黄骅、羊南、羊北几大长期发育的断层与砂体和不整合面成为歧口凹陷油气向西南横向运移的复式运移通道.形成多层系含油的聚油格局,为下步勘探的有利地区.发育孔店-扣村、南大港、羊二庄3个大型潜山构造带;歧北、歧南两个生油次凹,中浅层构造-构造岩性油藏;中深层东营组以及沙河街组构造-岩性地层油气藏、潜山油气藏、火成岩油气藏类型是主要的勘探对象.羊三木-扣村背斜带和羊二庄断鼻构造带,是首批重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4.
江汉断陷盆地潜山油气成藏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汉断陷盆地潜山发育,且具备基本的成藏地质条件,是该盆地的一个重要的勘探领域,但油气勘探一直未获得突破,其油气成藏模式是倍受关注的问题。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从潜山成因类型和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方面探讨了古潜山的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万城潜山带、潜北潜山带和通海口潜山带主要形成残丘型块状和层状油气藏;新沟潜山带和天门潜山带主要形成断块型块状和层状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轮南古潜山油气藏是塔里木盆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碳酸盐岩古潜山油气藏,潜山相对高度为1000~1500m,面积为10000km^2,埋深为4100m,潜山主要储集体为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裂缝-溶洞系统;潜山周围斜坡由巨厚的上奥陶统泥岩、石炭系泥岩构成披覆盖层,但在潜山顶部有一个80km^2的区域为巨厚的三叠系含水砂岩所覆盖,形成古潜山的天窗区。由于天窗的存在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类型的油气藏——天窗型古潜山油气藏。天窗型古潜山油气藏的油气主要分布在潜山斜坡部位,而潜山的高部位为水区或含油水区;天窗型古潜山油气藏油水界面是倾斜的,油气藏具有水动力特征。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古潜山油气藏体系及勘探技术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古潜山油气藏分布规律严格受构造带控制,断陷盆地不同构造带及其演化特点,决定了不同构造部位具有不同的古潜山圈闭体系和油气藏形成条件,济阳坳陷“古潜山”圈闭体系按二级构造带可划分为高潜山油气藏体系,中潜山油气藏体系和低潜山油气藏体系,其勘探程序依次为:区域构造带研究,确定石潜山展布区;潜山构造特征研究,落实潜山顶面及内幕储层构造形态;油气源及油气运聚分析,落实潜山油气藏形成类型,有利储集层预测,利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寻找有利储集相带;综合分析,评价潜山油气藏勘探潜力和规模,设计探井,通过对济阳坳陷潜山油气藏进行体系的划分和勘探技术与方法的优化,近期在低潜山的车3,中潜山的CBG4和CB30,高潜山带的广饶潜山的勘探中取得了突破。  相似文献   

7.
对荣兴屯地区元古界古潜山构造特征、储层特征、油气藏形成条件等进行研究,认为本区元古界油气藏多为复合型,按其主要控制因素可分为断层-潜山、断块、断层-地层不整合、岩性4种油气藏类型,其中以不整合油气藏为主.新发现元古界古潜山圈闭6个,面积8.48km2,落实了荣62、荣59东、荣59、荣601西、荣33西、以及荣3东潜山等6个潜山.  相似文献   

8.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不同地区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双河地区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及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赵凹—安棚地区主要形成成岩物性封堵、上倾尖灭及透镜状浊积砂体油气藏;下二门地区主要形成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边界大断裂附近发现少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和基岩潜山油气藏。控制该区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有古构造背景、油气疏导体系、生储盖组合等,其中,断层作为油气的疏导体系是影响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军 《中国石油勘探》2012,(2):8-11,21,87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经历了20多年的勘探,目前发现了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构造—地层油气藏及潜山油气藏等多种油气藏类型。纵向上,油气主要分布于基底潜山、铜钵庙组及南屯组,其次在大磨拐河组地层中也见到少量的油气显示;平面上,油气分布主要集中在生烃次凹内及其周边的断裂带、潜山带内,以及生烃次凹附近的岩性砂体中。贝尔凹陷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主要受生烃次凹、断裂构造带和不整合面及沉积相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塔里木、四川及鄂尔多斯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解剖研究,将我国碳酸盐岩圈闭和油气藏划分为构造型、岩性型、地层型及复合型等4大类21种类型。其中,岩性圈闭可划分为生物礁圈闭、颗粒滩圈闭及成岩圈闭;地层圈闭可分为块断古潜山圈闭、准平原化侵蚀古地貌圈闭、残丘古潜山缝洞体圈闭、似层状缝洞体圈闭、地层楔状体圈闭及地层上超尖灭圈闭。我国陆上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主要由中低丰度地层型和岩性型油气藏群构成。台缘带发育的生物礁油气藏与颗粒滩油气藏沿台缘带呈"串珠状"分布;准平原化侵蚀古地貌油气藏群呈"团块状"分布;缝洞油气藏群受缝洞储层发育层位控制,呈"似层状"大面积分布。大型古隆起及斜坡带、台缘带是岩性、地层油气藏集群式分布的有利区,油气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11.
草桥-广饶潜山油气藏特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草桥广饶潜山位于东营凹陷南斜坡南段,发育于印支运动末期。该潜山由于处于构造高部位,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断层及不整合面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多沿此运移至潜山成藏。奥陶系为主要储集层,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溶蚀孔、洞。区域盖层为馆陶组、沙河街组四段及孔店组的泥岩层。溶蚀作用、潜山构造形态及盖层的分布是决定潜山能否成藏的主控因素。目前,该潜山已发现了顶部和内幕两类油气藏。  相似文献   

12.
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52,自引:26,他引:26  
海拉尔盆地是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的复杂断陷,内部发育了三套烃源岩地层,烃源岩厚度较大,有机质含量高;发育了背斜型油气藏、断块型油气藏、变质岩潜山油气藏、岩性油气藏。该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为主力生油凹槽的两侧是油气的有利富集带,不整合面控制着油气的分布,其界面上、下油气最富集,控制断陷结构的大断裂,特别是凹槽的传递断层带所控制的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苏德尔特构造带下降盘、贝西斜坡带、巴彦塔拉构造带、乌北洼陷岩性带为最有力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13.
通过油岩对比,得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主要来自布达特群、兴安岭群、南一段和南二段4套源岩。源岩分布及与布达特群潜山接触关系研究得到,布达特群源岩分布于潜山的内部。兴安岭群源岩与布达特群潜山源岩接触面积最大,其次是南二段,南一段接触面积最小。源岩地化特征研究得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以南一段和南二段源岩供烃条件最好,其次是兴安岭群源岩,最差为布达特群源岩。通过源岩评价等级与工业油流井分布之间关系研究得到,工业油流井均分布在较好源岩区内或附近,表明布达特群潜山油气成藏与分布之间明显受源岩供烃能力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海拉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下步勘探方向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造山带上的中生代、新生代盆地。该盆地由北东向断裂控制的多个相对独立的断陷群组成,盆地内主要为下白垩统地层, 即兴安岭群、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铜钵庙组、南屯组和大磨拐河组发育了三套烃源岩,烃源岩厚度较大,有机质含量高。储层类型主要包括基岩风化壳、砂岩、凝灰质砂岩和砾岩。低水位体系域形成的低水位扇和低水位楔,以及高水位体系域形成的扇三角洲砂体为油气的主要储层。在大磨拐河组区域盖层下,发育了多套生储盖组合。纵向上油气主要富集在不整合面上下,形成断块、断层—岩性、岩性和潜山油气藏四大类油气藏,平面上油气主要集中在主生油凹槽及周边的几个断裂带上,扭动断裂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5.
冀中坳陷碳酸盐岩潜山内幕盖层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岩心及薄片观察、实验分析、录井及测井解释,认为杨庄组、洪水庄组和馒头组是冀中坳陷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内幕最主要的盖层。盖层岩性以泥质岩为主,其次为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及致密白云岩或灰岩,孔、渗性普遍较差。盖层在宏观上受岩性、泥质含量、分布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微观上受突破压力、物性、遮盖系数等的约束。依据上述因素,将冀中坳陷碳酸盐岩潜山内幕盖层划分为4 类。综合评价得出,杨庄组为Ⅲ类(中等)盖层、洪水庄组为Ⅱ类(较好)盖层、馒头组为Ⅰ类(好)盖层。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盆地涠西地区于W4井渐新统涠洲组三段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实现了北部湾盆地新区油气勘探突破。通过对W4井古近系原油及相关钻井岩心样品实验测试结果的研究,结合区内勘探新资料与邻区原油测试成果,重点开展了油源对比与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研究认为,涠西地区W4井涠洲组三段油气藏属于断块型油气藏,其原油来自于母质类型较好的流沙港组成熟烃源岩,油气成藏受控于断层侧向封堵与盖层条件2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石化东部探区潜山油气藏勘探前景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潜山油气藏是中国石化东部探区重要的油气藏类型,其成藏条件受控于多种因素。从潜山的成山过程来看,先成潜山比后成潜山经历的溶蚀作用强,储层条件较好;从潜山储层的岩性来看,碳酸盐岩比碎屑岩更易遭受溶蚀,且储集空间易于保存;构造应力对潜山储层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表现在断裂和褶皱有利于裂缝和地下溶蚀的发育;潜山储层与上覆烃源岩和盖层之间的就近配置利于油气进入潜山圈闭而成藏。下一步的勘探应分3个层次进行:一是深化济阳坳陷,扩大储量规模;二是突破东濮凹陷和苏北盆地,形成新的场面;三是探索南襄盆地和江汉盆地,积极寻找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黄华  王晓阳 《录井工程》2012,23(3):28-32
风化壳作为一种特殊沉积物,对地层划分与对比和沉积相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风化壳之下的碳酸盐岩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区,因此风化壳的识别与卡取往往是该类油气藏钻井施工成败的关键。从风化壳的形成机理入手,结合元素的迁移特性,分析了4个"风化壳剖面"的元素含量和变化趋势,发现以"碳酸盐岩"为母岩的风化壳的元素特征和风化指数特征:①相对于母岩,风化壳具有不迁移和弱迁移元素(Si、Fe、Al、Ti等)相对富集和易迁移元素(Cl、S、Ca、Mg、Na、Mn等)相对流失的特征;②风化壳的风化指标ICW和IPA值要远远高于其母岩的相应指标值。根据这两个主要特征形成了元素录井的风化壳识别和评价方法,通过元素录井的元素含量数据和依据元素含量计算的风化指标,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风化壳,并对母岩的风化程度做出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9.
张波 《石油实验地质》2022,44(6):981-988
为明确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孤北潜山下古生界油气运聚特征,指出下步油气勘探方向,利用钻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该区油气来源、输导体系及油气运聚方式进行了研究。孤北潜山下古生界油气来自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断层与下古生界风化壳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其中北东向断层与东西向盆倾断层活动时期与渤南洼陷生烃期一致,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之一;下古生界潜山顶面风化壳厚度大,物性好,渗流能力强,可以作为油气远距离横向运移的良好输导层。原油主要充注方向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西排山与渤南洼陷通过孤西1号断层对接,渤南洼陷生成的油气可直接运移到西排山中聚集成藏;而对于中排山和东排山,油气首先沿埕东断层和孤北断层向东运移至潜山低部位,然后沿下古生界风化壳向高部位运聚成藏;同时中排山油气也可以沿东西向盆倾断层F1或F2走向运移进入东排山。西排山中部、中排山北部埕东断层上升盘及整个东排山是研究区下一步重点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埕岛潜山油气成藏规律,以指导该区潜山油气勘探有利目标优选,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原油物性等资料,系统进行了埕岛潜山精细油源对比、油气藏特征和油气运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埕岛潜山明显受埕北20断层和埕北30北断层控制,分割为西、中、东排山,受源储配置、输导方式等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西、中、东排山油气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