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中国传统建筑受礼制思想影响,建筑以"中轴线"方式布局。与西方传统建筑重视空间显著不同,中国传统建筑更加重视时间因素,在以"中轴线"序列为主的空间组合方式中,隐含了时间因素,分析挖掘其中的时间因素有利于全面的认识中国传统建筑,以期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建筑在注重空间的同时也极其注重建筑中蕴含的时间因素,将时间进程中的阴阳变化体现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上,从而显示时间在建筑空间中的流动之美."中轴线"的空间布局形式将"居中者方为尊"的文化理念变"空间之中"为"时间之中".笔者以豫东传统民居刘青霞故居为案例探讨中轴线空间布局中隐含的时间因素.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这一根本精神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借助于相关的艺术形式,如舞。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构成表现出了和舞共通的方面,诸如多样的形态变化、丰富的表现内涵。对传统建筑进行深入考察,对于我们发掘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引发建筑空间意识的思考,展现传统建筑的魅力方面会有很大的价值,对于当前的建筑创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时间周而复始,时间变亦不变,在连续变化的阶段中“绵延”表现了持续性和存留。知觉和体验在时间与场所空间中获得。在时问的绵延中记忆将空间体验在意识中浮现并得以重新体验。情景构成了城市建筑的记忆。记忆是现时对过去的再体验,是空间结构的向导,是时间的度衡。体验的“生活时间”由记忆衡量。在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建筑空间构成了“生活时间”的衡量框架。时间中具体的空间和建筑体验永远是知觉建筑现象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探索时间在建筑空间中的表达,以及如何在建筑空间中引入时间。以"绵延"时间观为基础,阐述多重时间在建筑空间中的表现,并结合设计实践研究实例进行分析。多重时间在建筑空间中并存。通过解析场地时间、无限时间、相对时间在设计实践中的创作与表达,发现建筑可以容纳不同的时间在同一个场所中。所以,在建筑中可以找到体验和衡量时间的统一答案。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间不断流逝,精典的仿古建筑不仅赋予人们更多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空间,变幻莫测的建筑空间布置更把人们带入了"太虚幻境"的历史年代,或享受体会、或瞻拜寄意,仿佛时间在倒流,世界在轮回。把握了仿古建筑的时空观可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7.
闵晶 《建筑师》2023,(4):109-120
作为现代建筑历史的经典著作,希格弗莱德·吉迪恩的《空间、时间与建筑:一种新传统的成长》在推动现代运动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尽管这本书的第一版出版于1941年,但它在帮助我们理解现代建筑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现代建筑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将通过《空间、时间与建筑》第一版来分析吉迪恩对现代建筑的史学建构。  相似文献   

8.
方位与中国传统建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符英  段德罡 《华中建筑》2000,18(4):128-129
方位是空间的基本特性之一,然而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方位的意义却不仅于此,它被上升到礼制与象征意义的高度,从而主宰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表达,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空间特性和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时间观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洋 《华中建筑》2003,21(4):1-3
提出应将时间观引入建筑文化研究,通过阐释明堂与月令时间模式的密切关系及中国园林的生命时间观特征,说明时间观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深层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蒋欣 《四川建筑》2007,27(1):19-20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三维的空间加上第四要素时间,就成了四维的时空观。中国古代建筑就是时间与空间的四维时空观的体现。文中主要以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为例,来论述中国园林建筑的四维时空观。  相似文献   

11.
时间周而复始,时间变亦不变,在连续变化的阶段中“绵延”表现了持续性和存留。知觉和体验在时间与场所空间中获得。在时问的绵延中记忆将空间体验在意识中浮现并得以重新体验。情景构成了城市建筑的记忆。记忆是现时对过去的再体验,是空间结构的向导,是时间的度衡。体验的“生活时间”由记忆衡量。在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建筑空间构成了“生活时间”的衡量框架。时间中具体的空间和建筑体验永远是知觉建筑现象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将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的建筑设计置于中国文人建筑传统现代复兴与发展的语境考察,这一复兴与发展的轨迹以童寯、刘敦桢、郭黛姮、张锦秋、汉宝德、冯纪忠、贝聿铭以及王澍为代表,而王是将它发扬光大并在建筑学的多个方面贡献于世界现代建筑的最突出的一位代表。这一方面因为其探索规模更大、类型更广;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于中国文人建筑空间与时间传统的发掘。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普适性空间和现在时态时间,王澍注意表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象,他的建筑空间设计体现出对文人园林与绘画的理解;而将旧有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则创造出一种现在完成时态的时间体验,这也是中国文人艺术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乡土建筑空间环境中的教化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定坤 《华中建筑》1996,14(4):22-26
文章认为:中国乡土建筑的空间环境,以具体的物质空间形式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社会规范和传统的民间信仰。在特定的乡土蓉间环境中,采用了具有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性特征而又能直接诉诸人们感觉器官的建筑元素和装饰图案,其效果常胜过语言的教化作用。所创造出的教化性建筑空间环境,更能表达空间环境意义上的诉说力。  相似文献   

14.
张良皋 《新建筑》1994,(3):22-25,35
西洋传统上是雕塑家取代匠师而发展为建筑师,建筑深受雕塑影响而产生雕塑化的建筑,重形体而不重空间。中国传统上是画家为建筑服务而并不取匠师而代之,故中国建筑得以保持建筑之本旨,不特注意形体,尤其重视空间。  相似文献   

15.
颜朝昱 《山西建筑》2006,32(16):17-18
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赋予了传统建筑空间深刻内涵,而中国传统建筑直接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渗透,包括哲学思想、伦理学、绘画文学、艺术等,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生命力,也是创作现代建筑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正进入现代社会,西方建筑备受瞩目,并对我国建筑设计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即便如此,但建筑的目标在于为人们创造生存发展及生活的空间环境。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在漫长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传统。这一传统包含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建筑实物以及由历史形成而延续下来的思想、观念、技术和艺术形态等等。其中,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表现出强烈的感染力,我国建筑设计师在学习发达国家先进发展经验的同时,更需要深入钻研传统建筑的空间特征,设计出适合国人自身的建筑。2003年由张家骥所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论》是建筑学领域中,较早对中国木构建筑体系的形成、发展、衰亡进行论述的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论巨著。本文对《中国建筑论》进行介绍,并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是中国地域性和深厚文脉的外在表现,它从宏观和微观多个角度反映出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其中以纪念性空间的秩序最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各种信息的提取、整合和重构,为实践中的整体规划设计和单体建筑设计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和线索。该文以渭南圣德象山生态公墓项目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思想为例,分别从定向和轴线、区域和氛围、尺度的控制、意象的营造等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纪念性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8.
龙彬  童淑媛 《新建筑》2011,(3):122-125
提出对建筑中的时间问题进行思考,尝试通过分析时空、天时、时序、时感、时义五个传统时间词汇与传统建筑空间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时空融合特征,得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与空间意境形成的关键在于"以时率空"的时空关系,并相信研究这种时空关系对营造当代中国特色建筑空间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广府传统建筑柱础经历了一个由模仿中原官方样式,到根植于地域文化进行创新发展的过程,其柱础类型具有较清晰的先后时间特征,而时间特征又与柱础的材料以及在建筑中所处的位置息息相关。笔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类型研究和统计分析,对各类型柱础的时间分布情况进行了一定的归纳。这既有助于对广府传统建筑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也是对我国地域性传统建筑研究的充实。  相似文献   

20.
建筑作为凝固的生活事件,它的起源、发展和消亡都表现在时间的维度里,并伴随着使用者丰富的日常活动。本文以建筑空间和人物行为活动在时间维度下发生的场景事件为载体,分析了厦门城中村建筑空间的宏观变化和人物行为活动参与下的建筑空间微观变化。阐述了城中村当下所面临的建筑空间发展问题和缺乏社区公共空间问题,并根据人们对生活环境空间的需求,提出了以"自下而上的生活逻辑"为出发点的概念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