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峡泄洪坝段纵缝灌浆后监测资料发现,纵缝缝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开现象。本文通过对纵缝开度变化监测资料的整理及三维有限元计算成果的分析,重点介绍泄洪坝段纵缝Ⅰ灌浆前张开度和灌浆后增开度的变化规律,纵缝开度变化成因的初步分析成果.以及纵缝灌浆后增开变形对大坝结构应力和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三峡工程泄洪坝段纵缝I原设计采用在137m高程廊道并缝,根据对泄洪坝段施工形象及施工进度分析,不可避免在高温季节越过并缝区域。为此,对纵缝I在高温季节并缝施工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满足并缝温控要求及不再增加现有的温控设施条件下,尽量减少并缝施工对泄洪坝段施工进度影响。经比较最终采用预留宽槽的并缝方案。  相似文献   

3.
部分混凝土重力坝的纵缝,在灌浆后会出现继续张开的现象,给大坝的安全带来隐患。以某大型水电站泄洪坝段为研究对象,通过仿真方法分析坝体变形和纵缝开度变化。通过整理、分析纵缝开度的实测资料和钻孔录像检查缝面的接触状态。对三者的对比分析表明:纵缝在灌浆后张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外界气温;开度总体呈现夏季大、冬季小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随着水库蓄水位的升高,增开度总体减小,仍随气温变化;大部分区段纵缝的斜面闭合,上下游坝块之间通过键槽起到传力作用;灌浆后再张开的纵缝不进行灌浆处理不会影响大坝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4.
 泄洪坝段是三峡工程的重要建筑物之一,最大坝高 181.0 m ,以前的大坝抗震分析是按整体结构模型。现按实际情况设置施工纵缝,研究在地震作用下纵缝的接触状态以及泄洪坝段的响应。分别建立整体、有纵缝无间隙和有间隙 3 种模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比较,缝面按接触状态非线性问题处理,计算采用时间逐步积分法。研究结果表明:整体坝与有纵缝坝的地震动力响应存在着差异,有纵缝坝似 3 根叠梁 , 缝两端的两侧应力不连续,但三峡泄洪坝仍能保持与整体坝基本相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三峡泄洪坝段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帷幕灌浆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泄洪坝段坝基地质条件较为特殊,总体来看岩体中陡倾角网络状细微裂隙发育,且具有一定的连通性,水泥浆液可灌性较差,易失水回浓,局部范围内涌水较为普遍,部分孔段浆液注入量较大。水泥灌浆施工完毕后,部分坝段仍存在浅层透水率超标现象,采用丙烯酸盐进行补充灌浆后,帷幕的防渗能力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三峡二期工程泄洪坝段裂缝处理质量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泽快  郑路 《人民长江》2002,33(10):33-35
泄洪坝段是三峡工程结构最复杂,承压水头最大的部位,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其上游迎水面高程90m以下产生了浅层裂缝,属于由表面向浅层发展的温度裂缝。因裂缝所处位置较为特殊,处理质量备受各方关注。介绍了裂缝处理方案及项目实施过程,监理工程师根据现场施工特点,及时规范现场验收签证程序,制定施工质量管理办法,并对裂缝处理各施工工序严格把关,有效地保证了裂缝处理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7.
泄洪坝段金结设备制造合同工期为3年,时间紧、工程量大、制造技术复杂,长江委三峡监理部按照金结设备制造合同和监理合同的要求,组建了监造机构,配备了监造人员,编制了一系列监造规章文件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通过对金结设备制造质量,进度和造价的有效控制,对制造合同的严格管理以及协调业主,制造厂、安装单位之间的关系,促使金结设备制造按合同目标顺利进行和实现。  相似文献   

8.
三峡泄洪坝顶 5 0 0 0 /2X63 0 /4 0 0kN双向门机是大容量、高扬程、多任务的启闭设备 ,主小车共吊运五种型式闸门 ,副小车吊运二种型式闸门 ,回转吊吊运二种型式闸门启闭机及坝面零星物品。三台这样的门机 (共三种型式 )共操作三峡泄洪大坝 5 7扇闸门 ,因此在三峡大坝闸门启闭、吊运、检修、调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方案布置设计中 ,运用现有国内外先进技术 ,使其达到安全、准确、美观、功能齐备 ,有效地完成了闸门的启闭、吊运、检修任务  相似文献   

9.
在长隧洞快速掘进的TBM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管片纵缝超差,关键是如何处理管片纵缝,完善处理措施,使管片结构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三峡大坝地质条件特殊,二期基坑内的大坝与电站处于葛洲坝水库中,在高围堰保护下施工,基坑内有三处存积地表水,帷幕廊道高程较低,有大量补水,导致帷幕孔涌水。通过分析涌水原因,采取正确的灌浆方法与措施,使帷幕涌水孔段的灌浆质量得到了保证。  相似文献   

11.
三峡二期工程混凝土接缝灌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汝潮  谢红忠 《人民长江》2001,32(10):23-24
三峡大坝和永久船闸混凝土采用柱状块分缝分块浇筑,在纵横缝面设有键槽,预埋灌浆系统进行接缝灌浆,使坝体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三峡二期工程接缝灌浆工程量巨大,年度灌浆量多达12万m^2,其灌浆质量直接影响到坝体安全,而灌浆进度又直接影响三峡工程的按期发电,合理的灌浆要求和高质量的施工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三峡工程已有的实践经验,介绍了混凝土接缝灌浆设计要求、灌浆材料及施工工艺以及主要质量问题的控制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三峡工程右岸厂房17号坝段为研究对象,模拟坝体的施工浇筑过程和纵缝灌浆及后期蓄水过程,进行坝体温度场、温度应力及纵缝开度三维接触非线性仿真计算,揭示纵缝开度的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对蓄水后纵缝开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大坝应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纵缝张开度受年气温变化、通水冷却、上游面水荷载、施工过程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由年气温引起的缝面开度变化是造成施工期纵缝灌浆后重新张开的主要原因.②在156 m水位蓄水前可不进行纵缝二次灌浆,但应加强对大坝纵缝开度变化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14.
李方清  陈立民 《人民长江》2002,33(10):10-12
三峡二期工程泄洪坝标段位于长江主河道深槽部位,泄洪孔洞多,开挖时间较晚,施工工期短,强度高,标段内不同工种交叉作业,相互干扰,施工设备复杂,安装拆除工作量大,这些问题给工程进度控制带来很大困难。为对对该标段工程进度实施有效的控制,监理部从监理进度控制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制度建设,计划制订以及具体的控制方法等方面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经参建各方共同努力,顺利地实现了2002年5月1日和7月1日上、下基坑破堰进水的阶段性目标。  相似文献   

15.
刘冬英  张明波 《人民长江》2010,41(19):14-17
利用宜昌、寸滩、屏山、高场、富顺、北碚、武隆7站1951~2008年共58 a的洪水系列,并对宜昌站2003~2008年流量资料进行还原推算,详尽分析了三峡及三峡以上各主要干支流年最大洪水出现规律;三峡洪水汛期洪量组成以及年最大7,15,30,60 d洪量组成。结果表明:金沙江、嘉陵江和岷江来水是三峡洪水的基础,寸滩-宜昌站区间来水量对三峡洪水起到加帽、造峰作用,两者来水遭遇常形成高峰洪水。分析成果能够为三峡水库调度运行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接缝灌浆是一个系统工程.三期工程1A标段接缝灌浆打破以往的专业局限性,将质量预控措施延伸到混凝土工程施工全过程,同时强化接缝灌浆过程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接缝灌浆的工艺流程为:原材料检测→灌浆系统制安→管道系统畅通性检查→混凝土浇筑→封闭灌区畅通性检查→中期通水→后期通水→稳定温度、开度检测→灌区压水检查→缺陷灌区处理→开灌条件检查→灌浆施工→灌后质量检查→灌浆质量评定.主要介绍接缝灌浆施工过程中监理质量控制的新做法,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三峡工程对1998年洪水防洪作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8年长江发生了本世纪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大洪水,这次洪水的发生又一次引起全国各界乃至世界的关注,三峡工程对1998年洪水的防洪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分析三峡工程防洪功能的分析中,将三峡工程防洪库容221.5亿m^3划分3个部分,并我对1998年洪水设想了3种调度方案,根据1998年洪水初步的资料,按照以上调度进行了模拟调度运算,结果表明,如果有了三峡工程,1998年长江中下游洪水位将大幅  相似文献   

18.
三峡水利枢纽右岸大坝变形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瑕  张文胜 《人民长江》2010,41(20):19-22
结合长达6 a的观测资料,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右岸大坝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基础转动、基础地质缺陷部位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分析,阐述了右岸大坝坝基及坝体的变形规律以及水库蓄水对其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右岸大坝坝基坝体是稳定的,基础地质缺陷部位状态稳定,大坝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均较小,大坝变形受温度变化和水库蓄水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三峡泄洪坝段孔口配筋方案空间弹塑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空间弹塑性有限元法,考虑钢筋和混凝土的联合作用,对三峡泄洪段孔口配筋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设计工况下大坝孔口周围混凝土的开裂范围和钢筋的受力情况。通过逐级加大孔内水压力强度,求得钢筋应力达到屈服时的内水压力超载系数,用以估计孔口配筋后的强度安全度。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泄洪坝段的泄洪深孔,当采用典型配筋方案时,在设计荷载的作用下,孔口周围仅在局部区域发生开裂,最大开裂深度约0.5m;在内水压力超载系数为2.8时,孔顶钢筋开始屈服,孔顶混凝土形成数道纵深裂缝,这时孔口达到了极限承载力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