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庄-沈丘凹陷中下侏罗统油气资源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谭庄-沈丘凹陷周参10等井的油/岩全系列生物标记化合物、轻烃组成、碳同位素组成等精细对比,发现凹陷内产自下白垩统和古近系的油气为源自下白垩统和中下侏罗统的混源油,证实中下侏罗统为区内成藏的有效供烃层系之一,从而厘定出一套新的有效烃源岩——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同时,在烃源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谭庄-沈丘凹陷中下侏罗统的油气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2.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分布及成藏特征   总被引:35,自引:9,他引:26  
川西坳陷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多期构造运动,导致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岩石物性、构造特征、流体性质和地压场的多期次变化,油气运移聚集经多次反复而成藏。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富集带环绕彭灌生烃凹陷,在其东、西、北坡呈马蹄形分布,显裂缝系统构成天然气自然渗流的重要通道,天然气藏主要聚集在以早期构造为基础的各种复合圈闭中。综合源岩生排烃期-储层致密化期-流体充注储层时期-圈闭形成期的分析,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的原生气藏成藏期为印支中晚期-燕山中晚期。晚白垩世以后,储层整体致密化,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结束,油气被致密化作用所"封存"。喜马拉雅运动使区内产生强烈形变,主要表现为裂缝对早期致密化"封存"油气的活化作用。因此,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的成藏特征:早期"古构造"是天然气藏聚集的基础;中期"致密化封存"是天然气保存的条件;晚期"裂缝活化"是天然气富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以烃源岩演化过程中各阶段的最大古地温和最大埋深为基础,结合实钻资料,首先确立了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一、须二段含油气系统不同地区烃源岩的生烃阶段和排烃阶段,再利用计算的不同生排烃阶段的生、排烃量,砂岩、泥岩孔隙度变化和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最终认为不同地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都为晚三叠世中期,从而为确定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一、须二段含油气系统圈闭的有利时期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存在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烃源岩为上侏罗统黑色泥岩,储层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砂岩,区域盖层为始新统泥岩。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为始新世,各种油气成藏地质事件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坳陷中、东部区域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而坳陷西部区域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小,油气资源前景较差。  相似文献   

5.
柴窝堡凹陷达坂城次凹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有效烃源岩理论和储层(裂缝)预测、改造型盆地模拟技术方法为指导,综合研究分析了柴窝堡凹陷达坂城次凹油气成藏条件,预测了油气资源潜力,指出了勘探方向。综合研究分析表明:达坂城次凹发育有2套主要烃源岩层即上二叠统芦草沟组和红雁池组并达到了好―中等烃源岩级别,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主要储集层亦为芦草沟组和红雁池组,总体为较好含气储层,是主要勘探目的层;存在构造、地层、岩性和复合型4大类油气藏类型和自源―侧向排烃、它源―垂向排烃2类油气成藏模式;最有利的勘探区带为柴杨断褶带北部和三个山冲断带。  相似文献   

6.
根据烃源岩发育特征和油气藏类型,将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含油气系统进一步划分为上三叠统含气系统和侏罗系含油系统两个子系统。以含油气系统的基本要素研究为基础,分别探讨了上三叠统含气系统和侏罗系含油系统的成藏条件、主控要素和油气富集规律。上三叠统含气系统成藏主控因素为强充注的气源、燕山期古隆起和断裂裂缝,晚侏罗—早白垩世是气藏的主要形成期。侏罗系含油系统在不同区带具有不同的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川中地区油气藏形成主要受油源区、古隆起、断裂或裂缝、有效储集体展布四个因素控制,主要形成裂缝—岩性油藏;巴中—平昌地区主要受生烃中心和裂缝的控制,形成岩性—裂缝油藏为主;在大巴山前缘成藏主控因素为断裂、有效储集砂体和保存条件,形成裂缝—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凹陷目前发现的原油主要为轻质原油,伴生湿气,但在不同区域油气性质有差异,在油气源认识上存在争议。选取南缘露头剖面中—下侏罗统和中—上三叠统烃源岩样品,进行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气相色谱、有机岩石学等分析,结合钻揭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分析四棵树凹陷三叠系、侏罗系和古近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性质,确立烃源岩有机相,探讨油气成因和来源。结果表明,四棵树凹陷轻质油气主要来自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富壳质组的烃源岩,还可能来自中—上三叠统烃源岩;独山子油田和西湖背斜新近系原油主要来自侏罗系或三叠系烃源岩,部分来自古近系安集海河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8.
川中地区侏罗系油气源对比及烃源条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油气源研究指出,川中地区侏罗系气藏产出的油气主要来自侏罗系本身的烃源岩,但在局部地区侏罗系产出的天然气特征与下伏产层极为相似,这些气藏可能有深部气源层对其成藏的贡献。烃源岩的地化特征,展示中、下侏罗统有机碳丰度高,源岩以Ⅱ型为主,Ro多为1%左右,正处于成油高峰期。烃源岩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中、下侏罗统油气源较为丰富。在川中的中部和东北部烃源条件较好,有寻找油气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
大巴山、米仓山南缘烃源岩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大量的实验资料,首次系统地对勘探新区大巴山、米仓山南缘不同时代的烃源岩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指出: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下二叠统是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层系;与四川盆地类似,新区内Ⅰ级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Ⅰ型-Ⅱ1型干酪根,且横向分布稳定,现今均处于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研究表明:古生代时期源岩热演化程度较低,源岩的油气生成相态明显受侏罗系地层沉积厚度的控制;下寒武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三叠纪末-侏罗纪初,气态烃的大量形成时间为早侏罗世末-晚侏罗世;下志留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气态烃大量形成的时间为中侏罗世末-白垩世;下二叠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气态烃大量形成的时间为晚侏罗世-白垩纪。  相似文献   

10.
谭庄-沈丘凹陷中下侏罗统油气资源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谭庄-沈丘凹陷周参10等井的油/岩全系列生物标记化合物、轻烃组成、碳同位素组成等精 细对比,发现凹陷内产自下白垩统和古近系的油气为源自下白垩统和中下侏罗统的混源油,证实中下侏罗 统为区内成藏的有效供烃层系之一,从而厘定出一套新的有效烃源岩--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同时,在 烃源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谭庄-沈丘凹陷中下侏罗统的油气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侏罗系源岩分布及地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四川盆地侏罗系烃源岩展布特征研究,总结了侏罗系烃源岩在盆地内的分布特征,指出川中、川北和川东地区烃源岩厚度较大。在此基础上,对中、下侏罗统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热演化程度进行研究,得出盆地中部、北部和东北部有机质丰度高于西部和西南部,一部分源岩为Ⅲ型,另部分源岩为Ⅱ型,少数源岩为Ⅰ型,其有机质类型优于上三叠统,源岩已达到成熟到高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唯一发现油流的沉积坳陷,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其油气藏形成时间将决定该区油气勘探思路和油气勘探方向。通过烃源岩的油气生排烃史和油层的砂岩包裹体研究,综合分析推断了东部坳陷油气藏成藏时间。研究表明,东部坳陷中侏罗统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期和排烃期为渐新世,下白垩统和上侏罗统砂岩储层包裹体的油充注时间为早中新世。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综合分析推断,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油气藏形成时间为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有很好的勘探前景,但除阿克莫木气田外,并无其他突破,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主力烃源岩层认识不清。通过对喀什凹陷9个野外剖面系统采样和地球化学分析,认为下石炭统和中-下侏罗统为喀什凹陷的主要烃源岩层系,其中下石炭统Ⅱ型海相泥岩和泥灰岩为中等-好烃源岩,分布广泛,厚度大,现今处于高成熟阶段,以生干气为主;中侏罗统杨叶组Ⅱ型湖相泥岩和下侏罗统康苏组Ⅲ型沼泽相泥岩较次,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以生油和轻质油为主。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黑孜苇油苗、克拉托油砂和阿克1井油源均来自于石炭系,研究认为石炭系为喀什凹陷的主力烃源岩层;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烃潜力有限且分布范围局限,对油气成藏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4.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机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是一套自生自储的成藏系统。在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探讨了该区油气的运聚成藏机理。研究认为,川中地区上三叠统在燕山期持续沉降埋藏过程中,烃源岩在压实作用和超压微裂缝作用下排烃到邻近储层,储层中油气主要在浮力作用下近距离运聚成藏。在喜山期地层大幅度抬升和剥蚀作用过程中,尽管烃源岩的生烃和排烃作用趋于停止,但是储层中残余天然气的卸压膨胀作用和水溶气的脱溶作用仍可继续向圈闭充注大量的游离相的天然气。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天然气藏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准噶尔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但勘探程度较低,目前天然气发现率仅为15.12%,探明率只有3.48%,勘探潜力巨大。指出:盆地主要气源岩有下二叠统佳木河组、风城组、上二叠统乌尔禾组、芦草沟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已发现的天然气绝大部分为高成熟腐殖型气;从石炭系火成岩至第三系各个层位都有储层发育,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上三叠统和下侏罗统为全盆地分布的区域性盖层;已发现的天然气藏和出气点主要分布在伸入烃源区的正向构造单元上,以盆地西北缘和南缘为主,其次为腹部和东部;盆地南缘第二、三排构造带下第三系、西北缘二叠系、腹部莫索湾深层石炭系-二叠系等是今后天然气勘探的主要地区和层系。  相似文献   

16.
吐哈盆地二叠系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疆地区二叠系广泛分布,中二叠统上段和下二叠统上段主要的烃源岩发育段。准噶尔盆地在以二叠系为油源的含油气系统中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吐哈盆地二叠系具有一定的油气资源潜力,具备形成油气藏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而且前二叠系的勘探程度较低,仍处在勘探早期阶段。在吐哈盆地寻找以二叠系为油源油气聚集带的有利方向是,合北生烃坳陷周边的塔克泉-鄯善、吐鲁番-葡北、库木三个隆起带和博格达山前低部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双1井烃源岩特征的研究,在南盘江坳陷新发现了一套高有机质丰度的烃源岩——下石炭统泥岩,笔者认为南盘江坳陷主力烃源岩有泥盆系、下石炭统和上二叠统泥岩等三套,均具有丰度高、类型好的特点。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已进入了过成熟阶段。烃源岩生烃期在早三叠世晚期至中三叠世晚期,与该生烃期匹配关系较好的一些丘台以及继承、叠加在丘台基础上的构造,是最有希望获得突破的构造。  相似文献   

18.
川南地区嘉陵江组天然气气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川南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烃源岩生烃条件、碳同位素特征、气源方向及运移通道作了分析研究,认为其自身生烃条件较差,气藏常规组分差异较大,高干燥系数与储量大小关系密切;烷烃类气体碳同位素特征分析证实该组气源与下伏上二叠统的烃源地层有关,混源特征明显;氩同位素特征表明该组气藏气源与二叠系具明显的亲缘关系;结合运移与聚集条件等分析确认该区嘉陵江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深层二叠系烃源层,储量大与混源密切相关;烃源岩内部断层是其主要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已于多个层位取得油气勘探发现。然而,上三叠统厚层泥岩能否作为盆地有效烃源岩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亟需开展全盆范围内上三叠统烃源岩评价工作并进行有效源灶分布预测,为该层系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明确准噶尔盆地上三叠统烃源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生烃潜力,落实有效烃源灶分布范围内生烃强度,基于资料收集、剖面实测、钻孔岩屑观察采样和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利用多个地化参数开展了全盆范围上三叠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评价,优选关键参数利用多层次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圈定有效源灶范围。结果表明,上三叠统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基本全盆分布)、厚度大(可达350 m)、腹部埋深大(最大埋深11 km);烃源岩TOC含量为0.75%~8.3%,平均值为1.74%;S1+S2平均为2.78 mg/g,氯仿沥青“A”平均为0.354%;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和Ⅱ2型为主,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占优,相对较好的母质类型主要沿盆1井西凹陷—阜康凹陷方向分布,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成熟热演化阶段,局部达高—过成熟阶段。按照中国煤系泥...  相似文献   

20.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烈  曾焱 《新疆石油地质》2005,26(5):520-524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沉积了 浅海-滨海、湖沼与河流相地层,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组成了以天然气为主的含油气系统。结合盆地模拟技术定量研究了川西坳陷的烃源岩生烃史、储集层致密化史,指出其生烃起始地质年代、生烃高峰、确定油气成藏关键时刻,重塑对应于生烃高峰期的生气量和储集层致密化前的适时古构造,确定油气运移和聚集区,阐述了含油气系统的定量化特征,对指导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