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工作主要研究了26种不同结构的冠醚对UO_2Cl_2的萃取,重点研究了DCH-18-C-6,DCH-21-C-7,DCH-24-C-8,DCH-27-C-9及DCH-30-C-10的二氯乙烷溶液在HCl体系中萃取UO_2Cl_2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几种DCH系列冠醚萃取U(VI)的D(分配比)均随着HC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HCl浓度为7.0 N时,呈现最大值。再继续增加时又显著下降。该体系中U(VI)与五种冠醚的络合物组成均为1:2。在其它条件相同时,萃取U(VI)用HCl体系比用HNO_3体系的D大约大二个数量级。用稀酸或水反萃一次即完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五种冠醚的1,2-二氯乙烷溶液从盐酸水溶液中萃取铀(VI)的行为。实验表明,铀(VI)分配比与水相盐酸浓度、LiCl浓度、有机相冠醚浓度有关。用斜率法和等摩尔系列法确定了18-冠-6、二苯并-18-冠-6、二苯并-24-冠-8、二环己基-18-冠-6、二环己基-24-冠-8与铀(VI)萃合物的组成比,并求得它们的萃取平衡常数。  相似文献   

3.
二环己基-18-冠-6对铀(Ⅵ)的萃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研究了硝酸体系中十六种不同结构的冠醚对铀(Ⅳ)的萃取,萃取性能以二环己基系列的冠醚为最好。溶剂的介电常数大时铀(Ⅳ)的分配比增加,非极性溶剂所得的分配比很小。铀(Ⅳ)的分配比随水相中硝酸浓度增大而增加,在6.5MHNO_3时分配比最大,然后分配比又随硝酸浓度的增大而降低。该冠醚体系的动力学性质很好且很容易解络。初步实验结果表明,UO_2(NO_3)_2与二环己基—18—冠—6的络合物组成为1:1。另外,该络合物的红外光谱特征与文献中所述铀(Ⅳ)的配位键合情况符合。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研究了在盐酸体系中用31种不同结构的冠醚对四价铀的络合萃取性能并求得分配比值。实验表明,络合萃取铀(Ⅳ)的性能以二环已基系列的冠醚为最好。漆酚冠醚,蟹状化合物和穴醚对铀(Ⅳ)的萃取能力很低。萃取铀(Ⅳ)时,选用不同的溶剂,效果不同,溶剂的介电常数大时,铀(Ⅳ)的分配比大。铀(Ⅳ)的分配比随水相盐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8.0—8.5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研究了十五种不同结构的冠醚在硝酸介质中对UO_2(NO_3)_2的革取。结果表明:二环已基系列的冠醚对UO_2(NO_3)_2络合萃取的性能较其他冠醚为好,其中以二环己基—24冠—8和二环己基—27—冠—9对UO_2(NO_3)_2的萃取性能最好。还研究了水相酸度、平衡时间、反萃性能及铀浓度等因素对萃取的影响。经实验测定:二环己基—30—冠—10、二环己基—27—冠—9、二环己基—24—冠—8和二环己基—21—冠—7与UO_2(NO_3)_2所形成的萃合物组成比皆为1:1。所计算出的萃取平衡常数分别为:K_(DCH18C?)=11.5;K_(DCH21C7)=11.2;K_(DCH24C?)=18.2;K_(DCH27C?)=14.2;K_(DCH30C10)=12.9。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研究了二苯并—18—冠—6(DB 18 C 6)从硝酸介质中萃取铀、钚等元素的行为。纯硝酸溶液中萃取铀、钚的分配比很小,但当水相存在硝酸盐(例如NH_4NO_3)时,由于盐析效应,Pu(Ⅳ)、U(Ⅳ)和U(Ⅵ)的分配比均有很大增加。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DB 18 C 6作萃取剂时,水相酸度、DB 18 C6浓度、盐的种类及浓度对萃取的影响;求得在Pu的萃合物中溶剂化数为2。此外还比较了几种冠醚的萃取行为,发现苯并和其它二苯并冠醚对铀、钚、镅的萃取行为类似于DE 18 C6,也有盐析效应,二环已基—18—冠—6能从纯硝酸溶液中很好地萃取铀和钚。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了溶剂种类、酸度和冠醚浓度诸因素对二环己基18冠6(DCH 18 C 6)萃取铀、钚等元素的影响,着重研究了常量铀的萃取行为。结果表明,1,1,2—三氯乙烷作溶剂时,DCH18 C 6对微量铀或常量铀均能萃取。在硝酸体系形成的萃合物中,Pu(Ⅳ)和U(Ⅵ)与二环己基18冠6的分子比分别为2和1。DCH 18 C 6-1,1,2—三氯乙烷能够从含有U(Ⅵ)和U(Ⅳ)的3—5 M HCl溶液中单独萃取U(Ⅵ)而不萃取U(Ⅳ)。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二环已基24冠8(DCH24C8)和二环已基18冠6(DCH18C6)的1,2-二氯乙烷溶剂萃取铀(VI)和铀(IV)的同位素效应,通过多级富集和贫化级联测定了铀同位素的平均单级分离因子,证实了在不变价态铀同位素分离体系中,冠醚体系的铀同位素效应显著大于其它体系。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了解砹的化学性质,探索用冠醚作相转移催化剂来标记砹的化合物的可能性,采用冠醚二环己基-18-冠-6(DC18C6)于各种溶液中进行砹的萃取研究。 盐酸浓度变化显著影响DC18C6对~(211)At的萃取。随HCl浓度增加,萃取率急剧上升,在2mol·l~(-1)HCl时,萃取率可达99%。而用异丙醚萃取At需在8mol·l~(-1)HCl下进行,在2mol·l~(-1)  相似文献   

10.
关于冠醚对稀土元素萃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十一种冠醚对稀土苦味酸盐的萃取。观察了冠醚的空腔大小、空间结构以及溶剂、对阴离子、水相酸度等对冠醚萃取性能的影响。不同冠醚萃取苦味酸镧能力的次序为:12-冠-4>单环己基-12-冠-4>苯并-12-冠-4;15-冠-5>苯并-15-冠-5>4-甲基苯并-15-冠-5;18-冠-6>苯并-18-冠-6>二苯并-18-冠-6;苯并-15-冠-5>苯并-18-冠-6>苯并-12-冠-4;二环己基-18-冠-6(DCC)的异构体A(I_A)>异构体A和B的混合物>异构体D(I_D)。 研究了三种冠醚对十五个单一稀土元素的萃取,测定了各元素的分配比(D)。logD对logC_L(C_L为冠醚总浓度)作图,其直线斜率对于苯并-15-冠-5和苯并-18-冠-6为2,对于DCC(I_A)为1(从La-Pr)和4/3(从Nd-Lu)。分配比随原子序数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对于苯并-15-冠-5和苯并-18-冠-6,由La至Lu先增加,Sm处呈现最大,然后逐渐下降;而对于DCC(I_A),则由 La 至Lu依次降低。 得到了相邻稀土元素间的分离因数(β)。β_(Nd)~(Pr)随着DCC(I_A、I_D)浓度的降低而增大,最大分离因数可达3.66。  相似文献   

11.
冠醚萃取铀酰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2.
13.
在四氢呋埚介质中合成了水合硝酸钍与4',5'-二溴苯半-15-冠-5及4'-溴-5、-硝基苯并-15冠-5的新固体配合物,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热重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等性质表征。且通过KBr压片和石蜡油糊法制样的对比研究,考察了用不同方法法制样对配合物的红外光谱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冠醚在Rb和Re中子活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18-冠-6(18C6)和苯并15-冠(B15C5)的硝基苯溶液分别从给定pH范围的苦味酸水溶液或KOH溶液中定量萃取Rb和Re,同时研究了影响定量萃取的各种因素以及定量反萃的实验条件,用斜率确定冠醚与金属离子在溶液中生成2:1配合物,冠醚的选择性定量溶液萃取已较好地诮于中子活化分析岩石中微量Rb和Re。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6β-碘甲基-19-去甲胆固醇(简写NCL-6-I)的放射性碘标记物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肾上腺显影剂。标记方法有丙酮法、丙酮-乙腈法、乙醇法及乙腈法,近来又采用熔融法和冠醚法等。熔融法和冠醚法都具有反应快速和产额高等特点。但迄今为止,关于冠醚法标记过程的反应动力学缺乏系统的研究。冠醚法标记方法分两类:(1)冠醚催化交换(简写为CEC),冠醚以催化量加入反应溶剂;(2)冠醚介质交换(简写为CEM)。标记物一般只有1-5mg,冠醚一般在20mg以上,冠醚既作为相转移催化剂,又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具有环状空腔结构特征的冠醚类化合物,因其特殊的配合性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十余年来,“有关锕系元素冠醚配合物的研究虽有不少报道,但以往的研究工作所涉及到的主要是一些含醚氧原子数目小于7的冠醚。到目前为止,有关钍与含醚氧原子数目在7个以上的大空腔冠醚的固体配合物文献中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硝酸钍与二苯并-24-冠-8(简称DB24C8)的固态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重卤素核素~(211)At的制备及快速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砹是一个无稳定同位素的重卤素元素,它既具有某些金属的性质,又具有卤素的特性。砹可以直接取代碘化物中的碘,生成多种砹化合物。在砹的二十余种同位素中,~(211)At的半衰期较长(T_(1/2) =7.2h),它的α衰变分支比为42%,K电子俘获分支比为58%。K俘获产物~(211)Po是半衰期为0.56s的纯α放射体。故也可以把~(211)At视为纯α放射体。它的α粒子平均能量为6.8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利用冠醚作为催化剂进行了无溶剂条件下卤代烷烃与卤化钠的卤素交换反应。示踪元素为~(125)I、~(82)Br。考察了不同冠醚(12C4,15C5,18C6和24C8)的催化效率与络合物稳定化能的定量关系。根据晶体测定资料和AIC模型推算的分子几何学结果,计算了这些络合物的离子-偶极作用能量,所得次序与实验结果完全吻合。初步确认这些络合物中的配位键主要来自静电作用的贡献。离子与冠醚环的相对大小(孔径效应)不是决定络合物稳定性的唯一重要的因素;溶剂效应与络合比效应均有较大的贡献。本文列出了锂、钠和钾三种金属离子与12C4、15C5、18C6和24C8形成的络合物稳定化能,较好地解释了本文和国毓智等人发表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