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纪念黄汲清先生百岁诞辰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首先阐述黄汲清先生四川盆地油气多旋回理论,列举六大旋回特征.认为四川油气地质的主要矛盾是储层普遍致密化,裂缝研究和寻找孔隙性储层是两条必经之道.深埋还导致四川盆地必然以天然气为主,具有早聚晚藏的基本特点.该文简略讨论了石油资源问题,提出大力运用新技术将会充分释放四川盆地油气潜能.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和松辽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有学者用大地构造纬向系观点划分中国油气富集带,指出准噶尔盆地和松辽盆地有相同的油气地质条件。其实,两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在评估盆地的含油气前景时不能不考虑它们之间的区别。此外,有些学者们在分析油气地质条件时,至少忽略了热体制的比较,以及多旋回构造运动对两盆地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3.
曾为打破“中国是贫油国”论断,为我国地质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世界著名地质学家,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黄汲清先生全身铜像在仁寿一中落成。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为铜像揭幕。1936年,黄汲清回国不久,就在四川找到了我国第一个天然气田。他提出的“多旋回构造运动概念”,取代了曾经统治欧洲和苏联地质界数十年的德国地质大师史蒂勒的“单旋回”观点,在国际地质界引起轰动。他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被称为“亚洲构造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1957年,黄汲清指出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鄂尔多斯…  相似文献   

4.
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与赋存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本文主要从我国各含油气况积盆地的勘探实践出发,总结了对沉积盆地中控制油气赋存的各种因素的认识: 1.在一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盆地,若长期持续下沉,则有利于油气的形成; 2.地壳运动的多旋回性导致盆地构造演化与形变的多旋回,并形成多期的生油(气)建造与多种类型的油气藏;3.古气候条件时含油气盆地有较大影响;4.沉积体系、沉积相带及其成岩作用控制油气藏的富集程度;5.沉积建造的多旋回形成生、储、盖的多期组合;6.有机质的烃源岩是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生油凹陷控制油气藏的分布;7.古地温场对油气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8.古隆起是油气运移的指向,水动力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有重要影响;9.区域构造控制油气藏圈闭的构造样式;10.在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中,生、储、盖,运、圈、保诸条件的有机匹配是油气聚集成为油气藏的关键.文章强调要树立完整的盆地概念,采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理论、技术,按照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剖析一个含油气盆地,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今后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5.
中国所在的亚洲,是全球地质结构最复杂的一个洲.这里不仅有若干小地块与巍峨造山带形成的镶嵌组合,还有以沟、弧、盆并行发育的长达近20000km的现代大陆边缘.中国地质学家,以黄汲清、朱夏院士作代表,先后以"多旋回"、"3个构造域"(古亚洲、滨太平洋及特提斯—喜马拉雅)和"东西两条锋线"等简明的概括,对中国地质构造以大陆内部为主的内涵,进行了深邃的阐述.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力图以简介东海石油地质进展为契机,在"海沟向洋后退和残余弧后盆地"思想下,对西太平洋大陆边缘的构造演化及盆地发生规律,作一个尝试性的探讨,并以此来纪念黄汲清院士诞辰100周年.   相似文献   

6.
《石油知识》2021,(4):14-15
课前预习页岩油与美国的页岩油气革命 赵文智,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与油气勘探专家.从事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技术研究与勘探实践.研究提出的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有机质"接力成气"、岩性油气藏大面积成藏和中低丰度天然气大型化成藏理论以及叠合含油气盆地"多勘探黄金带"等新认识,在多个前人尚少涉足勘探的新领...  相似文献   

7.
黄汲清先生与松辽盆地石油普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黄汲清教授对松辽盆地石油地质普查工作的关心和指导,要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1954年,地质部成立普查委员会,李四光部长兼任主任委员,黄汲清、谢家荣任常务委员,负责技术指导.同年12月,根据国务院决定,地质部将石油普查列为重点,普查委员会即改为石油普查主管部门.1954年底至1955年初,为筹备第一次全国石油普查会议,黄汲清先生在总体部署安排中指出,找油工作应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首先应在一大批大、中型盆地进行,要在四川、鄂尔多斯、华北、松辽、准噶尔、吐鲁番、塔里木、柴达木等盆地安排地质普查队伍,并强调中、新生代大型盆地是主要工作对象.   相似文献   

8.
田在艺教授是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和油气勘探家,50多年未一直从事石油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工作,历任新疆、大庆、大港、江汉、扶余等油田的总地质师,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地质师。田在艺教授对我国众多含油气盆地进行了地质调查和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策划和指挥有关油田的勘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地质理论有深刻见解,在我国油气勘探事业的发展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食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油气》一书是田在艺教授的新著之一。该书共分六章:…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部与中亚前陆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类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亚及中国西部盆地自中生代以来,一直处于相同的大地构造位置—特提斯构造域的北缘。由于受到特提斯洋形成与演化的影响,两地区在中、新生代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即都经历了中生代-古近纪断陷-坳陷沉积阶段和新近纪以来的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在中—新生代沉积特征等方面表现出许多共同特征,油气地质条件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然而,各盆地不同的基底特征及其具体的大地构造位置又使其油气地质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油气勘探的实践表明,中亚盆地群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富集区之一。因此,进行中国西部与中亚前陆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的类比研究,认真分析两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的差异,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西部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西部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0.
华北东部盆地油气勘探潜力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华北东部盆地是典型的多旋回叠加改造型盆地,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普遍具有生烃潜力和储盖组合条件.漫长的地质演化和新生代构造断裂活动形成了上第三系至太古界多层系多类型的油气藏,在凹陷、凸起的各部位,分布着大型油气聚集带.根据盆地历史演化、勘探程度差异性及油气发现的特点,对华北东部盆地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分析.在该地区应着重研究多勘探层系、勘探程度的差异性和地质理论的新进展,充分挖掘各探区内各单元的油气资源潜力,第三系深层、前第三系、滩海和浅海应是华北东部盆地21世纪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世界大油气田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其对勘探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当前国内油气资源供求关系日趋紧张的形势,寻找能对国民经济起支柱性作用的大油气田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为了借鉴国际勘探的成功经验,在介绍了美国学者Mann P等人对世界大油气田研究的最新成果《Tectonic Set-ting of the World’s Giant Oil and Gas Fields》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勘探实践,认为国内以下新领域和新地区具有发现大油气田的巨大勘探前景:(1)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2)大型叠合盆地的海相油气成藏组合;(3)东部大型成熟勘探盆地的新层系;(4)地层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12.
含油气系统理论在中国盆地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含油气系统(petroleum system)概念提出后的20多年里,世界油气勘探业走过了一条搏奕—理性、随机—系统、盲从—高效之路,它的诞生和应用"明显地提高了勘探成功率","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勘探工具"。我国的石油地质家和勘探家在20世纪60年代总结和提出了"成油系统"的思想,并在此后的20年间又相继发展和提出了"源控论"、"定凹选带"等几乎和含油气系统"等效"的认识和理论体系,在指导我国东部相对简单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石油人在对西部和南方多旋回叠合或改造盆地的"求知"中,在中国盆地的"土壤"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复合含油气系统"、"复式含油气系统"、"油气保存单元"等更贴近"中国型"盆地风格和特点的含油气系统概念,并取得了在这一领域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中国的几辈石油人在"接力棒"式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沉淀和积累,促进了含油气系统思想和中国盆地的"融合",在含油气系统理论体系中添上了浓浓的中国色彩。   相似文献   

13.
Ordos Basin has experienced nearly a century of oil-gas exploration since China's first oil exploratory well (Yan-1 well) was drilled in 1907 in Yanchang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A good prospect for sustained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was thereby opened based on the efforts made by generations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and oil workers. Especially in recent 10 years, petroleum geologists and oil workers in the basin have constantly emancipated their mind and developed new technologies to solve the complex low permeability geological issues and technical problems of oil-gas exploration. Three major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successively achieved in Zhi(dan)Jing(bian)-Ansai area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Xifeng area of eastern Longdong ( Gansu Province), and Jiyuan region between northern Shaanxi and Eastern Gansu. Ansai, Jing'an, Xifeng, and Jiyuan oilfields with a hundred million tons of oil reserves each have been discovered one after another, in which the new annual additional reserves have topped one hundred million tons for ten consecutive years. By the end of 2004, a total of 36 oilfield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basin, in which proved oil geologic reserves reached 1.31972 billion tons (excluding Yanchang Oilfield).  相似文献   

14.
中亚地区上古生界石炭系和泥盆系蕴含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通过对中亚滨里海盆地和楚—萨雷苏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的分析,认为中亚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富集带与深部流体及深大断裂有关,是盆地深部地壳结构与其上沉积盖层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前人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的分布、构造背景及火山岩岩相带控制着石炭系油气的分布和富集。中亚地区与新疆山水相连,含油气地质构造也有相似之处。联系中亚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结合准噶尔盆地地质特征及上古生界石炭系油气勘探现状,认为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烃源岩遭受火山喷溢喷流等岩浆侵入活动,导致烃源岩强烈蚀变演化,促使烃源岩发生二次成烃作用,这种火山岩内幕沉积生烃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生烃模式,在幔源物质与烃源岩热蚀变的共同作用下,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应该具有令人乐观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天然气地质研究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评述了近年来中国天然气地质研究的重要进展,如多元成烃理论、晚期成藏理论与岩性地层成藏理论的形成及其带来的勘探的重大突破。指出了中国天然气地质研究面临的难点,主要是中国盆地地质结构的复杂性,而过去的天然气地质研究主要针对中、新生代形成的盆地。认为中国的天然气地质研究要取得更大更多发现,需拓展勘探思路,发展现有的理论与技术,以活动论思想、以古板块思路、以大气田为目标来进行。   相似文献   

16.
天然气成因理论探索――拓宽领域、寻找新资源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5  
介绍了传统的油气成因理论及其勘探“经济死亡线”的概念 ,认为对深层油气的研究应着眼于突破“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理论、在现行勘探深度以下寻找油气资源。介绍了深层油气的形成机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认为在盆地的超深层位有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论述了非生物成因天然气成因理论 ,认为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的研究目的是寻找地球深部非生物 (无机 )过程形成的天然气资源 ,并介绍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指出 :中国松辽盆地非生物成因天然气藏的发现和确证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实例。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球内部有机质演化的动力学―热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构造、沉积、成藏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第三纪同沉积构造对沉积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揭示了同沉积构造有利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分析认为,在大中型油气藏相继被发现之后,当前应该充分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含油气系统理论及成藏动力学理论,研究东营凹陷同沉积构造的发育演化过程对沉积过程、圈闭形成过程以及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和时空匹配关系,以提高勘探效果。同沉积构造研究由定性研究趋于向定时和定量方面发展,不但更加重视动力机制研究,也开始逐步完善定量化过程模拟。   相似文献   

18.
板块构造理论不适用于大陆地质,地球排气作用这一新认识使地球动力学理论研究呈现出曙光,为地学研究领域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与此有关的石油深部起源理论也日趋发展成熟,且涌现出了众多新的研究领域。列举了碳氢化合物无机合成实验研究、构造结的研究、环状构造的研究,含油气盆地基底的研究及油气资源取之不尽的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地壳的构造变动控制了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和分布,石油、天然气是地球发展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石油地质学的科学研究使人们从生产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并已上升为新的理论。用新理论指导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必将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其发展前途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19.
概论石油地质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主要是研究含油地质体形成、分布和预测的科学,与油气勘探开发决策有密切的联系,综合应用石油地质各学科基本理论,多种方法技术和辩证思维,实现从认识含油地质体到能动地发现和改造含油地质体的转变,是它的最主要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近海盆地区是世界关注的油气产区和投资热点地区之一,但目前为止的油气产出主要集中在Walvis Ridge以北的盆地区(北部盆地区),而以南的纳米比亚盆地区只发现了一个Kudu气田。从西非被动边缘的构造演化历史、边缘结构特征等方面,通过纳米比亚盆地与北部产油气盆地间的比较,对纳米比亚近海盆地区的油气勘探前景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综合分析后认为,纳米比亚近海盆地区油气勘探没有大的突破的主要原因是受政治影响、勘探程度低及公布资料较少、研究程度低。从边缘演化特征来看,纳米比亚盆地区裂谷作用及海底扩张方式、边缘结构等与北部盆地区十分相似,只不过时间上略早。南、北盆地区都经历了前裂谷期、同裂谷期、过渡期和后裂谷期等几个发育时期,形成了类似的构造—沉积组合,发育类似的烃源岩层(除与北部盆地区类似的烃源岩层外,纳米比亚边缘Karoo期前裂谷期沉积可能也是潜在烃源岩)。成熟度和热史模拟认为,纳米比亚边缘离开海岸线一定距离内油气成熟度达到中、高度,具备了油气生成条件,而储盖层及对西非产油意义较大的蒸发岩也较发育,漂移期地层中发育的重力滑动构造可形成大型构造圈闭并对漂移期浊积岩分布有控制作用。综合分析后认为,纳米比亚盆地区与北部盆地区具十分相似的地质背景,具备了形成油气的条件,应加强勘探与研究工作,而纳米比亚近海盆地离开岸线一定范围是油气勘探的优选目标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