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勇  陈文  温庆红 《铝加工》2001,24(2):8-12
研究了热终轧温度及预先退火工艺对高压阳极箔立方织构的影响.热终轧温度及预先退火工艺对热轧板的原始取向及杂质存在形态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二者对成品箔立方织构的遗传性极强.因此,采用合理的工艺制度能为高压阳极箔立方织构比例的增强创造有利条件.结果表明,对于Fe、Si杂质含量小于15mg/kg高纯铝,采用热粗轧开轧温度500~530℃、热精轧终轧温度≥280℃、预先退火为400~450℃/2h的工艺制度,成品高压阳极箔具有很强的立方织构,立方织构比例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退火工艺对冷轧中碳钢组织、织构演变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OM、SEM、XRD、显微硬度计和万能试验机展开研究。结果表明,500 ℃保温时,以回复软化机制为主,被压扁的铁素体在保温30 min时才出现少许再结晶,保温10 min之后,显微硬度变化不明显,渗碳体以片层状为主;600 ℃保温时,其软化机制以再结晶为主,保温20 min时,仍存在部分未再结晶的变形铁素体晶粒,渗碳体片层以粒状为主,多偏聚于原珠光体区域,显微硬度急剧降低,保温30 min时再结晶完成;700 ℃保温10 min时铁素体再结晶基本完成,渗碳体为均匀的粒状分布,显微硬度变化较小;随退火温度升高以及保温时间的延长,γ织构强度减弱,而(110)<001>织构和γ’织构强度逐渐增强;当退火工艺为700 ℃保温10 min时,可以获得较好的强韧性组合。  相似文献   

3.
不同润滑条件下高纯铝的冷轧织构及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OOF法 (晶体取向分布函数法 )以及TEM技术研究和分析了不同冷轧润滑条件下高纯铝的变形织构及组织 ,结果表明 :大冷轧变形程度下 ,采用机油润滑 ,冷轧织构为典型的面心立方金属轧制织构 ,即由强的B -、Cu及S -织构组分构成 ,而且取向分布的密度峰值处在S -取向位置 ;冷轧箔组织结构均匀 ,没有观察到剪切带和立方取向亚晶。煤油润滑时轧制织构相对较弱 ,而且产生了明显的 { 0 0 1}〈110〉剪切织构 ;煤油润滑冷轧箔中发现有剪切带以及立方取向亚晶。  相似文献   

4.
利用背散射电子衍射微织构分析技术及X射线衍射织构分析技术,结合对取向硅钢薄带再结晶各阶段退火板磁性能的分析,系统研究了其形变再结晶过程中的组织及织构演变.结果表明,薄带内原始高斯晶粒取向发生绕TD轴向{111}〈112〉的转变,同时晶粒取向还表现出绕RD轴的附加转动,这种附加转动及其导致的表层微弱立方形变组织可为再结晶立方织构的形成提供核心.退火各阶段样品磁性能的变化对应了{110}-{100}〈001〉有益织构及其他织构的强弱转变以及再结晶晶粒不均匀程度的变化,综合织构类型及晶粒尺寸的变化推断发生了二次及三次再结晶过程.升温过程再结晶织构演变主要体现了织构诱发机制,也即与基体存在绕〈001〉轴取向关系的晶粒长大优势结合高斯织构的抑制效应发挥作用;而在高温长时间保温后三次再结晶过程,{110}低表面能诱发异常长大发挥主要作用使得最终得到锋锐的高斯织构.  相似文献   

5.
采用织构定量检测等方法研究了铜元素对高压电解电容器阳极铝箔立方织构的影响,讨论了相关的影响原理.结果表明,微量铜元素的变化会改变其在位错附近的偏聚状态,进而影响轧制铝箔的塑性变形过程和取向分布状态,因此铜元素会影响其再结晶行为和退火铝箔的立方织构量.较低的铜含量和较高的晶粒长大温度有利于立方织构占有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作为制备高温超导涂层导体的金属镍基带,需要具有良好的立方织构,而轧制变形量和退火温度对金属镍基体立方织构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研究了不同预退火温度对冷轧形变量为89%的Ni-5%W(原子分数)合金立方再结晶织构的影响。样品先在300和670℃预退火1 h,然后经10%小变形量冷轧,最后在900℃退火1 h。结果表明:预处理温度对于立方再结晶织构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经300℃预回复和670℃部分再结晶退火之后的样品在最终退火后都形成了较高含量的立方织构,且预退火温度对立方晶粒的形核、数量和尺寸有重要作用,经部分再结晶退火之后的样品在最终退火后形成的立方织构含量明显高于经预回复的样品。分析认为,预回复和部分再结晶样品经小变形轧制后,使立方取向晶粒回复加快,增加了立方取向晶粒形核的优势,从而促进立方再结晶织构含量的增加。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再结晶预退火比预回复退火形成的立方晶核多,再经小变形量轧制后,通过尺寸优势和应变诱导晶界移动机制(SIBM),部分再结晶预退火得到更多的立方晶粒。  相似文献   

7.
评述了铁硅合金中通过二次再结晶获得立方织构的一些基本规律。从变形与再结晶织构形成的机理 ,讨论了二次再结晶时立方“晶核”的获得 ,以及 (hk0 ) [0 0 1 ]初次再结晶织构的获得 ;当杂质偏聚或第二相沉积在晶界上后 ,由于不同取向晶粒间构成的晶界特性不同 ,对晶界迁移速率的影响会有很大的差别 ,讨论了获得取向合适的初次再结晶织构的重要性 ;从杂质原子在表面吸附后会降低 ( 1 0 0 )晶面的表面能 ,促使立方晶粒在最后退火时长大 ,讨论了退火气氛的重要性。根据这些原则 ,可以指导如何确定冷轧次数、冷轧变形量、中间退火温度以及最后退火温度和气氛 ,以便获得更集中的立方织构。  相似文献   

8.
徐德超  李俊  孟庆格  刘沿东  李佩 《钢铁》2013,48(10):63-69
 通过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以及运用金相、显微硬度、EBSD技术等研究方法,研究了不同加热速率对BH钢再结晶退火组织和织构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结晶温度随加热速率的提高而升高。加热速率的提高,缩短了BH钢完成再结晶所需时间。快速加热条件下,BH钢再结晶晶粒得到细化,再结晶织构组分强度降低。EBSD分析发现:提高加热速率,再结晶完成后,再结晶织构仍以有利于深冲性能的管状γ织构为主。再结晶结束后,升高温度和增加保温时间有助于{111}织构的发展。在780℃保温一定时间的条件下,低加热速率形成以{111}〈112〉组分为主的再结晶织构,而快加热速率下{111}〈110〉织构组分得到一定的发展,γ织构强度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BH钢的成型性能。  相似文献   

9.
评述了铁硅合金中通过二次再结晶获得立方织构的一些基本规律。从变形与再结晶织形成的机理,讨论了二次再结晶时立方“晶核”的获得,以及(hk0)「001」初次再结晶织构的获得;当杂质偏聚或第二相沉积在晶界上后,由于不同取向晶粒间构成的晶界特性不同,对晶界迁移速率的影响会有很大的差别,讨论了获得取向合适的初次再结晶织构的重要性;从杂质原子在表面吸附后会降低(001)晶面的表面能,促使立方法晶粒在最后退火时  相似文献   

10.
采用金相组织观察、TEN分析和织构测试等手段,对Ti+P—IF钢在不同冷轧变形量下再结晶组织和织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冷轧变形量的增加,Ti+P—IF钢再结晶组织中晶粒尺寸逐渐减小,第二项粒子呈方向性趋势排列,织构组分由高斯织构和旋转立方织构向γ织构转变。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低温取向硅钢在625~850℃的等温退火过程,根据Avrami方程建立了其初次再结晶动力学模型,并利用EBSD技术对初次再结晶织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为850℃时保温5s即可发生完全再结晶;而在625℃下保温1.7h以上再结晶才能进行完全。当退火温度在625~700℃时,Avrami指数n在0.82~0.89之间,当退火温度在750~850℃时,n值在1.25~1.27之间,相对应的再结晶激活能QRX分别为239.3、160.4kJ/mol。初次再结晶早期主要发生在高储存能的γ纤维织构上,而中后期则主要发生在低储存能的α纤维织构上。初次再结晶完成后织构类型主要是以{111}112组分为主的γ织构、{114}418织构及少量分布在次表层的Goss织构。  相似文献   

12.
温庆红  王剑 《铝加工》2014,(2):19-24
通过对AA3104铝合金均匀化时间的控制,获得α相含量分别为18%和68%的初始材料,并对其进行轧制温度约为480℃~420℃、形变量为95%的热轧形变。利用扫描电镜(SEM)及能谱仪(EDS)对第二相含量、平均尺寸以及尺寸分布进行定量表征。利用显微硬度测定了不同α相含量热轧板的再结晶温度,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XRD)对再结晶前后织构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织构差异。结果表明:热轧后,α相含量为18%的第二相粒子中尺寸接近5μm的粒子数量较少,其完全再结晶温度约为380℃,且立方织构的含量低;α相含量为68%的试样热轧后含有更多尺寸接近5μm的第二相粒子,其完全再结晶温度约为340℃,且立方织构含量较前者高,结果表明含有第二相粒子的AA3104铝合金热轧组织及退火行为与α相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唐梦霞 《钢铁钒钛》2019,40(6):122-128
采用实验室管式电阻炉对CSP-DC04冷轧深冲板(%:0.02C、0.03Si、0.2Mn、0.02P、0.008S、0.04Als、0.007N)进行了不同升温速率(2、20、350℃/min)和保温时间(10、60、300 min)的再结晶退火试验。采用EBSD、XRD和金相显微分析等手段对再结晶退火后的试验钢进行了显微组织演变规律和再结晶织构形成机制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CSP-DC04深冲钢,保温时间对晶粒形貌影响不大,但是对再结晶织构类型和强度有明显影响;快速升温(350℃/min)退火后,晶粒形貌为等轴状,尺寸较小,随保温时间增加,α-纤维织构和γ-纤维织构强度均增强,再结晶形核机制为定向形核—亚晶合并形核机制;慢速升温(2℃/min)退火后,晶粒形貌为沿轧向拉长的"饼形"状,随保温时间增加,α-纤维织构强度降低,γ-纤维织构强度先增加后下降,再结晶形核机制为选择生长—晶界弓出形核机制。  相似文献   

14.
摘要:研究了退火温度对双辊薄带连铸Si质量分数为3.2%的高强度无取向硅钢组织、织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700℃保温时试验钢开始发生再结晶;800℃保温时,试验钢已完全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为26.4μm;900和1000℃保温时,试验钢中的晶粒开始逐渐长大,平均晶粒尺寸分别长大到33.8和40.9μm,且900℃退火时晶粒组织最均匀。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中有利织构组分λ织构逐渐增强,Goss织构则在900℃退火时强度最强。因此,试验钢在900℃退火时有利于兼顾磁性能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立方织构 Cu-Ni基带及缓冲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研究了Cu Ni合金基带和纯Ni基带的织构形成及转变规律 ,重复地获得了稳定的再结晶 { 0 0 1}<10 0 >立方织构。用表面氧化外延 (SOE)法生成了NiO(2 0 0 )薄膜。轧制总加工率、轧制道次和轧制方向对轧制织构的形成起主要作用 ;再结晶温度、时间是立方织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获得了强立方织构Cu Ni合金基底上(其中Φ扫描曲线的半高宽 (FWHM)≤ 10°) ,通过SOE方法得到了取向良好NiO(2 0 0 )缓冲层  相似文献   

16.
萨丽曼 《铝加工》2005,(3):27-29
通过选择不同的退火工艺方案,采用织构定量方法,用西门子D5000型X射线仪进行{111}极图检测,用正态分布函数拟合计算法计算退火箔立方织构的占有率,研究了成品退火工艺对高压光箔立方织构占有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中用X射线和金相技术研究了TYM钼合金板轧制工艺与组织结构及再结晶退火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多次交叉轧制态板材织构为聚集很强的{001}<110>,其组织纤维较粗,弥散相粒子分布不均匀,再结晶退火温度约在1300℃以下;一次交叉轧制态板材织构为{001}<110>,但聚集程度较低,同时存在极弱的{001}<100>立方织构,其组织纤维细、长,弥散相粒子分布均匀,再结晶退火温度可达1500℃以上。有关组织结构对合金高温性能的强化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稀土》2015,(6)
采用CSP流程试制了3.0Si-0.8Al-0.0062Ce无取向硅钢,并对热轧板的组织、织构和夹杂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轧板边部为再结晶组织,中部为纤维组织和少量再结晶晶粒组成的混合组织。热轧板表层织构主要为{110}115织构和{113}332织构,中心层织构以较弱的{111}面织构和很强的旋转立方织构组成。热轧板中的夹杂物主要为Ce与Al2O3的复合夹杂物和稀土硫氧化物组成。  相似文献   

19.
对七道次异步叠轧铜板采用220℃×30 m in和220℃×40 m in两种退火工艺,运用背散射电子衍射技术(EBSD)对两种铜板的再结晶程度、极图和织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220℃×40 m in退火工艺的铜板再结晶较完全,其织构为明显的{100}〈001〉立方织构;而采用220℃×30 m in退火工艺的铜板内仍存在晶体缺陷,其织构为{123}〈412〉轧制织构,及少量的{100}〈001〉立方织构.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皮尔格冷轧TA18合金薄壁无缝管在去应力退火过程中显微组织与微织构随保温时间的变化规律。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管材冷轧态以及退火态横截面的微观组织进行重构,从而分析了TA18合金的再结晶行为;并用极图和取向分布函数(ODF)对比了不同条件下管材织构的差别。结果表明:冷轧TA18管在500℃退火过程中,仍处于初次再结晶的形核阶段,组织中大量保留变形特征,极少出现再结晶晶粒。冷轧管中形成的沿横向(TD)倾斜的双峰基面织构,在随后保温过程中,其(0001)晶面织构类型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从ODF特定截面中却发现随保温时间延长的初次再结晶程度增加,还是导致了织构的细微变化,主要是{0001}纤维织构减弱,■纤维织构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