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的途径。方法从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的视角出发,分析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黄龙府春捺钵视觉化设计实践,论述视觉化设计与开发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试图在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之间架起一座行之有效的现代视觉表达的桥梁。结论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表达是解决其生存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符号化形象、文创产品、交互性界面三种途径进行视觉化设计与开发,这对传承黄龙府非遗文化、展示优秀的文化和建设成就、增强本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只有进行这样创造性的转化,才能实现黄龙府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冷益虎 《湖南包装》2023,(2):107-109
将湖湘非遗融入当地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更好展示产品的文化价值,而且能够获得受众对产品更高层次的认可,同时达到推广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果。文章结合实例论述湖湘非遗的特点,湖湘非遗在农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创新提出了为农产品包装注入湖湘非遗特色的策略,包括设计合理的农产品包装结构、采用适当的农产品包装材料、提取突出的视觉图形与元素,以期提高农产品的特色发展水平、加强农产品品牌意识。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转译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爱鹏 《包装工程》2018,39(20):121-125
目的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转译的途径。方法 从文化传播和创意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天津葛沽宝辇会非遗项目,论述用现代视觉设计语言转译非遗传统文化内涵的途径,试图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一条可行的视觉传播表现之路。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需要视觉传播手段,可以通过符号化的现代形象、地域性产品包装、交互性传播界面3种设计途径进行转译,这对传承本土的非遗资源与推动国际化视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青长 《包装工程》2023,44(18):337-340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设计原则与方法,进一步发挥技术的作用,提升非遗文化传承的效率。方法 针对非遗传承中的问题与困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加以突破,重视对非遗内容的精心打造,以更强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来充分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精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意义不容小觑,但是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该以用户体验和用户接受度为标准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5.
王家飞 《包装工程》2019,40(22):253-259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如何在保护它的基础上进行活态化传承和创造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以此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方法阐述非物质文化的成因、历史、分布与类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探索现代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归纳其中的关键因素。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策略,包含3种较合适的途径,即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工业化及标准化、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化和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化。跨界是当前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融媒体可以激活非遗的影响力,体验可以促进非遗的聚集效应,使非遗IP创造出跨界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6.
曹馨文 《上海包装》2023,(5):159-161
河南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体现了河南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广袤性与浓厚性,但从河南非遗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新媒体传播应用不足导致传播对象稀缺、文创产品文化内涵缺失无法建立品牌形象、非遗主题形象设计缺乏创意与特色等问题。基于文化传播视角,从创新设计的要素、创新设计对策等方面入手,探究河南服装文创创新设计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推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温为才  朱冬虹  时旺弟 《包装工程》2018,39(20):276-280
目的 通过调研五邑新会葵艺传承困境及产业现状,反思手工艺思维为主的传统手工艺保护范式的缺失,以集群式创新理论为视角,集合具体的设计实践,探索五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展的新思路。方法 基于产业集群式创新理论模式,在产品的载体创新上寻找新会葵艺与五邑地区其它非遗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创作主体上尝试融合五邑地区的多方力量,当中特别注重不同非遗传承人(机构)的合作,以提高产品的创新层次。以“归巢”葵艺灯、葵叶红木灯、江门侠为设计实践,论证该理论驱动新会葵艺创新式保护的可行性。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群式创新理论可以有效打破新会葵艺内在的封闭性,提高新会葵艺产品载体的创新层次,亦可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文对黄河流域的非遗项目进行研究,提出了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五感"应用,分析并例举了提取非遗元素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总结出非遗元素在设计中的适当应用可以增强包装设计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李瑞益  郭晶 《包装工程》2023,44(20):163-172
目的 为了复兴成都非遗蜀锦文化与传统技艺,解决当前蜀锦文化在传承发展上的难题,深入探讨全新的传承路径,设计出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方法 研究基于设计学的视角,以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成都地区非遗蜀锦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蜀锦的艺术特征,通过提取蜀锦图纹、色彩、寓意等因子,探索出平面图案组合、装饰形态调整、情感纽带链接等转化方法,将转化后的蜀锦文化因子应用于沙发、屏风、座椅等家具设计中,打造具有古蜀意韵的家具产品,彰显蓉城家具的艺术魅力。结论 通过对当前成都非遗蜀锦文化基因的提炼以及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体现出蜀锦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能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的保护方式,实现其活化利用,让蜀锦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开发出具有深厚文化基因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家具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也为蜀锦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对于成都地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庄雁芬 《上海包装》2023,(2):144-146
流传于长江上游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与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传承阻断、物质资料遗失、传播载体单一等发展局限。为破解当下的发展困境,提出了以包装为载体,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传承。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研究,深入了解川江号子传承与保护中应用新的传播方式的必要性,探索包装基于民俗市场设计运用的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川江号子民俗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方法,借助包装设计活跃及弥补西南地区民俗文化几乎空白的民俗市场,以期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对民俗文化进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