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深层天然气扩散损失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勘探家》2000,5(2):31-36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深入研究天然气在多气源条件下扩散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气源条件下天然气扩散量的估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深层,建立了该区深层天然气损失的扩散地质模式,合理地确定出天然气发生扩散散失的地质时间,准确地估算了该区侏罗系和登二段两套气源岩扩散至地表的损失量,其结果约为1.27×1012m3,约占总生气量的6.54%,表明扩散作用是远景资源评价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证明所建立的方法用于研究多气源条件下天然气的扩散损失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 在对大庆长垣到东地区深层天然气藏的生、储、盖、圈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深层天然气的成藏条件与模式。目的 为该区深层天然气下一步勘探一旨明方向。结果 该区深层天然气主要来自侏罗系气源岩,少量来自白垩系登娄库组气源岩;具有基岩风化壳成茂地层超覆成藏模式,登二段和泉一、二段两套区域性盖层之三个基本条件控制;侏罗系各断陷的周缘是该区深层天然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也是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4.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深层天然气输导通道主要由断裂、不整合面和砂体构成。该区砂体横向分布不稳定,物性差,不是天然气侧向长距离运移的输导通道,但可以起到衔接输导作用。输导通道时该区天然气成藏与分布起到了重要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断裂将天然气输导致上覆不同储集层中聚集成藏。不整合面和砂体将天然气输导到四周古隆起上聚集成藏。沿断裂输导的天然气形成以断层为主的构造气藏。沿不整合面和砂体输导的天然气形成以地层及岩性为主的气藏。沿断裂输导运移聚集的天然气在剖面上呈串多层分布,沿不整合面和砂体输导运移聚集的天然气在平面上呈环状分布。  相似文献   

5.
天然气扩散损失量估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与实测扩散系数进行比较,认为用StokesˉEinstein方程式来进行扩散系数的预测计算是可行的。以物质平衡原理为基础,比较可排气量(可排气量=生气量-残留气量)与最大扩散气量,取二者中的小者为实际扩散气量。实际扩散气量随有机质丰度、生烃潜力、源岩厚度和顶面埋深的增大而增大。在一般地质情况下,计算所得最大扩散气量是实际扩散气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使得在天然气资源量计算过程中,扩散气量被严重夸大了。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确定青山口组泥岩盖层烃浓度封闭能力形成时期,估算三肇凹陷侏罗系天然气的扩散损失量为1.18×10(12)m3,约占三肇凹陷侏罗系总排气量的9.87%,充分说明天然气扩散作用是天然气资源评价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深层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在地质、地震、测井综合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沉积分布及特征。指明断隐期具有东老西新、南老北新的三维沉积分布格局,提出断隐期地层以辫状平原扇、辫状河一湖相为特征的沉积模式,认清断陷由东向西充填以及新阶段古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深层气藏盖层空间发育特征及微观封闭能力的基础上,对其封盖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认为:较好盖层的平面分布控制着天然气藏的分布;登二段泥岩盖层封闭形成时期与侏罗系气源岩的大量排烃期的匹配关系好于泉一、二段;深层气茂盖层对天然气成藏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起到了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庆长垣东部深层天然气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目前已探明储量239.86×108m 3.截止到2003年底,已投产深层气井11口,建成产能75×104m 3/d,累计产气4.19×108m 3.随着深层气田开发规模的逐步扩大,需要对气田内部集输工艺进一步研究优化,提高开发效益,以保证气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大庆长垣以东地区天然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 ,以影响含气系统的主要地质条件 (烃源岩和盖层 )为依据 ,将该区划分为 4个含气系统 ,即 :J~K1d2 含气系统、J~K1q1 2 含气系统、K1d2 ~K1q1 2 含气系统、K1qn~K1qn 含气系统。它们分别形成于登二段沉积末期、泉一、二段沉积末期、泉一、二段沉积末期和嫩四段沉积末期。由于由下至上断至T2 断层在嫩江组和明水组沉积末期的活动开启 ,使该区在某些地区 4个含气系统上下连通形成一个更大的含气系统即J K1d2 K1qn ~K1qn 含气系统 ,这是造成该区扶、杨油层天然气多源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物源体系制约着层间水的流动方向及砂体储层的展布。前人对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物源体系分析多集中在四方台组以下,缺乏对四方台组物源的报道。因此,在结合区域地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沉积构造分析、砂体展布形态及重矿物分析等手段,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南端四方台组物源体系特征,明确了物源方向与母岩类型。结果表明,四方台组地层的母岩类型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与中高级变质岩;通过与源区对比分析,认为大庆长垣南端四方台组物源主要来自张广才岭、吉黑东部及盆地东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南部油气系统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系统论思想使石油地质工作者从较高的起点和更深的层次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阐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汪升地区深层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汪家屯—升平地区天然气化学组分和碳同位素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区天然气的成因类型有油型气、煤型气和混合气,但单一型的天然气很少,以混合气为主。混合气是由同一源岩中不同有机质生成的天然气混合造成的,以原生混合气为主。纵向上,天然气中重烃气在下部地层含量高,向上逐渐减少;具有甲烷碳同位素值变化大、组分碳同位素倒转系列常见而正碳同位素系列较少见的碳同位素分布特征。非烃气体的分布,纵向上以登娄库组以下的营城组火山岩系含量最高,平面上高含量非烃气体的分布常与深大断裂的走向相一致,可能主要为无机成因。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不整合面成藏组合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将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顶不整合面成藏组合划分为不整合面上部成藏亚组合与不整合面下部成藏亚组合,下部成藏亚组合进一步细分为马五11—马五13成藏子组合、马五14成藏子组合和马五5成藏子组合。从储集岩、烃源岩、盖层、圈闭以及运聚等方面分别阐述了诸成藏子组合的特征,并建立其成藏模式。这些成藏组合的展布受沉积相带和成岩作用控制;成藏组合中的烃类纵向分布主要与铁铝质泥岩展布有关;古地貌与岩性带控制着马五11—马五13成藏子组合的横向展布;奥陶系古风化壳气藏主要分布于马五盐岩尖灭线与本溪组尖灭线之间;上、下古生界生烃中心叠合区附近是寻找有利成藏组合的主要方向。图3参1(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气田气源及其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烃源岩的热演化和气势演化探讨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气田的气派,认为其天然气并非来自于赛什腾凹陷,而是主要来自于西侧的伊克雅汝乌凹陷。伊克雅汝乌凹陷是重要的煤成气生气中心,煤成气生气中心对气田的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处于伊克雅汝乌生气中心或生气中心附近的有效圈闭是煤成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因此伊克雅汝乌、冷湖构造带东南段和马海—南八仙地区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图3表3参5(赵林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深部层系反向断层遮挡聚油原理与勘探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东部主要含油气盆地深部储盖组合具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储集层下方再无分布稳定的大套封堵性地层存在。这就决定了对于正断层发育区的深部储盖层系来说 ,只有当断层倾向与地层倾向相反时才能形成断层遮挡圈闭。通过对松辽盆地梨树地区、渤海湾盆地苏桥及板桥地区等深层富油气区带已发现油气藏及钻探成效的详细分析 ,这一地质规律得到了证实。鉴于此 ,在深部层系寻找断块油气藏的勘探部署中 ,必须打破在中、浅层勘探中建立起来的常规评价原则 ,应把握住反向断层有利于油气富集这一关键要素。图 5(谯汉生摘 )  相似文献   

17.
崖13-1气田油气混合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崖131气田位于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交界处,其气源长期存在争论。采用天然气GS/MS分析新技术,根据该气田天然气生物标志化合物、有机包裹体生物标志化合物、储集层包裹体温度、油气轻烃组成及碳同位素等资料,对其天然气的气源和混合作用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气田的天然气为典型的混合气,由不同类型有机质、不同热演化程度气源岩生成的天然气(煤成气和高成熟—过成熟海相成因气,以海相成因气为主)混合而成,北区块是Ⅲ型、Ⅱ型干酪根成因的混合气藏,南区块主要是Ⅱ型干酪根成因的气藏。主力气源岩是崖南凹陷沉积中心下第三系崖城组、陵水组的浅海相泥岩,生烃母质具有Ⅱ型干酪根特征。该气田的凝析油为煤成油,在蒸发分馏作用下形成;琼东南盆地存在切穿多层烃源岩的深断裂,形成局部低压带,为产生蒸发分馏作用提供了重要地质背景。图5表3参6(傅宁摘)  相似文献   

18.
焉耆盆地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小型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中下侏罗统为主要储集层。盆地曾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强烈沉降、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的强烈抬升和第三纪的再次沉降。因此,造就了侏罗纪末期和第三纪两次主要的成藏期。侏罗系油气系统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演化阶段,即侏罗纪末原生油气系统形成阶段、白垩纪油气系统调整破坏阶段和第三纪油气系统调整再生阶段。侏罗纪末期是盆地主要成藏期,当时古油田的分布主要受流体势的控制,由于白垩纪的调整和破坏,到第三纪油气发生了再次充注,但油气系统的南北分异使盆地北部油气资源丰富,且以背斜油气藏为主;盆地南部则是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9.
利用盖层、源岩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划分为沙河子组、营城组-登二段和登二段-泉一、泉二段及沙河子组、营城组-泉一、泉二段3个含气系统。由气源岩排气史和盖层封闭性形成史研究得知,沙河子组、营城组-登二段含气系统开始形成于登三段沉积末期,而登二段-泉一、泉二段和沙河子组、营城组-泉一、泉二段2个含气系统均开始形成于泉一、泉二段沉积末期。由断层活动史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深层3个含气系统在泉头组沉积末期-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下第三系沉积末期均发生上扩和下廷,使其天然气运聚成藏的空间范围增大,造成天然气运聚出现“多源一层”和“一源多层”的分布模式,不同地质时期出现不同的天然气成藏范围和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