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延吉盆地白垩系未熟油的生成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延吉盆地白垩系未熟油目前主要见于德新凹陷大拉子组,埋深小于1000m,与同盆地的成熟油相比,芳烃和沥青质含量相似,而饱和烃含量低、非烃含量高,组分碳同位素轻(小于-30‰),C2920S/(20S+20R)值小于0.35,C29ββ/(ββ+αα)值小于0.25,烃转化率相近或略低。认为该盆地未熟油生成阶段的Ro值为0.3%~0.6%。建立了未熟油的生油模式。根据油源对比,德新凹陷未熟油主要来源于大三段和大一段油源岩。从原油γ蜡烷含量推断,未熟油源岩可能形成于咸水—半咸水环境;据原油∑C27甾烷/∑C29甾烷的值判断,未熟油的湖相生物贡献多于成熟油。盆地的未熟油重点勘探地区应是东部的德新凹陷和清茶馆凹陷。图5表2参4(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2.
三肇凹陷低成熟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肇凹陷低熟原油同成熟原油相比,具有低饱和烃、高非烃、高非烃,生物标志化合物以规则甾烷为主,重排甾烷和4-甲基甾烷较少,aaaC2920S/20S+20R在0.26 ̄0.34,C29甾烷ββ/ββ+αα〈0.3。油源对比认为低熟原油与低成熟泥岩有亲缘关系,其分受低成熟泥岩区控制。  相似文献   

3.
针对潜江凹陷一些断裂带、古剥蚀区存在不同成熟度油源混合的问题,选用该凹陷广33井未熟油与广11井成熟油进行了不同比例的混油实验。依据其实验结果,利用衡量原油成熟度最有效的指标C29甾烷的两个异构化参数值,科学地判断出潭口、代河油田未熟油与成熟油的混源比例大致为1:3和1:1,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金湖凹陷原油族组成具典型未熟-低熟油的特征,普遍检出热稳定性低的化合物,碳优势指数、奇偶优势与藿烷成熟度参数体现成熟特征,但甾烷成熟度参数存在明显变化,原油来自4个不同成熟度的运聚场,定量计算了不同地区的未熟油混合比例。盐城凹陷凝析油具与湖相原油和海相原油相似的混源特征,轻质组分反映一种高成熟演化特征,中等组分体现出未熟-低熟的特征,重组分反映达到或超过了主要生油演化阶段,下生上储成藏模式使高成熟天然气对成熟原油进行了气洗作用,造成了凝析油的“特殊”特征。  相似文献   

5.
高邮凹陷南部断裂带油气主要来自古近系阜二段和阜四段源岩。选择典型端元油的混合配比实验表明,按不同比例配置的混源油,其色谱指纹参数与混油比例呈线性关系。对于二元混合的混源油,利用色谱指纹判别混合比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关键环节是色谱指纹峰的筛选。通过配比实验创建的混源油定量判析图版,能定量判别其混合比例,从而判别不同来源油的贡献大小以及油气运移路径。通过实际图版验证,许庄油田X33井、X5-5井原油的阜四段来源油比例分别为80%和30%左右,方巷油田F4-9井、F5井的阜四段来源油比例分别在40%和10%左右。南部断裂带具备较大的混源油勘探潜力,特别是高台阶具备以阜二段来源油为主的油气成藏条件,不仅可形成阜一段油藏,还有利于白垩系泰一段成藏。  相似文献   

6.
王府凹陷油源与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府凹陷青一段泥岩为最好生油岩;青二、三段为较差生油岩。与朝阳沟原油和三肇凹陷原油相比,本区原油具有低芳烃、低Pr/Ph、高(C_(21)+C_(22))/(C_(28)+C_(29)),碳同位素偏轻。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C_(29)甾烷(20S)/(20S+20R)为0.51~0.54。油源对比认为原油来自本区青一段泥岩,原油在凹陷内可以从中心向边部作长距离运移。  相似文献   

7.
油气在地下运移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与围岩发生各种物理化学反应,导致沿运移的方向上油气物理化学性质和储层某些性质规律性的变化,因此研究中可以利用这些变化对油气运移方向与路径进行分析。综合利用原油饱和烃和芳烃中Ts/Tm、C29甾烷ααα20S/20(S R)、C29甾烷ββ/(αα ββ)、MPI、1-/4-甲基-二苯并噻吩等参数,对镇北油田镇28井区长3油组原油的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研究表明,其生烃母质主要以陆源有机质为主,为来源于弱还原湖相沉积环境的成熟原油。原油族群研究表明,镇北油田镇28井区长3油组原油属于同一石油族群;通过原油饱和烃和芳烃原油运移指标分析表明,原油的运移方向为自东北向西南方向。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混源油定量识别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标志物特征显示梨树断陷明显存在2种不同成因原油及其混源油。生物标志物质量分数与相对丰度变化特征表明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和甾烷化合物参数均不适合梨树断陷混源油的定量判识,倍半萜参数能良好地展示混源油中混合比例的变化特征。利用C15重排/8β-补身烷参数的生物标志物质量分数配比计算的方法,计算了梨树断陷混源油中两类不同原油的混合比例,由此建立了梨树断陷混源油混合比例定量识别图版。根据图版识别的混源油混合比例,判断八屋地区混源油中来源于营城组下部烃源层的原油质量分数主要在2%~30%之间,原油层位越浅该类原油混合比例越高;七棵树和太平庄地区混源油中来源于营城组下部烃源层的原油质量分数分别在37%~60%和34%~50%之间。上述混合特征暗示梨树断陷混源油区西侧营城组下部烃源层来源油混入程度有限,东侧该类原油混入程度相对较高。上述混源分布特征为清晰认识梨树断陷不同类型原油的分布与运聚特征提供了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陆相沉积中的低熟油气资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低熟油气是我国的一种重要油气资源,在我国陆相沉积、尤其是东部第三系盆地中较为富集。原油的类型包括重质油、蜡质原油、正常原油、轻质同等。低熟油气的总烃馏分中常含有较多的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C29甾烷20S/(20S+20R)常小于0.4。其生烃组分有树脂体、木栓质体、一些种类藻以及经细菌改造的有机质。本文对低熟油的成因与生烃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英吉苏凹陷石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结了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原油和主要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原油中轻烃、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及碳同位素值,划分了原油的成因类型,进行了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研究表明,华英参1井侏罗系碳质泥岩和煤的沉积环境介质盐度较低,且成熟度较低,未达到成熟门限。英南2井侏罗系原油处于低成熟阶段,主要来源于相对氧化、盐度较低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烃源岩,即主要来源于中生界腐殖型烃源岩,具有混源的特征。龙口1井侏罗系原油则主要来源于盐度较高的缺氧还原性环境中形成的烃源岩,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腐泥型烃源岩,华英参1井侏罗系和塔东2井寒武系原油与龙口1井的原油为同一油源,均处于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1.
油藏演化的两个极端过程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油气藏形成之后,在地质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储集层中的油气一般保持相对的稳定。但当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时,油气藏中则发生明显的蚀变。其中两个极端的演化过程,一是抬升破坏形成生物降解沥青,一是深埋发生原油裂解转化成焦沥青和天然气。生物降解沥青没有一定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呈席状分布,沥青反射率低,抽提物具有明显的生物降解特征。原油裂解形成的焦沥青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沥青反射率很高而无常规抽提物。原油裂解生成的天然气在组分和碳同位素特征上与干酪根裂解生成的天然气有别。图6参15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油溶性稠油降粘剂存在的选择性强和降粘效果差等问题,研制了一种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该降粘剂分子结构中含有极性基团和烷基。极性基团可以降低稠油中胶质和沥青质的氢键作用,烷基可以增加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的溶解能力,从而提高其降粘效果。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通过2步法合成得到,通过对其合成条件的讨论发现,该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的最佳合成条件为:乙二醇、环氧氯丙烷和十八酰氯的摩尔分数之比为4∶4∶1.5;第1步主链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8h,促进剂N的质量分数为1.4%;第2步接枝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14h。研制的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降粘率可达49%;红外光谱对其结构的表征结果显示,其结构与设计结构一致。  相似文献   

13.
叙述了石油库在发油过程中的HSE管理;发油过程中的危害识别,包括识别范围和内容;发油过程中风险评价的常用基本方法和常见问题;发油过程中危险源的管理控制,包括建立危险源网络图、加强现场监控和制定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国内外轿车发动机发展现状、发动机油性能特点、发动机油的规格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成品油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介绍了石油销售企业在建设成品油配送体系时应遵循经济最优化、系统信息化、服务优化与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原则,按照市场的要求,构建灵活、高效、协调的成品油配送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我国成品油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的逐步放开,介绍了石油库设计与建设发展趋势,指出石油库建设应与成品油管道建设相结合;逐步推广下装发油;设置油气回收装置,完善石油库自动化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7.
Conventional geochemical approaches were utilized in the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the proportions of mixed-source crude oils derived from the Es3 and Es4 members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The mixed-source oils are accumulated in the middle interval of the Es3 member(EsM3)in the Niuzhuang Sag,which is one of the sags where subtle traps are primarily of lenticular basin-floor turbidite sands within mudstones mostly developed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Bohai Bay Basin.The result showed that about 18-92% of the mixed-source oils were derived from the Es4 source rocks with an average of 55-60%.Reservoirs associated with deep faults appear to have much more Es4 genetic affinity oils.A high proportion of the Es4-derived oils discovered in the Es3M subtle lithological traps in the Niuzhuang Sag have long migration distances.This suggests that surrounding source rocks might not necessarily control the hydrocarbon supply for subtle traps.Subtle migration pathway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vertical oil migration.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hydrocarbons accumulation in these lenticular turbidite sandstone traps within a short migration distance from the surrounding source rocks is not supported by this study.The present result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our previous findings that immature oils in the Bamianhe Oilfield in the south slope of the Niuzhuang Sag were actually mixed-source oils mostly sourced from the Es4 in the depocenter of the Niuzhuang Sag,and the petroleum potential of the Es4 member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 should therefore be re-evaluated.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油品在储运过程中蒸发损耗产生的方式和目前油气回收的主要方法: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和膜分离法,并对这四种方法的工艺流程、技术要点、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不断完善油气回收技术的同时,应提高认识,大力开发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大庆乙烯裂解新区碱洗塔弱碱段的运行工艺进行分析,找到了该装置产生"红油"、"黄油"、红色低聚物、绿色聚合物的原因.并实施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高酸值原油的成因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油酸值是表示原油中酸性物质总含量的参数,即中和1g原油所需要的KOH的数量。对世界大量原油酸值进行了调研,并根据酸值的大小将原油划分为正常原油、含酸原油、高酸值原油和特高酸值原油。其中将酸值高于1mg/g的原油称为高酸值原油。根据高酸值原油的成因,进一步划分出原生高酸值原油、次生生物降解型高酸值原油和混合型高酸值原油。研究发现,海相和湖相环境生成的原油,其酸值随生物降解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速率不同,湖相远高于海相。全球高酸值原油主要由生物降解作用形成,主要储量分布在前陆盆地的前缘地带,以大型地层圈闭油藏为主;其次分布在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含油气系统的边缘和浅层的各种背斜、断块和地层圈闭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