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藏北某盆地油气化探异常特征及找油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北部某第三纪盆地的地表油气化探勘查表明,测区土壤酸解烃背景含量高,在油气显示比较好的地方,普遍有烃类各组分异常,在与ΔC、热释汞异常相配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因水土两种介质物质以及其中烃气指标分布特征不同,而导致地表化探指标所反映的油气信息的差异,提出了两种介质中烃异常强度的比值规律,及其与油气藏类型和保存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4.
油气化探方法最佳组合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筛选油气化探方法的最佳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化探的优点,本文综合不同介质中能提取的各类油气信息及各种方法指示油气的可靠程度等因素提出最佳组合系统,讨论了其应用特点和组合关系,并举出实例说明其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油气化探阶段的划分及其在勘探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化探是分阶段、按步骤进行的,超越化探测量阶段及其所能及的范围是导致该方法未能取得预期勘探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按化探测量的总任务、评价结果及可信度等,将油气化探分为四个阶段,即区域概查阶段、有利地区普查阶段、圈闭详查阶段及钻井勘探阶段。并以实例说明各测量阶段的油气地质意义及其所提供油气信息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7.
油气化探技术在储层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重点介绍了井下油气储层异常的识别与评价技术。提出以荧光光谱Em360nm强度、Em320nm与Em360nm波段光谱强度比值、岩石酸解烃总烃,以及光谱指纹烃指纹图谱作为识别储层异常的指标或方法。  相似文献   

8.
结合渤海湾盆地临南断块油气藏、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凝析气藏等研究区石油地质资料,从油气藏成藏特征、化探异常空间分布规律入手,探讨烃类垂向微渗漏的方式及受控因素,研究化探异常与油气藏烃类垂向微渗漏的"成因"联系,分析和认识化探异常的油气地质意义。夏口断层在临南断块油气藏成藏系统中具备油气侧向运移"封堵"特征,而研究区化探异常则揭示了夏口断层(裂隙)具有油气纵向"渗漏通道"作用,由此表明夏口断层具备油气侧向运移相对"封堵"和油气纵向绝对"渗漏"的双重属性特征。雅克拉气藏区化探异常围绕着气藏构造高部位(化探指标低值区)呈环状形式分布于气藏边缘,表明气藏盖层明显控制了气藏烃类垂向微渗漏和化探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重烃指标异常空间分布规律与气藏盖层封闭性的横向变化规律具有较为一致的对应关系,表明气藏盖层封闭性对油气重烃微渗漏的影响较甲烷微渗漏影响更为明显。2个研究区近地表化探异常特征与其对应的油气藏成藏特征、油气垂向微渗漏等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前川西地区已完成油气化探普查约5000km^2,发现了不同级别的异常十余处,其中洛带,马井,东泰等异常均已被钻探证实为工业气田或重要的含气构造。实践表明,油气化探是发现圈闭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油气化探理论与方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油气化探的基础理论出发,对国内外多种化探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并提出在本世纪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化探技术系列。  相似文献   

11.
油气化探经验与教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油气化探是用地球化学方法检测油气的物质成分,发现地下油气聚集体,正确地应用化技术,对降低勘查成本,缩短油气田发现周期具有一定的意义。油气化探探索的客体极其复杂,该技术还处于经验积累,事实修正和不断完善的阶段,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有待继续探索,90年代初曾一哄而上的局面,导致了一些技术与人为的失误,以理智的目前重新审视该阶段的化探工作,倍感经验与教训之深刻而沉重,对以往在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下取得的化探资料和成果以及一些技术方法进行总结,应是科学技术再认识,再评价的正常过程,本文基于上述认识讨论油气化探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是我国唯一没有进行大规模油气勘探的空白区,比如盆地的油气勘探程度更低。根据实际探测资料和试验数据,探讨地表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在青藏高原烃源岩大量出露地表的特殊条件下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对于强风化的地表样品和灰岩裸露区,最有效的化探指标为甲烷和重烃浓度,其次为荧光和紫外光,而常用的蚀变碳酸盐指标应用效果不佳。比如盆地地表土壤中检测到的烃类主要来源于地下烃类的微渗漏,受生物活动的影响较小,化探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地下油气信息。比如盆地内有机质以高成熟和过成熟为主,主要处于生气阶段,地表地球化学异常较高,盆地中部异常最显著,凯蒙呷拉蒙地区具有一定的含油气远景,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图3表2参1(程顶胜摘)  相似文献   

13.
袁志华  许晨  王明 《复杂油气藏》2011,4(2):35-37,67
在港西地区进行了油气微生物采样和烃氧化菌的培养,结合其他资料,对研究工区的微生物异常区域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绘制了油气微生物异常分布图。将划分的8个微生物异常区与已探明的成熟开发区进行比较,并进行了分级,提出了最有利的勘探区块1号异常区。  相似文献   

14.
酸解烃C2 /C1是轻烷烃类运移指标,荧光F360nm/F320nm反映芳烃类运移信息。解剖分析某油田C2 /C1、F360nm/F320nm等比值指标和C2 、C1、F360nm等丰度指标,并与同步荧光、甲烷碳同位素、吸附丝检测等指标有机关联,发现在油井、边缘井、干井处,这些指标强度特征不同:垂向上,各类井都显示出正向梯度变化和向上趋轻的结构梯,证实了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客观存在;横向联井剖面的指标浓度(或强度)及变化梯度均显示出边缘井远大于油井、油井大于干井的分布特征,反映了运移效应在油藏外围处微弱而油水边缘处最强。在地球化学效应参数的数据结构方面,油井、边缘井、干井有各自的变量从聚现象和样本集合,而彼此间有显著差异;同时,自深部至浅部,样本都具有各自的相对稳定聚类归属。根据油气藏边缘与其内部数据结构的显著差异,可较好地解释油气藏上方地表普遍发育环状异常的机理,还可划分烃类渗逸背景区和异常渗逸区。图6表2参4(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15.
层序格架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层序地层学以层序为单位研究盆地充填样式、充填结构、沉积体系以及岩相在三维空间的展布 ,为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预测形成油气藏的地质要素分布规律的层序格架 ,在这个格架中油气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密集段特别是复合密集段是层序格架中烃源岩发育的最有利部位 ,当几个层序的密集段在三维空间中横向拼合、纵向叠置、彼此紧密相邻时 ,常会产生有利于形成大油气田的条件。在一个完整的层序中 ,各体系域均有形成储集层的潜力 ,但它们在油气成藏中所起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据对松辽盆地南部梨树—德惠凹陷主要含油气井段的层序分析 ,有 81.3%的油气段分布在低水位体系域 ,表明低水位体系域在油气勘探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康玉柱 《天然气工业》2016,36(10):10-18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致密岩油的国家之一,1907年就在鄂尔多斯盆地延1井上三叠统发现了致密岩油,1989年又在该盆地石炭—二叠系发现了致密砂岩大气田——靖边气田。之后,在四川、准噶尔、松辽、渤海湾等多个盆地也相继发现了致密岩油气。中国致密岩油气具有多层系分布的特征,几乎在所有大中型盆地内均有发育,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估算的中国致密岩油资源量为(280~300)×10~8 t、致密岩天然气资源量为(66~70)×10~(12) m~3。特别是近年来,中国致密岩油气的储量和产量较快增长。为此,在综合分析中国致密岩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成藏条件、油气富集“甜点”的主要控制因素和指标、致密岩油气分布规律、油气资源潜力及面临挑战等的基础上,认为目前中国国内致密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已较为成熟,可作为中国非常规油气发展之首选。  相似文献   

17.
浅议油气化探的干扰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借鉴物探有关干扰的表述,建立了油气化探干扰的概念。根据油气化探所依据的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和工作原理,详细阐明了油气化探干扰的内涵。将干扰源分为同生作用、生物化学生气作用、介质性质差异、人文污染等4种基本类型。前三者是主要的干扰因素,人文可能的污染局限于个别样点。通过探例和模拟实验,对干扰程度进行了分析。针对油气化探不同工作环节,提出了抑制干扰的相应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方法组合、对介质差异性进行标准化处理、采取精细的异常分离技术、异常判识。根据异常和背景的关系,指出干扰的普遍性是针对背景而言,出现在任何测区;而实际构成干扰是针对异常而言,其存在是有限的测区,并且可以通过适当办法使干扰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18.
二连盆地层序地层样式及油气意义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依据凹陷的层序地层特征、结构类型、凝缩段发育程度、成油条件和勘探成效,对二连盆地内部32 个凹陷进行分类评价,最终把下白垩统划分为4 个超层序、6 个层序,建立了四类湖盆的层序地层样式。指出层序地层样式和湖盆发育类型控制生油凹陷的优劣和油气藏展布。继承型湖盆成湖期多,从而形成了多期凝缩段、多套生油层系和可供开采的商业性油藏,取得了较高的勘探成效( 阿南、额仁淖尔、吉尔嘎朗图凹陷) ,它们均属有利生油凹陷。晚盛型凹陷虽然具有相当规模的湖侵体系域,但由于成湖期短,有机质演化程度低,生油潜量和勘探成效远不如继承型湖盆,只能列为较有利生油凹陷,进行择优钻探。早盛型和衰退型湖盆,由其缺乏有利于油气形成的沉积环境,最终使其成油条件较差,不能列为油气勘探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大油气区地质勘探理论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提出并形成了大油气区地质勘探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发现。大油气区是指同一大型构造背景上,由相似成藏条件决定、以某一种类型油气藏为主,纵向上相互叠加、横向上复合连片的大型含油气区,由多个油气藏(田)群或带构成。大型构造背景、良好烃源条件、广泛分布的非均质储集层3要素的有机配置是大油气区形成的关键。大油气区主要发育于陆相坳陷、前陆盆地和海相克拉通盆地的大型构造背景上,含油气面积大、储量规模大;油气藏类型相对单一,多以某一种类型油气藏为主;储集层大面积分布,但以低孔低渗储集层为主,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不受局部构造控制,无统一油气水界面,油气水性质变化大。根据储集层岩类将大油气区划分为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3大类,进一步划分为低孔渗碎屑岩岩性型、山前复杂高陡深层构造型、碳酸盐岩岩溶地层型、碳酸盐岩台缘礁滩型、火山岩地层型等5个亚类大油气区,并形成了集地震、钻井、测井、试油于一体的针对性关键配套技术。大油气区勘探强调“整体研究、整体勘探、整体控制”3个整体的勘探思路和“勘探开发一体化、上产增储一体化”两个一体化勘探评价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勘探开发整体效益。图7表2参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