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中,至今没有发现完全由中生界形成的含油气系统。潮汕坳陷为中生界的残留坳陷,埋藏浅,为揭示潮汕坳陷的成藏特征以及有利勘探区带,从烃源岩、储盖组合、断裂特征、构造特征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出发,分析了钻井失利的原因,对油气成藏规律和成藏模式进行总结,通过成藏条件对比,指出中央隆起带为有利勘探区带,同时分析其成藏风险,并为下步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含油气系统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西部茫崖坳陷是该盆地第三系主要产油气区.分布着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气田.是一个由中生代弧后准前陆盆地向新生代山间盆地发展演化的一个大型坳陷.充填了内陆湖泊半干旱气候下咸化环境-半咸化环境的大套泥质岩,含钙质泥岩及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形成一套巨厚的具两期排烃高峰的烃源岩,两种类型的储集岩系、特殊的盖层条件及运移条件.各成油要素在时空上不同配置关系构成茫崖坳陷至少由5个二级含油气系统组成的一个一级大型含油气系统.各二级含油气系统在空间上多重重叠、相互交叉,在时期上连续接替、逐层发展.通过对该区含油气系统的分析,提出下一步勘探方向应以深层目标为主,主攻三带一坡及岩性地层类油气藏.   相似文献   

3.
潮汕坳陷中生界——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总被引:60,自引:4,他引:56  
近年的研究表明,潮汕坳陷是珠江口盆地的一个大型残留坳陷,其内沉积了上三叠统一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等3套海相地层。潮汕坳陷含油气系统有别于珠江口盆地其它凹陷,其烃源岩、储层和益层均为中生代地层,并具有大型构造圈闭.且构造与油气远聚关系匹配良好,将成为珠江口盆地最有希望的后备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4.
吐鲁番坳陷油田水地化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讨论吐鲁番坳陷油田水夫机化学及有机地球化学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含油气区油田水的有机质含量,低碳脂肪酸分布,芳烃含量及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的主要特征。对该坳陷的油气藏按保存条件的优劣进行分类,讨论了不同类型油气藏油田水化学特征,重点分析了rAa/rCa-rNa/rCl相关分析图上的聚类特点。据此阐述该坳陷油田水地球化学基本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地质理论研究认为,地层水是烃类运移聚集的载体,油气运聚规律与水动力势场的关系密不可分。吐哈盆地水动力类型为重力流盆地,主要供水区是盆地北部博格达山;区域水头高程呈现北高南低、地层水水势梯度东弱西强的特点,最小水头高程与白垩纪至第四纪沉降中心的迁移相一致,从东向西由红台地区的洼陷中央逐渐过渡到西部的艾丁湖南斜坡;油气富集规律受控与水动力势场及地层水与地表水的交替区带,油气富集区与水动力低势区完全吻合,从东向西,小草湖洼陷分布于东南斜坡区,丘东洼陷富集于南斜坡,胜北洼陷则分布于南部和西南部;油气藏形成后同样受水动力场的影响,油气调整再分配和被地表水驱替而遭破坏。坳陷西南部艾丁湖斜坡区(鲁西低凸起)是水动力低势区,可能是形成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含油气远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车坳陷属典型的箕装前陆盆地。在中,新生代内陆坳陷和前陆盆地发展过程中,发育了自山前到盆地内的冲积扇沉积,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及湖相沉积。由于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好,油源岩厚度大,因而生烃潜力强。有机物在新生代处于深埋条件下,达到理想的成熟度并与新生代的构造相配套,形成了多套含油气组合与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8.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烈  曾焱 《新疆石油地质》2005,26(5):520-524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沉积了 浅海-滨海、湖沼与河流相地层,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组成了以天然气为主的含油气系统。结合盆地模拟技术定量研究了川西坳陷的烃源岩生烃史、储集层致密化史,指出其生烃起始地质年代、生烃高峰、确定油气成藏关键时刻,重塑对应于生烃高峰期的生气量和储集层致密化前的适时古构造,确定油气运移和聚集区,阐述了含油气系统的定量化特征,对指导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存在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烃源岩为上侏罗统黑色泥岩,储层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砂岩,区域盖层为始新统泥岩。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为始新世,各种油气成藏地质事件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坳陷中、东部区域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而坳陷西部区域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小,油气资源前景较差。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盆地珠-坳陷含油气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多年来的勘探实践和深入研究,将珠-坳陷初步划分为9个含油气系统,阐述了系统划分的原则,对9个含油气系统中最重要的惠州西含油气系统的生油条件,储盖组合,圈闭条件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而对其余8个系统的特点则仅作简要的介绍,并对珠-坳陷今后的勘探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油气前景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1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残余地层分布极复杂,在其中虽已发现多种类型油气藏探明石油储量却十分有限。该地区早,中侏罗世沉积了数百米千余米厚的湖相及沼泽相地层。根据这一地区近年的勘探进展,结合前人工作,认为:1.盆地北缘的中生界厚度多为1-2km,主要是侏罗系,埋藏深度多超过4.5km;2.侏罗系烃源岩主要是其暗色泥质岩,其次为煤层,母质类型多为过渡型和腐殖型,有要质丰度高,成熟度也较高,油气生成量丰富;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系地层烃源岩的测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小莉  沈英 《测井技术》1998,22(3):183-185,194
以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系实际测井资料为基础,,对烃源是井曲线响应之间的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烃源岩的测井曲线特征比较明显,便于识别。  相似文献   

13.
吐哈盆地二叠系—侏罗系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查明吐哈盆地油气的成因、形成时期及运移情况,在进行盆地热史研究时采用了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该盆地侏罗系与前侏罗系砂岩石英颗粒中的流体包裹体形成温度为60~195℃,主要在构造运动中沿微裂隙进入储集层,多形成于半咸水的还原环境,反映煤系地层湖相低等生物和陆相高等植物混合成烃的特点。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结果显示,侏罗纪古地热梯度由盆地西部的2.76℃/100m向东逐渐变为3.41℃/100m,盆地南带二叠纪地热梯度约为3.37~4.12℃/100m。盆地北部的台北凹陷和盆地西南部的托克逊凹陷油气成熟及运移时期为侏罗纪—第三纪,盆地南部的台南凹陷油气成熟及运移时期为三叠纪。吐哈盆地三叠纪、侏罗纪的古流体势均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反映了油气自北向南的运移规律。图4表2参3(柳益群摘)  相似文献   

14.
焉耆盆地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小型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中下侏罗统为主要储集层。盆地曾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强烈沉降、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的强烈抬升和第三纪的再次沉降。因此,造就了侏罗纪末期和第三纪两次主要的成藏期。侏罗系油气系统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演化阶段,即侏罗纪末原生油气系统形成阶段、白垩纪油气系统调整破坏阶段和第三纪油气系统调整再生阶段。侏罗纪末期是盆地主要成藏期,当时古油田的分布主要受流体势的控制,由于白垩纪的调整和破坏,到第三纪油气发生了再次充注,但油气系统的南北分异使盆地北部油气资源丰富,且以背斜油气藏为主;盆地南部则是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5.
焉耆盆地三叠系—侏罗系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焉耆盆地处于塔里木盆地与吐哈盆地之间,构造格局为两坳( 和静坳陷、博湖坳陷) 一隆( 焉耆隆起) ,晚古生代为南天山前陆盆地的组成部分( 早二叠世回返) ,中三叠世至侏罗纪形成南深北浅的箕状断陷,白垩纪至古新世隆升,始新世以来成为南天山类前陆盆地。焉耆盆地中生界的成熟烃源岩为三叠系小泉沟群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的煤系地层( 主要分布于博湖坳陷) ,构成博湖坳陷三叠系—侏罗系含油气系统( !) ,燕山中期( 侏罗纪末) 第一次成烃充注,喜山期( 晚第三纪) 第二次成烃充注。根据博湖坳陷北部凹陷和南部凹陷油气生、运、聚的差异,其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北部凹陷运聚子系统和南部凹陷运聚子系统,论述了二者地质事件和关键时刻。北部凹陷运聚子系统石油资源量为1 .84×108t,天然气资源量为525 ×108m3 ,是焉耆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 已发现的宝浪油田和本布图油田均位于北部凹陷) 。图5 参3( 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沉积构造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准噶尔盆地陆相侏罗系煤系地层的油气勘探自80年代后期以来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全盆地侏罗系沉积构造及其油气藏分布规律提出如下认识:大型鼻状构造与三角洲砂体的叠合控制侏罗系油气聚集,中下侏罗统属于不稳定的浅水湖泊群—沼泽沉积,湖相泥岩是主要烃源岩。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具有自生自储条件,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和河口沙坝是主要储集层。侏罗系自生油气以短距离侧向运聚为主,富集在大型鼻状构造的脊部、转折平台以及平台上的局部高点,以岩性油气藏为主,其次是断背斜、断鼻油气藏。切割大型鼻状构造的断层是深部二叠系油气进入侏罗系储集层的通道,在特定地区形成混源。油气藏最早在侏罗纪末开始形成,经历了多阶段充注和调整,第三纪盆地南部剧烈沉降,促使油气进一步聚集成藏。图2 表1 参19 (刘银河摘)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南部油气系统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系统论思想使石油地质工作者从较高的起点和更深的层次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阐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8.
19.
库车油气系统成藏作用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41,自引:9,他引:32  
塔里木盆地库车油气系统属于超强充注类型的油气系统。该系统的源、盖条件非常优越,加之区域盖层之下分布着第三系底部和白垩系的良好砂岩储集层,使系统内油气不仅在油源区内以垂向充注为主的近端聚集形成大型气藏,而且在距离油源区20~30km的远端形成以侧向运聚为主的中型凝析油气田。依据成藏作用的差异可将该系统分为南部和北部两个亚系统,两个亚系统中的成藏机制和主控因素是不同的,可建立3种成藏模式,即北部亚系统的克拉苏模式和大宛齐模式,南部亚系统的牙哈模式。北部亚系统临近烃源区,第三系膏盐质盖层非常发育,白垩系储集层厚度巨大、物性良好,背斜圈闭众多,是库车油气系统气藏勘探的最有利地带,克拉苏模式是当前寻找大中型气藏勘探目标的主要类型。图4表2参3(周兴熙摘)  相似文献   

20.
二连盆地边界断层的生长模型及其对含油气系统形成的控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断层连锁现象在裂谷盆地中十分普遍 ,断层连锁虽是短暂的过程 ,但该过程不仅改变了连锁前的沉积分布格局 ,同时对断陷的发育史存在控制作用。裂谷盆地半地堑边界正断层的生长可以划分为两种模式 :断层简单生长模式和断层生长连锁模式。根据对二连盆地典型断陷的构造、沉积发育和烃源岩分布特征等方面的研究 ,发现存在三种类型断陷 :阿北凹陷 ,受单一断层生长控制发育 ,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 ;赛汉塔拉凹陷 ,受多条断层生长控制发育 ,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 ;乌里亚斯太凹陷 ,受多条断层生长控制发育 ,形成多个含油气系统。因此 ,并不是所有断陷都仅发育一个独立的含油气系统 ,可能发育两个或多个含油气系统。断层连锁前的传递斜坡是砂砾岩体发育的重要部位 ,也是勘探地层 岩性圈闭油气藏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