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温度影响近红外光谱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在MicroNIR-1700近红外光谱仪上添加了环境温度和样品温度的检测附件及应用软件,使用单总线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和红外温度传感器TN901及处理电路等构成了温度补偿系统,结合MicroNIR-1700的内部命令集获得仪器的温度。这3个温度参数奠定了微型近红外光谱检测系统的温度补偿条件,可以为后续模型建立提供温度补偿信息。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开发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采用两只激光二极管(LD)光源,其中1490nm为水分的特征吸收波长,1310nm作为参考波长,使用积分球作为载样器件和使用LabVIEW虚拟仪器程序开发语言编写系统程序的新型近红外水分仪。该仪器去除一般光谱仪器中的分光部件,从而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信噪比。经茶叶和奶粉的实测试验证明,该仪器的检测精度较高,基本能满足实际生产中对水分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是一种新兴快速无损检测方法,近几年,在茶叶质量检测方面得到了有效应用。为给茶叶质量检测提供可靠参考,文章对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在茶叶品质保真中应用的现实需求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特征,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品质保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详尽论述。  相似文献   

4.
用于食品成分分析的双探测器近红外光谱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双探测器结构的滤光片型漫反射近红外光谱仪.用分束镜将单色光分成两束,一束光直接被一个探测器接收,另一束光经过积分球后照射到样品上,样品的漫散射光被积分球上的另一个探测器接收.将两个探测器的测量值相比较,计算出样品的吸光度.应用该仪器检测了漫反射标准板的漫反射率,测量值与标称值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995,标准偏差平均为0.01.另外,使用该仪器测定了奶粉、牛奶及酱油相关成分含量,近红外光谱与奶粉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相关系数>0.9,与酱油及原奶的相关成分含量的相关系数>0.8.检测结果表明,自制的双探测器结构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可以准确获得样品的漫反射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对我国近10年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包括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制、化学计量学方法及软件开发和在各领域的实际应用.根据国际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现状和国内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双探测器结构的近红外光谱仪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为了提高近红外光谱探测信号的稳定性,研制了双探测器结构的滤光片型漫反射近红外光谱仪。方法:首先单色光被分束镜分成两束,一束光直接被一个探测器接受,另一束光经过积分球后照射到样品上,样品的漫散射光被积分球上的另一个探测器接受,然后将两个探测器的测量值相比较,最后计算出样品的吸光度。结果:应用该仪器检测了漫反射标准板的漫反射率,测量值与标称值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995,标准偏差平均为0.01。另外使用该仪器测定了奶粉、牛奶及酱油的相关成分含量,近红外光谱与奶粉的蛋白质脂肪含量的相关系数高于0.9,与酱油及原奶的相关成分含量的相关系数高于0.8。结论:检测结果说明,自制双探测器结构的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可以获得样品的正确漫反射率,同时可以用于食品的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7.
近红外光谱仪中的微弱信号检测技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介绍了近红外光谱仪的应用和近红外光谱仪中的信号特点.自然光的干扰是在开发此类仪器时遇到的主要困难,在了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中的信号和噪声特点后,采用切光的办法来对光信号进行调制可有效的克服这一问题,使信号变得容易处理.而通过采用相敏检测的方法又可大大提高信噪比.文章系统的介绍了弱信号的提取方法,解决了近红外光谱仪中信号提取问题,并给出了实际可行的电路和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8.
近红外分析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红外分析是利用光谱方法快速、定量分析农产品(包括谷物、油料、饲料、烟草等,的主要成分,如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纤维、水分等。本文介绍我们研制的9波长,4×4定标方程近红外分析仪的工作原理、仪器总体结构、电子学系统原理、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9.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简史、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基本分类,仪器结构,典型用途及部分知名的国内外近红外光谱仪器生产厂家,为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用户和仪器厂商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成分含量近红外快速检测技术及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基于声光可调谐滤光器(AOTF)分光原理的成分含量近红外检测技术及其系统组成,重点讨论了采用新颖的光电结合的调制方法提高衍射光的分离纯度和效率,以提高系统的光谱信噪比和光谱分辨率。同时文中介绍了近红外检测技术中不可分割的软件部分——化学计量学建模方法。最后通过对牛奶主要成分含量的实际测量验证了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测量时间为30秒/样品,各成分含量的测量精度和重复性误差均能满足牛奶主要成分的实际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在Visual C++环境下利用MSConun串行通信控件解决铝包钢丝生产线上对轮速、温度等参数的监控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通信协议,开发上位机监控软件,给出了控制系统中关键部分的详细代码.在实际生产当中验证了串行通信的准确与可靠.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套自主研发的适用于海水中典型污染物现场富集及在线检测仪器,该仪器可实现大体积海水在线富集、在线浓缩、在线检测,仪器运行全过程实现软件全自动化控制.仪器控制软件基于PPC-1002工控机Windows XP操作平台,采用Visual C++6.0语言开发,软件界面清晰友好,有较好的人机互动性,可方便快捷地操作仪器,极大地提高了仪器的自动化程度与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法兰自动化生产线上,需要将加工模型导入CAM软件系统中,应建立法兰的三维参数化模型.在Visual C++6.0的编译环境下,利用Pro/E自带的二次开发工具,Pro/Toolkit的强大功能建立法兰参数化设计系统,可以快速实现各种型号法兰三维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气门电镦生产自动化程度,以PC+运动控制器+PLC构建一种开放式搬运机器人硬件系统,采用Visual C++开发出具有友好人机界面的开放式搬运机器人控制系统软件。首先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给出软件总体结构图,然后详细介绍在线监控模块和通信模块的实现方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该控制系统软件能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使用的数控机床大多数内存容量比较小,而借助CAD/CAM软件自动生成的数控程序往往比较大,存在着数控程序无法一次传到数控机床端的矛盾,这给数控的连续加工带来很大不便。文中提出了通过程序对NC代码进行分段,以解决了数控机床连续加工过程中NC代码文件不能连续传输的问题,并利用Visual C++6.0作为编程语言,编制出相应的软件。  相似文献   

16.
多机路选系统软件采用VisualC++6.0编写,通过串口通信线RS232,使计算机与路选器通信。该系统可提供8个串行通道,每一通道均可直接与PC相连,通过PC实现串行通道的切换。应用该系统可减少切换试验台的时间,增加串口通道数,提高计算机与试验台的通信成功率,实现了一台计算机对多台实验台的切换控制。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计算机显示仅仅局限于二维或三维技术,为了满足新发展,本文介绍了在Visual C 6.0环境下如何利用开放式图形库OpenGL实现物体空间立体显示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面向对象的结构可靠性形状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VisualC+ + 6.0 ,在面向对象的随机有限元基础上 ,充分利用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设计了结构可靠性形状优化设计相关的类及其方法。计算结果表明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所具有的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等优点可以简化可靠性形状优化设计方法的编程工作 ,提高程序代码的重复利用率 ,并有效地进行内存管理 ,使得程序结构清晰简洁 ,方便扩充和维护 ;并能有效解决由于结构的可靠性形状优化设计中存在的优化设计变量和计算可靠性指标的双重迭代问题引起的对机器内存要求高 ,程序计算效率低的缺点  相似文献   

19.
本系统由三菱PLC作为下位机,完成数据采集、状态判别、输出控制等,计算机作为上位机完成采集数据信息的存储、分析处理人机界面的交互以及打印输出等.开发软件采用Visual C++6.0,并使用MSComm控件,利用计算机和PLC各自的特点实现了上位机与PLC的实时通讯.  相似文献   

20.
钻井模拟器前台控制系统是钻井模拟器的一个子系统。本系统在VC++6.0环境下,采用了多线程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编程技术进行软件设计。具有良好的人机接口。可扩展性强,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