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低切换电流的绕线型变极感应电动机转子绕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绕线型变极感应电动机转子绕组的设计,引入“无感绕组”的概念并提出采用复合线圈“线圈对”连接技术,能够做到转子上只需三个滑环,且在两种极数下转子都可以具有较高的阻抗,既保证了变极电机能够有较大的变极切换转矩又有效地限制了起动或变极切换时的冲击电流。  相似文献   

2.
对翻车机驱动用绕线型变极异步电动机转子绕组的设计,引入“无感绕组”的概念并提出采用复合线圈“线圈对”连接技术,能够做到转子上只需3个集电环,且在两种极数下转子都可以具有较高的阻抗,既保证了变极电机能够有较大的变极切换转矩,又有效地限制起动或变极切换时的冲击电流。  相似文献   

3.
从分块转子磁通切换电机结构特点出发,制定分块转子磁通切换电机的线圈绕组分布图和线圈电动势星形图的画法,基于此提出任意相分块转子磁通切换电机的相带划分方法,并通过有限元仿真验证了该相带划分方法的正确性,分析分块转子磁通切换电机单线圈谐波特性,基于该文制定的线圈电动势星形图,推导出适用于任意相分块转子磁通切换电机相绕组无偶数次谐波的齿极配合判据,通过有限元仿真验证了该判据的有效性。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研制了一台三相12/7电励磁分块转子磁通切换电机原理样机,实验验证了该文提出的分块转子磁通切换电机绕组相带划分法和无偶数次谐波齿极配合判据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的变极调速,其可行性决定于能否得到较为简单的转子绕组的变极方案。这需视具体的变极比而定,现对较常用的二倍极比的转子绕组变极方案提出几种方案供参考。一、三相三集电环方案首先,选定线圈节距使能适应高、低速运行的需要,一般可选对低速运行接近满节距的线圈;其次使用对高速运行时为单一120°电角度相带分布的绕组。这样在低速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 2 0 0 1年 4~ 6月授权的电力发明专利共约 30余项 ,现将其中部分项目介绍如下。采用去环流技术的交流电机转子绕组及其联结方法(ZL 9411744 5 .X)本发明为采用去环流技术的交流电机转子绕组及联结方式 ,每个绕组线圈均有匝数不等的两个子线圈 ,沿转子圆周为a的两个绕组线圈按多匝子线圈与另一少匝子线圈相串联成一条支路 ;少匝子线圈与另一多匝子线圈相串联成另一条支路 ,然后并联连成一个线圈对 ;相绕组以线圈对为基本单元并或串联构成。本发明所述的电机转子绕组适合用于远极比的绕线型变极电动机 ,可满足超重…  相似文献   

6.
针对36槽4/6极3Y/3Y变极电机绕组三支路感应电动势不平衡的问题,基于分裂线圈法,给出了绕组排列的新方法,确定了线圈分裂比。考虑转子导条集肤效应和磁场不同分布,采用正弦时变有限元法和能量法计算了不同极数下起动时和不同负载时的转子槽漏抗。通过绕组的重新排列和线圈分裂比的恰当选取,绕组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转子槽漏抗随负载增大而减小,与传统方法和实测值相比,考虑各转子槽饱和与分布不均匀的转子槽漏抗计算方法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7.
利用"复合线圈"原理提出一种转子绕组自增阻结构。通过分析样机的定、转子绕组联结方式,说明了由变极绕组原理设计的定子绕组对样机起动状态到运行状态的切换作用;详细地阐述了自增阻结构在样机起动时可以有效增大转子电阻折算值并在样机运行时恢复正常的原理。在不同负载工况下,利用有限元仿真和样机实验对样机自起动特性和样机异步起动方式的起动特性进行仿真分析与对比。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转子绕组采用自增阻结构设计的无刷双馈电机克服了传统无刷双馈电机存在的起动电流大、转矩小的问题,具有良好的起动特性,适用于需要频繁起动的场合。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单绕组变极双速异步电动机在由低速(起动)转换到高速(运行)时,为了做到不断电切换并消除“失速”现象,所采用的绕组安排和接线方法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单绕组变极双速异步电动机在由低速(起动)转换到高速(运行)时,为了做到不断电切换并消除“失速”现象,所采用的绕组安排和接线方法。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起动时利用转子串级联接调速原理的新型变极起动无刷绕线转子感应电动机。这种新型电机依靠定子绕组切换不同的极数来进行起动和正常运行两种工作状态的转换。与常规变极起动电动机不同的是,新型电机按极数q1起动,但其同步转速对应极数为q1 q2,运行极数为p,因此只要选取p=q1 q2,起动时可以直接起动至额定工作转速,从而避免了起动完毕转换至额定工作状态时可能产生的冲击电流。又因为转子上无滑环电刷,从此新型电机可以做到运行性能好于普通绕线转子电机。文中分析了新型电机的工作原理,并进一步提出了其单绕组实用方案构成思路,给出了6极起动,8极运行的一种单绕组方案,试验测定了其在起动极和正常运行极下的转矩-转速曲线。  相似文献   

11.
转子采用交—直变流输出的绕线型变极异步电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帆  王虹 《电气传动》1998,28(5):17-19
对绕线型变极感应电动机,提出在转子电路中采用交-直变换的方法,将交流输出变为直流输出,在保证所有极数均可串电阻调速性质不变的情况下,使转子绕组引出线减少,转子结构得到简化,并以8/16极转子绕组实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一种新型6/8变极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对其6、8极绕组切换过程及不同切换时机对电机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建立双极数动态仿真模型,分别对不同转速、转动惯量、负载转矩、转子电阻、切换时8极绕组感应电动势和外加电源相位差等情况下6、8极切换过程动态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状态切换时对冲击电流、转速波动、冲击转矩及牵入同步的影响;建立二维瞬态有限元模型,对8极绕组感应电动势和外加电源电压差相同、转速不同以及电压差不同、转速相同切换时永磁体的退磁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切换时的转速和相位差对切换后电机影响较大,尤其是切换时的相位差,在一定范围内,相位差越大,转速波动、冲击电流和冲击转矩越大,永磁体退磁越严重。  相似文献   

13.
显极式转子绕组,其接地故障时有发生,严重时会危及电机的安全运行,所以要及时查出接地线圈。 传统方法是对半断开法,费事麻烦。我们采用直流压降法则很简单,一台24极1250kW大电机转子,不要10min便可准确地查出接地线圈。 原理:在转子绕组上加直流电压,因每个线圈的直流电阻相等,所以其压降也相等。良好的绕组对地不成通路,线圈对地无电压降。当有的线圈接地时,该线圈对地(轴)电位相等,其余线圈对地电位会因距  相似文献   

14.
极相调制异步电机的绕组设计及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步电机可使用极相调制的变极策略扩展转速/转矩范围,极相调制可以采用传统的电机绕组也可采用环形绕组.本文提出了一种异步电机极相调制绕组的设计方法,基于这种方法分别设计了极相调制的传统绕组及环形绕组样机.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了提出的变极绕组设计规律以及极相调制绕组变极的可行性.比较了传统电机、环形绕组单转子电机及环形绕组双转子电机在同一极数下的运行性能,双转子电机更适合环形绕组,它充分利用了环形绕组的两边,内外转子均输出转矩,提高了效率;但是,传统绕组电机则具有更好的性价比,更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一种转子绕组采用变极法设计的新型无刷双馈电机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无刷双馈变频调速电机的转子结构,目前研究的有磁阻和特殊笼型两种类型。其中特殊笼型转子被认为最有可能应用于大容量电机。但是,这种特殊笼型转子绕组是依据“共轭”原理设计的,导体利用率低,谐波含量大,因而性能还达不到实用要求。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上述两种转子结构的新型转子绕组,即根据“变极法”设计的绕线型转子绕组。这种新型绕组利用其中两种不同极对数p和q对应感应电势在理论上可以有不同电回路的特点,对转子导体进行“重复利用”,从而具有较高的利用率和低的谐波含量。采用这种绕组的双馈电动机可以如同常规电机那样运行,只是在需要时才进入变频调速态工作,变频器可采用普通变频器。文中列出了这种新型绕组几种可能的连接方式,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说明,最后,给出了应用这种绕组双馈电机空载下的调速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一种新型的交流电动机转子无感绕组,该绕组由等匝不同槽的两个子线关联工联而成的复合线圈构成,既可用于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的转子,亦可用于隐极式等分槽同步电动机(以下简称为同步电动机)的转子,绕组的型式可采用迭绕组或波绕组,容量范围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大型直流电机新型转子绕组即变断面电枢线圈,均压环的制造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8.
由于无刷双馈电动机存在起动电流大、起动转矩小的不足,导致电机起动性能达不到工业应用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转子绕组采用复合线圈组和变极法设计的无刷双馈电机,并结合设计实例进行详细分析。这种转子结构使得电机在起动工况下增大转子绕组电阻折算值,从而有效地降低起动电流和提高起动转矩。通过建模仿真对复合线圈组转子结构的起动性能、普通线圈转子结构起动性能和无刷双馈电机异步起动方式的起动性能进行研究,对比3种情况下的起动电流、起动转矩和起动时的饱和情况。样机试验结果表明,转子绕组采用复合线圈组结构的无刷双馈电动机具有起动电流小、起动转矩大的特点,有效地改善了无刷双馈电机的起动性能。  相似文献   

19.
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是汽轮发电机最常见的故障之一,以一起330MW汽轮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为例,采用直流电阻法、转子绕组交流阻抗和功率损耗法、单开口变压器法以及极间电压法确定短路类型和大体位置,随后采用线圈压降法和匝间电压分布测量确定故障具体位置。最终发现短路原因为转子绕组端部塑性变形、顶匝线圈错位及匝间绝缘破损。对线圈进行整形处理,处理后的线圈经检测合格。所用匝间短路定位方法简单实用,提高了发电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将单绕组变极绕组适当分为两部分,使电机从起动极到运行极实现不断电切换,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