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新年的第一期杂志《,数码摄影》杂志社为读者继续呈上"奥运风"系列专题(五)——利器之争,在前四期我们分类讲述了不同体育比赛项目的拍摄技巧,还有自北京申奥以来的重要历史瞬间回顾,在新一期的奥运风中,我们采访了三代最具代表性的体育摄影师、器材专家和厂商代表,将拍摄技巧与体育摄影器材结合,推出全新的奥运体育拍摄理念。  相似文献   

2.
魏征 《数码摄影》2007,(1):6-71
第2期奥运体育摄影专题如期而至,在刚刚结束的2006多哈亚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共获得164枚金牌,88枚银牌,63枚铜牌,总计奖牌315枚,在金牌和奖牌总数上均超过上届亚运会,第七次蝉联金牌榜第一位。中国运动员在08奥运之前又获得了一次全面锻炼的机会,我们的体育新闻摄影记者也收获了大量精彩的瞬间,在此供影友们分享。 本期专题邀请到《中国体育报》摄影记者魏征,告诉景友怎样的“小球”比赛项目中拍出“大片”,新华社体育部摄影记者费茂华更为大家带来体操、田径项目中的“另类”创意拍摄。[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数码摄影》2007,(4):6-81
北京奥运会一天天临近,奥运题材,理所当然成为了摄影镜头的聚焦热点。《数码摄影》最近获悉北京地区数位摄影人得天独厚,被获准采访拍摄奥运主体育场(鸟巢)和游泳馆(水立方)工程,他们有的是大学教师,有的是资深摄影师,有的是初出茅庐的新人,还有一位是“鸟巢”工程建设者,他们各有自己的发现和视角,特此发表他们的作品和拍摄感言,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数码摄影》2012,(7):134-139
魏征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摄影记者。拍摄报道过北京奥运会、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多哈亚运会等多项重大体育赛事。作品及文章常发表于摄影专业报刊杂志,在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中分获金、银奖,多次在平遥国际摄影节中举办个人讲座。曾在新光文苑及北京佳能影像艺术画廊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我们总习惯在电视直播时观看奥运选手们赛场拼搏的身姿,但很少见到他们平时的训练生活。现在就让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摄影记者魏征,带领我们去一探即将出征伦敦奥运会  相似文献   

5.
光之灵     
与其说摄影是在记录物象,不如说是在捕捉光影,最近几年,李绍杰老师一直尝试用光绘的手法拍摄夜景,并成功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光赋》,得到很多影友的关注。本期《数码摄影》精选了李老师多年来拍摄的成果,并就拍摄技巧向李老师取经学艺,希望大家读后也能拍摄出同样精美的作品。[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徐华定 《数码摄影》2008,(9):113-113
奥运期间,《数码摄影》杂志组织了一次由佳能提供拍摄器材,以“奥运表情”为主题的人物情景片拍摄,记录人们在相同背景下,不同的“奥运瞬间”。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并能亲身体验一下这台佳能最强入门级新单反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李勇 《数码摄影》2008,(9):111-111
我想无法统计在北京的8月,有多少人在用相机记录奥运,随着数码入门相机的普及,人人得以有机会拍摄到让人感动和激情的瞬间,可能正是为此,《数码摄影》杂志组织了这次用佳能入门单反相机EOS 450D记录“奥运表情”的拍摄活动。  相似文献   

8.
艺术地记录     
《数码摄影》:您在陈小波采访时透露的拍摄计划是至201 3年,拍摄主题仍是人类与生存环境,现在看来拍摄计划是否能如期完成?有什么改变或新的计划?昊家林:陈小波是2005年我赴德国路过北京时采访我的,到现在7个年头过去了。  相似文献   

9.
自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世界奥运赛场上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以来,二十多载的岁月里捷报不断,中国体育摄影人也在赛场边记录下了这一幕幕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数码摄影》杂志为迎接北京奥运的召开,采访了十二位曾经亲历奥运的体育摄影记者,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退下了工作岗位,但回忆起曾经的赛场呼声,依然心潮澎湃,从他们的口中我们了解到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辉煌和艰辛,也看到了中国新闻摄影的逐渐成熟和多样。希望我们在专题中选出的十大优势项目,也能成为今年北京奥运的夺冠热门。  相似文献   

10.
自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世界奥运赛场上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以来,二十多载的岁月里捷报不断,中国体育摄影人也在赛场边记录下了这一幕幕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数码摄影》杂志为迎接北京奥运的召开,采访了十二位曾经亲历奥运的体育摄影记者,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退下了工作岗位,但回忆起曾经的赛场呼声,依然心潮澎湃,从他们的口中我们了解到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辉煌和艰辛,也看到了中国新闻摄影的逐渐成熟和多样。希望我们在专题中选出的十大优势项目,也能成为今年北京奥运的夺冠热门。  相似文献   

11.
编辑词话     
《数码摄影》2011,(8):8-8
编辑部主任:王飞wang_fei@chip.cn一个月内采访了10位拍摄西部人文风光的摄影名家,真是困难重重。一是名家各有各的真知灼见,采访很难偷懒;二是自己地理知识匮乏,采访前需系统学习;三是应了那句话——名家们不是在拍摄,就是在去拍摄的路上。你是否准备好了去西部邂逅?只是人影难见,还不如,先在《生命之巅》专题里听名家"侃大山"。  相似文献   

12.
李冰洁 《数码摄影》2008,(9):110-110
正值奥运开幕之际,有幸参加了《数码摄影》杂志举办的奥运表情暨EOS 450D试用活动,几天来去了很多地方,拍了许多照片,满意的不多,却也有一种乐趣,现把奥运表情拍摄活动作个小结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3.
下期预告     
《数码摄影》2012,(7):179
拍摄|专题摄影,以奥运的名义那些冲刺跳跃坚强拼搏的瞬间、那些黯然转身抱头痛哭的身影、那些嘘叹尖叫嘶声裂肺的呐喊、那些杯觥交错彻夜不眠的记忆又要在这个有奥运的年份里重逢。摄影记者场内长枪重炮,摄影爱好者场外遛弯赶"巧",体育爱好者们则手机、卡片、微单和iPad各出奇招……什么样的作品会成为吸引眼球的焦点,哪样的图片会在网络上疯传?究竟是谁在主宰我们的视觉,究竟是什么推动了我们审美理念的  相似文献   

14.
王飞 《数码摄影》2014,(7):56-59
新疆克拉玛依摄影节期间,见到了李学亮。之前通过电话采访过李老师,当时他说已深入荒无人烟的阿尔山拍摄多年。欣赏他的作品,不见风光摄影中那种华丽的唯美,更需要深情地凝望。  相似文献   

15.
在刚刚结束的2007华辰秋季拍卖会上,"影像国际"影像中心总监石志民的作品《记忆》(组照),以60000元的成交价落槌。为此,《数码摄影》杂志社就本次拍卖会,和对今后中国影像市场的走向问题,采访了石志民老师。  相似文献   

16.
大地情深     
《数码摄影》2007,(12):16-23
在对《数码摄影》杂志社的读者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喜爱风光摄影的影友占了相当的比例,这可能是因为风光摄影对器材的需求,和对拍摄条件的限制相对较小,不像人像摄影需要模特、化妆以及灯光等一系列的配合,也不像纪实摄影需要有一个成熟的拍摄理念。为此,《数码摄影》杂志社再次为广大读者献上一组精美的澳洲风光作品,并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韩子善撰文评点。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看见黄其昆老师拍摄的这组音乐家系列摄影作品,感到非常意外。在我的印象中,黄老师大多拍摄的是一些或精美,或震撼的风光摄影作品,如此细腻精致的人像作品也出自黄老师之手,让我颇感惊喜。下面请黄其昆老师本人来谈谈对这组作品的创作灵感与感受。  相似文献   

18.
冬季应该是冰雪的世界.虽然这几年南北气候异常反复北京更几乎片雪不降但我们还是希望让影友和读者能看到一片圣洁的天地,到什么地方拍雪?几乎不用思考雪乡的名字一跃而出。于是告别了天鹅的灵动,元旦刚过《数码摄影》杂志又携《新京报》摄影记者秦斌一起辗转来到黑龙江雪多,“户外摄影·绿镜头”栏目在这里完成了为期5天的拍摄和采访。  相似文献   

19.
FOTO活动快讯     
《数码摄影》2009,(4):174-174
2009年2月21日下午,《数码摄影》“户外摄影·绿镜头沙龙”第一期在中艺影像学校建外SOHO校区开讲了,《数码摄影》杂志编辑邓登登讲述了亲自云南元阳拍摄梯田的感受,就拍摄细节信息和现场的读者进行交流,最后进行的户外及风光摄影大片赏析让大家一饱眼福。一月一讲,我们会坚持做下去。悦读网特别为现场影友提供了百元阅读点卡。  相似文献   

20.
李晓谭 《数码摄影》2010,(12):172-172
忽闻李晓谭老师离去,《数码摄影》杂志团队表示最深切的惋惜!曾经,曾经在中国民间摄影界,李晓谭老师以多样的拍摄题材和精湛的后期技术,逐步为业内人熟知。他亲和的个性和儒雅的气质也为人广颂,他把摄影的话语权从大师拉回到大众,他是中国千万摄影人最成功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