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力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微观主体,是一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原动力.杨浦区是上海市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从行为主体的微观角度出发,通过对杨浦区创新性企业和高校人力资源的调查,了解目前杨浦区人力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杨浦高智力人群活动空间环境建设的不足,探讨人力资源与城市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信息时代下高校教育模式的持续变革推动了非正式学习等自主学习行为的普遍发展,这对于校园规划中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策划和设计提出了全新的需求。通过分析校园中的非正式学习行为特征,文章提出校园规划中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定位:即以“功能配置-空间结构-场所营造”为代表的“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并以广东酒店管理学院的校园规划实践为例,从多层次的非正式学习功能体系、共享式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布局和个性化的非正式学习场所营造这三个方面,分析校园规划定位指导下的设计策略及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赵敏  杨剑 《安徽建筑》2012,19(1):74-75
对绵阳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标准,对城市内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规划布局,以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4.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晨  许彦曦  佟庆 《规划师》2007,23(2):58-60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从宏观层次划分防灾分区,从中观层次划分防灾单元,在微观层次确定避难场所的结构功能;应遵循一场所用,就近布置的原则;根据避难场所等级(市级、区级、街道级和社区级)确定服务半径;场所选择应考虑安全性、基础设施、疏散通道、标识系统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非正式营造,即逾越了现代社会中在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已建立的规则体系,而以使用者的意志为主导的营造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非正式营造在城市进化中普遍存在,且保持着其独有的活力与生命力.文章通过理论演化、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非正式营造现象规律性的演化机制进行研究,总结其生成和发展的规律,发现隐藏在非正式表皮之下潜在的正式秩序,意在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野,以重新审视非正式营造存在的意义以及发展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陈超  杨哲 《城市建筑》2023,(17):127-130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规模也逐步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数量上升与就业岗位的不匹配所产生的矛盾,并催生城市非正规性就业。非正规性就业所形成的非正式商业空间给城市带来许多影响。文章以老旧小区非正式商业空间为出发点,对厦门市曾厝垵北二路与其周边小区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索非正式商业空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同时归纳其形成的原因,最后从城市居民、商贩、城市管理部门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提出对非正式商业空间下的街道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避难场所的设置也较为完善,很早就建立了各类避难所,包括飓风避难所、生物和化学灾难避难所、核辐射避难所、地震避难所、爆炸避难所、火灾避难所、暴风雨避难所等等。每一种避难场所都是根据避难需求进行设置的,不同的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部门会启动不同类型的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8.
9.
申敏 《城市住宅》2021,28(7):129-130
城市综合性公园具有多方面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城市的综合性公园由于功能落后,需实施改造.以潞城市世纪广场公园改造规划为例,分析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规划的原则及采用的方法,以使公园的功能得到充分实现,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文化娱乐、健身休闲需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场所概念和场所理论入手,对重庆三峡广场改造之后取得的效果作简要分析,力求总结出城市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场所设计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1.
12.
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火热,但系统运营和使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急需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社会公益性设施,不仅具有多种交通功能和环保功能,还具有维护社会公正、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公共健康和推动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文章通过分析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社会功能的内涵、促发机制及实现障碍,探讨其规划的关键内容,并从站点布局与设施优化、系统规模预测、系统功能拓展和复合、骑行交往空间规划及城市骑行文化塑造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2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空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建了大量的广场,因为片面地追求大色块.大铺装、大草坪,再加上乔木和林带的占有量低,从而降低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不利于市民的使用。怎样才能科学且合理地利用寸土寸金,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效应,是当前急需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许昌市帝豪广场的规划设计,谈谈对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建设问题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5·12汶川大地震给全国同胞带来了难以弥合的创伤,但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重要的警示,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地震防灾、避险,以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均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总体规划方法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近年来随着地球环境的持续恶化,大规模的自然灾害,诸如:地震、洪水、台风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数量、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火灾、爆炸、工业灾害、公共卫生事故、工程事故等人为灾害性事件也频见报端,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极大损失,城市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6.
王芳 《山西建筑》2004,30(12):7-8
通过对武汉红楼广场的调研分析,指出市民及其多样性活动是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因素,并为当前创造功能多样化的城市广场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门牌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初步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其社会功能(方位识别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提出了新的认识,并介绍了台湾省及美国的若干经验,期望能为我国的城市门牌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编者  相似文献   

18.
基于当前城市防灾规划的情况,提出将高校校园纳入刚刚提上我国城市规划日程中的城市防灾体系的可能性,并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探讨了实现这种可能性的技术措施及优势如果能有更多的校园被纳入城市防灾体系中,那么对我国城市防灾体系的完善和公民防灾意识的增强会自很大的促进  相似文献   

19.
城市记忆规划研究——以北京市宣武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记忆规划是一种新的规划理念,在传统空间形态规划的基础上,加入时间和主体认知维度。它基于环境认知和城市有机生长理论,研究记忆的主体和客体在时间中的作用过程,为古城风貌保护、旧城更新改造、记忆活化解说提供新思路。因此,本文对与城市记忆规划相关的时间规划理论、主体认知理论和空间规划理论进行综述,并以宣武区城市记忆规划为例,分析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城市记忆规划是一种新的规划理念,在传统空间形态规划的基础上,加入时间和主体认知维度。它基于环境认知和城市有机生长理论,研究记忆的主体和客体在时间中的作用过程,为古城风貌保护、旧城更新改造、记忆活化解说提供新思路。因此,本文对与城市记忆规划相关的时间规划理论、主体认知理论和空间规划理论进行综述,并以宣武区域市记忆规划为例,分析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