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采用动电位极化、循环伏安、电流暂态和阻抗等技术研究钽在四丁基硫酸氢铵(TBAHS)乙醇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循环伏安曲线中没有活化-钝化转变,阳极电流密度随溶液温度、TBAHS浓度、电位扫描速率和水含量增加而增加;表观活化能为43.389kJ/mol,溶解过程为扩散控制。恒电位测试结果表明,当电位较低时,电流密度逐渐降至一稳定值;当电位高于某一值时,电流密度最初下降至一最小值然后逐渐增加。钝化膜电阻随电位升高而减小,当电位高于2.0V时,出现感抗弧。 相似文献
4.
使用电化学阻抗技术、失重法等研究了一种被用于治疗人类糖尿病且价格低廉的利拉利汀(LNLP)药物在0.5 mol/L硫酸溶液中对Cu的缓蚀作用和缓蚀机理。结果表明,LNLP能够有效抑制Cu在硫酸中的腐蚀,是一种绿色环保型缓蚀剂。电化学阻抗测试显示该物质能够增大Cu表面的膜电阻和电荷转移电阻,降低膜电容和双电层电容来减缓Cu在0.5 mol/L硫酸溶液中的腐蚀速率。当LNLP浓度仅为1 mmol/L时,其缓蚀效率高达99.95%。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LNLP是一种谦逊的混合型缓蚀剂,能够有效地抑制Cu表面的阴阳极反应。利用吸附等温曲线和理论计算探究了LNLP与Cu表面的相互作用和LNLP分子结构与缓蚀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LNLP在Cu表面的吸附是一种平行吸附形态,最大程度地为Cu提供了保护。LNLP分子在Cu表面的吸附主要是以分子内的氮、氧杂原子和共轭的环状官能团为活性吸附中心,通过物理和化学吸附的协同作用,在Cu表面形成了单分子层膜,隔绝了腐蚀介质与Cu表面的接触。 相似文献
5.
应用扫描微参比电极研究钢筋在含氯离子碱液中的点蚀及其被抑制行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扫描微参比电极技术(SRET)对钢筋在含氯离子的碱性体系中点蚀行为和缓蚀剂对钢筋再钝化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无论氯离子存在与否,微腐蚀点始终存在,且是不稳定的.氯离子只是形成宏观点蚀的必要条件.所用缓蚀剂中只有亚硝酸钠才能抑制已出现的宏观点蚀. 相似文献
6.
应用扫描微参比电极研究钢筋在含氯离子碱液中的点蚀及其 …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扫描参比电极技术(SRET)对钢筋在含氯离子的碱性体系下中点蚀行为和缓蚀剂对钢筋再钝化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无论氯离子存在与否,微腐蚀点始终存在,且是不稳定的,氯离子只是形成宏观点蚀的必要条件。所用缓蚀剂中只有亚硝酸钠才能抑制已出现的宏观点蚀。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用静态阻垢,旋转挂片失得法实验研究了HPDP对CaCO3,Ca3(PO4)2等的阻垢性能以及对Q235碳钢的缓蚀性能等。试验证明,HPDP是一种优良的阻垢缓蚀剂,适用于高温,高碱,高PH,高浓缩倍数的循环冷却水处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模具钢微细蚀刻中,蚀刻速率的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蚀刻液喷淋加工方式,对掩膜的模具钢表面进行蚀刻,考察掩膜间隙、蚀刻液喷淋压力、蚀刻液温度对蚀刻速率的影响。 结果 蚀刻速率随掩膜间隙尺寸的增大而增加,当掩膜尺寸大于 150 μm 时,蚀刻速率增长较快;较大的喷淋压力有利于蚀刻液的更新和蚀刻产物的排除,使得蚀刻反应充分,蚀刻速率较高;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升高,蚀刻液活性增大,蚀刻效率提高,蚀刻速率增大。 结论 最佳工艺条件为:掩膜间隙尺寸 150 ~ 200 μm,蚀刻液喷淋压力 1 . 0 ~ 1 . 4 MPa,蚀刻液温度 35 ~ 40 ℃ 。 在此加工条件下,模具钢的蚀刻速率高,加工效率高,同时可以保证较好的蚀刻尺寸精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稳定剂NH4HF2对铁电结晶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性电位扫描伏安法、单电位阶跃计时电流法、电化学交流阻抗谱等技术,研究含不同浓度NH4HF2的镀铁溶液中,铁在玻碳电极上的电沉积行为。结果随着NH4HF2浓度的增加,铁沉积的阴极极化变小。在-1.225~-1.300 V阶跃电位范围内,铁在玻碳电极上的电结晶都遵循三维瞬时成核理论,稳定剂浓度的变化不会改变其成核机理。随着NH4HF2浓度的增加,晶核垂直生长速率和双电层电容明显增大,溶液/电极界面电荷传递电阻显著降低,而溶液电阻呈小幅度降低。结论稳定剂NH4HF2的加入可促进Fe2+的电沉积,并提高晶核的垂直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4.
采用偏钛酸(H2TiO3)和碳酸钾(K2CO3)为原料,研究不同碳酸钾和偏钛酸中TiO2的摩尔比(n(K2CO3)/n(TiO2))、不同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产物钛酸钾晶型与形貌的影响,并利用XRD和SEM对其相组成及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偏钛酸为原料六钛酸钾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n(K2CO3)/n(TiO2)为1/3.5,经过(900℃,1h) (1000℃,2h) (1100℃,2h) (1150℃,2h)高温下焙烧,即可得到平均直径为0.62μm、平均长度为11.06μm的六钛酸钾晶须。产物中六钛酸钾晶须的含量高达97.1%。合成的六钛酸钾晶须亮度为87.26,具有良好的白色颜料性能。 相似文献
15.
磷酸改性处理后氢氧化铝的热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磷酸改善氢氧化铝粉体热稳定性的工艺及修饰处理对粉体形貌与物相的影响,并探讨磷酸提高氢氧化铝热稳定性的机理。结果表明:反应温度的提高、反应时间的延长及磷酸浓度的加大均有利于氢氧化铝热稳定性的提高,当磷酸浓度为10%、反应温度与时间分别取90℃与75min时,可使氢氧化铝中结晶水的初始失去温度由192℃提高到211℃;磷酸提高氢氧化铝热稳定性的原因可能是磷酸与氢氧化铝反应所生成的耐热铝盐包覆在氢氧化铝颗粒的表面;所研究的修饰工艺没有改变粉体的三水铝石结构,但磷酸处理会使粉体颗粒长大,并且还会有大尺寸团聚粒子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17.
用电化学方法、腐蚀试验和扫描电镜、金相术研究了磷复肥生产中磷酸料浆泵所用IMRCW-2双相不锈钢的均匀腐蚀、点蚀、晶间腐蚀及应力腐蚀行为,并对双相的选择性腐蚀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IMRCW-2双相不锈钢是耐蚀性很好的合金 相似文献
18.
试验以湿法磷酸为体系,以316L和904L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采用动电位扫描测试了不同杂质组成和温度对两种不锈钢的影响,并对两种材料不同电位下的Nyquist图谱进行了测试。试验从电化学特征参数致钝电流密度ic、维钝电流密度ip、膜的破裂电位Eb和自腐蚀电位Ecorr以及交流阻抗阻力对两种材料的耐蚀性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Phosphorite ore is a potential resource of rare earths (RE) as well as phosphate; therefore, the recovery of RE from wet-process phosphoric acid (WPA) is promising.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rotational speed, extractant concentration, flow ratio and phase contact time on the centrifugal extraction of RE from WPA and the separation of RE from impurit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igher rotational speed, higher extractant concentration and larger flow ratio are beneficial to the extraction of RE and impurities from phosphoric acid. It is found that the phase contact time for efficiently extracting RE and that for iron are of great difference, which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separating RE from iron using the non-equilibrium extraction process in centrifugal contactors. Compared with equilibrium extraction, the separation factor βRE/Fe is enhanced from 0.07 to 17.6. 相似文献
20.
为了改善化学镀Ni-Mo-P工艺中沉积速度慢、镀层硬度低、耐腐蚀性差等问题,试验研究了镀液组分、pH值、络合剂、表面活性剂、稳定剂对化学镀Ni-Mo-P合金镀层硬度、沉积速度、耐蚀性、孔隙率的影响,得出最佳的镀液配方和工艺参数:2.4 g/L Na2MoO4,26.2 g/L NiSO4·6H2O,10.6 g/L NaH2PO2·H2O,1 mg/L KI,30 g/L柠檬酸三钠,9 g/L乳酸,50 mg/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pH8.5,温度90℃.本结果为化学镀Ni-Mo-P合金工艺提供了依据,较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