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绿道建设的高潮,各个城市都开始了绿道建设。在绿道建设的同时如何体现城市的地域特征,本文从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和技术要素3个层面探讨了城市滨河绿道地域性特色的表达方式.希望创造出一种从文化和生态上均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相似文献   

2.
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应对城市雨洪问题,可充分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滨河绿道进行雨洪管控。该文首先分析了城市滨河绿道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承担的作用,总结了我国城市滨河绿道建设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模式,主张从源头控制、中途传输、末端调蓄三个阶段对城市滨河绿道进行集水、输水、汇水景观设计,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雨洪管控。并以内江市小青龙滨河绿道为例,探讨了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如何更好地构建城市滨河绿道,以期为城市滨河绿道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园林》2018,(10)
城市滨河地带体现着城市传统文化的积淀,凝聚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在城市文化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滨河绿道的设计应当依托当地地域文化,融入更多文化内涵,保持滨河地带的活力,避免毫无特色、令人迷失的重复性滨水景观出现。本项目以梅江河绿道景观规划为例,从城市文化与景观相辅相成的视角出发,探讨城市滨河绿道多元化的规划理念及技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内高速公路绿化建设普遍存在片面绿化、或过于追求视觉上的美感等现象,对沿线地区原有的生态景观产生了严重破坏。基于景观生态理念的高速公路绿道建设的目标是构建强调生态功能的自然廊道,并将公路与周边现状环境相结合,形成绿色的生态脉络,在视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上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以G45大广高速深州至大名段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将景观生态学理念融入高速公路绿道的规划设计,论述了在高速公路绿道规划建设中通过整体生态恢复、线性廊道和节点串联,形成高速公路景观视觉廊道、构建生态安全廊道的科学方法,对于在高速公路绿道景观规划中如何使用生态设计理念实现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有机的结合,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滨河绿道将滨河空间的特征与城市绿道建设相融合,是拓展绿道建设服务内涵和梳理城市滨水界面、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游憩休闲需求的重要一环。同安中心城区绿道建设的实践,强化了沿河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梳理整合了地域山水自然基底和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并结合康体游憩、养生保健、绿色生态和创新智慧的绿道设计特色,实现了安全、生态、环境、民生和经济等多方面功能。  相似文献   

6.
由于绿道所具有的“生态、文化、 游憩”等多功能特性,城市绿道的建设可以 和慢行交通系统、遗产廊道、雨洪管理系统 相结合,以利于城市建设发展中所遇到的文 化景观保护和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的综合解决。本文从“中尺度”的城市层面 对西安老城区的绿地格局、慢行交通、遗产 分布及雨洪排放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 基础上提出构建老城区的绿色廊道网络、 慢行系统网络、雨洪调蓄网络的基本策略 和概念性规划,并指出将三者复合叠加,以 绿道网络为枢纽形成复合性网络系统,可为 “中尺度”层面的老城区城市环境建设提供 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祺  龚飞  王小鸽 《山西建筑》2014,(29):218-219
以中卫市滨河大道景观带设计构思为例,从地域性文化角度出发,对城市滨河大道景观带从设计理念、文化传达及景观构图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结合地域众多临界的文化特征,从建筑、雕塑、铺装、水体、景观小品及植物配置角度探讨了滨河景观特色,为营造出富有地方自然生态和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探讨福州不同类型的山水绿道建设情况,总结其通过绿道网的建设、完善,连结城市及城市周边重要的生态斑块,形成生态斑块-生态廊道-生态屏障的有机联通的建设经验及城市生态网络安全格局途径,为探索通过绿道建构完善城市生态网络提供新的视角,对引导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绿道规划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现代城市景观中绿道的含义。布拉迪斯拉的传统景观见证了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巨大的城市发展压力。小喀尔巴阡山区的葡萄庄园,在城市意象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然而,这些葡萄庄园因为处于住宅开发区中最有价值的地段而逐渐被城市发展吞噬。绿色空间沿岸的多瑙河也受到同样的威胁,护坡空间是最有魅力的开发空间。明晰了布拉迪斯拉发绿道保护和规划的核心问题,从当地层面检验空间规划的程序。研究结果展示了景观生态家、风景园林师和城市规划师在线性廊道规划上的理解代沟。探讨了减少理解代沟的方法,比如把绿道作为多功能廊道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10.
居住小区的绿地、广场、道路、及建筑外表不仅构成了视觉层面的小区景观,同时也是雨水的载体,关系着城市环境的生态合理性。在生态层面,小区景观没有明显的基底空间特征,而是由不占主体的软质绿地斑块、占主体的硬质建筑和广场斑块以及道路廊道构成。其中,绿地斑块的大小、走向、形状,道路廊道的曲度,对雨水自然循环有较大影响。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及杭州几个居住小区实例,本文探讨了小区景观适应雨水自然循环的空间特征,据此提出小区规划设计的五个原则,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低技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华北地区山地城市的扩张,浅山区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暴露出许多生态、经济等方面的问题,逐渐被纳入规划建设的范围内。浅山区绿道作为一种绿地系统中的线性景观空间,近年来在一些城市得到实践和运用,其生态修复、功能连接、景观延续、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属性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可能。笔者针对华北地区浅山区绿道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首先总体分析浅山区的自然基址与城市的发展演变特征,得出浅山与城区的关系;其次结合绿道的功能特征与属性研究得出浅山区绿道的发展重要性与建设目标;最后以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前大道规划设计项目为例,阐述华北地区的浅山区绿道在生态、功能、景观、文化等方面的营建策略与设计成果。希望为相关浅山区绿道的研究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引导。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对于优化城市生态、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武汉市与其他城市的绿地生态网络状况,提出由绿源、一级绿廊、二级绿廊及水廊道构成市域生态网络.在形成总体绿地生态网络的基础上,对以城市绿道为代表的生态廊道及以重点生态用地、公园绿地为代表的生态斑块的规划建设进行探讨,以期实现生态优美、绿色发展的武汉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城市滨河景观对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滨河景观生态化设计是城市文明的缩影,生态河道景观不仅担纲着城市河流排污防涝的责任,同时也具有美化城市景观环境的作用,保证城市滨河景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忻州市忻府区牧马河生态景观公园为研究基础,遵循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与基本方法,结合牧马河现状问题从生态化设计角度出发,结合滨河景观要素进行具体的生态设计,以期为城市滨河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至今,海绵城市建设从规划到实施已经全面展开。《郑州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中提出了:"建设应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指导思想。论文针对滨河绿地景观项目类型,对海绵城市的景观设计手法和技术解决方案进行了因地制宜的设计与研究,并希望能借此超越单纯的技术与功能目的,探索出海绵城市的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多样化设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泉州山线绿道的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将生态优先贯穿到设计和实践的每个环节;以最大限度保护现有生态植被、注重生态修复等理念,有效维护山体的生态。在强化泉州地域独有绿化景观、建设海绵城市、利用建筑废料、构建安全舒适的交通空间等方面总结典型经验要点,为绿道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16.
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方面,论述了潍坊的地域性特征,并分析了白浪河滨河景观地域性的表达方式,提出了提升该地区地域性滨河景观的策略,从而达到延续历史文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规划师》2016,(5)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转型的重要基础,而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转型的重要启程点。文章从城市新区如何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出发,以浙江省宁波杭州湾新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城市用地特征、生态本底条件和气候特征进行分析,针对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和多专业融合的建设策略,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绿道是为了保护生物栖息的生物廊道,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娱乐而建的风景廊道,促进宜居城乡的区域绿地系统的建设。绿化环境提升景观观赏性的优质慢性道,集慢性交通、生态保护、休闲旅游、改善人居环境和统筹城乡资源、完善设施配套等多元功能。该文研究范围是襄阳市绿道网,通过分析绿道的相关概念,绿道网规划所涉及的理论基础以及绿道网构建提供经验借鉴,给国内绿道网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分析襄阳绿道网实践案例,如现状分析、设计目标、绿道网选线、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扩展建设逐步放缓,越来越多的改建项目开始关注对于建成项目的改造和更新,以提升建成区内的整体景观风貌和使用质量。景观建设也从以追求面积和绿量的粗放式发展向追求市民使用体验提升和精致化的集约型发展。老城区内的滨河绿地以其优越的滨水条件、带状分布形态和与城市紧密的联系成为了组织城市绿道系统的重要载体。论文通过对宁波市"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工程的研究,阐述了如何结合新建绿道提升现状滨水景观效果,挖掘滨水空间巨大的潜力,沟通城市与滨水空间的紧密联系。使改造提升后的滨水空间重聚人气,重塑城市的水岸运动生活圈,为市民和游人提供更高品质、更加亲人的游览感受,成为城市新型的活力带,成为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廊道,并由此影响整个城市。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7)
<正>为了在建设用地紧张的前提下让城镇增绿,增加公共开放空间,让城市变得可以"呼吸",上海选泉设计在福建大田县城构建了健身绿道和河滨栈道。大田绿道引绿入城,通过梳理整合山体、滨河、道路资源形成城郊型、滨河区、都市型绿道,将自然与人文的景观有机串联形成"田"字型绿道网络格局。此外,绿道采用"陌上花开,缓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