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共生建筑理念是兼收并蓄的、多元化的、既对立又协调相处的综合表达.演替共生则是建筑系统梯度随时间变化而适应空间环境变化的进化,战后台湾本土建筑的演进历程是一种类似于生物群落不断的动态演替共生过程.文章以演替共生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台湾本土建筑从战后初期对现代主义的承袭与模仿,到中期的对本土主义的自省与转化,再到近期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共生的演替共生历程.在以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建筑如何在传统与创新、本土地域特色与国际化之间取得平衡演进并和谐共生,战后台湾本土建筑的演替共生历程将给中国大陆的建筑设计创作带来启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共生建筑理念是兼收并蓄的、多元化的、既对立又协调相处的综合表达。演替共生则是建筑系统梯度随时间变化而适应空间环境变化的进化,战后台湾本土建筑的演进历程是一种类似于生物群落不断的动态演替共生过程。文章以演替共生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台湾本土建筑从战后初期对现代主义的承袭与模仿,到中期的对本土主义的自省与转化,再到近期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共生的演替共生历程。在以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建筑如何在传统与创新、本土地域特色与国际化之间取得平衡演进并和谐共生,战后台湾本土建筑的演替共生历程将给中国大陆的建筑设计创作带来启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论文以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当代建筑思潮的转变与介入为切入点,提出了其对于本土建筑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本土建筑文化性格重塑的时代命题。同时,论文着重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近年来文化建筑创作为例,总结了其在本土建筑创作方面的基本经验与方针原则,进而又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视角,较为系统地归纳了本土建筑文化性格重塑的基本观念与表述策略,从而凸显了本课题研究的本体性和切实性,同时也彰显出对于本土建筑文化发展方向的批判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自近代以来,现代主义建筑思想进入中国,中国早期建筑师便开始思考其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从百余年前至今,中国建筑师在运用国际式语汇来表现本土文化和社会传统方面仍充满困惑和探寻。文章试图以东方文化圈为视角,通过梳理当代东方文化背景下现代主义建筑的本土实践,并分类分析其深层内涵,对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的本土转译进行理论总结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5.
台湾建筑师黄声远在宜兰地区的建筑作品表现出不同以往公共建筑的空间阐述形式。文章试图基于实地调研的基础选取典型案例对其进行解析,透过其作品所反映出的地方特色,分析他从本土文化脉络发展出的地域性空间的实践,以及如何进行空间现代化转译操作,剖析其可以提供给自身学习的当代建筑在多元化潮流下发展自我定位方面的些许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徽州古村落为例,通过对本土建筑文化内涵的思考,着重从道法自然的哲学观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徽州古村落营造文化的特征,倡导对本土建筑文化中积极一面的精神内涵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状,面对这样的问题,需要用本土设计进行解决。首先介绍了本土设计的概念,然后对进行本土设计的原由进行了分析,最后以重庆地区为例,提出本土设计应该注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注重建筑的地域性;注重建筑与"本土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本土的视角,对陕西建工局大楼以及西安北门明城墙箭楼两栋建筑进行了实地测量和比较研究,并梳理其本土性生成的文化语境因素。通过对两座建筑本土性特征、比例尺度的对比剖析,分析传统与现代本土性建筑之间的传承关系,探讨“中西合璧”式建筑本土性创作规律,以期对西安当代本土性建筑理论及实践研究提供素材参考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远坊天主教堂是陕西关中地区近代天主教的活动中心,历来在关中天主教的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远坊天主堂是西方建筑文化在西安本土的演变和渗透,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风格教堂建筑。通远坊天主教堂因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建筑的很多成分融合了本土传统建筑,是本土建筑技术和西方建筑形式结合的新的建筑体系,促进着西安近代传统建筑的转变。本文从通远坊天主教堂创建的历史沿革出发,分析通远坊天主教堂的建筑特征以及其代表的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并论述通远坊天主教堂在历史、艺术和科学方面所体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的建筑实践为例,从地方气候、本土文化、适宜技术等方面对其进行解读,分析了具体的技术手段.同时结合中国国情,指出应该将外来的设计策略进行本土化转译,并选择适宜的技术策略进行建筑营造.本土化不只限于自然地理环境,更应该与地区文化相结合.文章旨在通过对印度建筑师的实践分析,为中国建筑营造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内地的乡村建设如果以单纯的经济发展和建筑扩张为中心,由于缺乏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将难于实现持久、有效的乡村复兴。台湾宜兰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工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的探索,验证了文化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发展建设中,以营造地方文化认同和恢复历史记忆为宗旨,通过系列建筑策略的实施和对整体环境地景的改造,搭建了高质量的人文活动平台,有效地带动了当地产业转型,使宜兰的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因地制宜的建设是宜兰成功经验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针对全球化浪潮和西方文化的侵袭,探讨台湾地域主义建筑创作的多元发展趋势,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介绍和分析基于地域文化的固有性与象征性的地域主义建筑创作实践,提出建筑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尊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与生活型态,从而促成当代台湾建筑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沈丽贤  叶眉 《华中建筑》2013,(10):109-112
城市自身的地域特征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博物馆区是体现城市地域文化景观的重要载体.保生大帝信仰是以厦门、漳州、泉州为基点向台湾、东南亚地区传播的主要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文章以海峡两岸中医药博物馆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初步探索了博物馆区规划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景观的方法.主要论述观点有:以弘扬本土文化,促进两岸交流作为规划理念,并将理念贯穿于整个规划中;提出博物馆区与慈济东宫景区的文化和自然背景相互协调的措施;创造性发展闽南民居风格的特色建筑;构建地域性特色的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14.
梁贵堡 《山西建筑》2009,35(24):10-11
从二战后台湾经济的奠基、快速发展、泡沫,观察社会环境、建筑潮流的改变,探讨了重要建筑师的贡献及经济、空间、建筑、文化良性循环的可能性,从而总结出台湾建筑师的探索经验,为大陆建筑的多样发展提供借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罗时玮 《建筑师》2013,(4):30-33
从1980年代初期以来。宜兰县政府以清廉、效率与对乡土价值的认同。扮演地方改革的领导角色,大力整顿行政机器的运作。提出整体发展的愿景;在此过程中。宜兰吸引了三支旗帜鲜明的设计团队,长期留在当地。参与地方事务,并似乎发展出与台湾西部城市不同的建筑特色。他们是日本象集团、台大城乡所与黄声远事务所等为代表的三支建筑设计团队;他们的作品贴近在地的真实。打造出具有在地风格的新公共空间。并借此与更宽广的世界建立富有意义的联结。  相似文献   

16.
林冲 《华中建筑》2004,22(B07):164-167
探讨海峡两岸近代骑楼在不同时空背景及历史文化环境因素影响下,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在都市街屋空间体系方面的不同对应、所反应出不同的发展脉络以及建筑空间形态、装饰风格等,同时探讨发展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由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地区化往往以多元文化融合的面目出现,赣文化便是如此。本设计从地区化的建筑设计思维和设计意象着手,通过对场地建筑的解读,试图达成建筑内涵和场所精神的契合,从而表达庐山的地区文化理念和明确的文化特性,体现出地方建筑特色和建筑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厦门地域建筑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历史、人文、经济和气候等因素,厦门形成多种地域建筑形态,是厦门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之源。本文对厦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特色地域建筑形态,进行了系统区分归纳,分析了各自的特色、背景以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覃琳  杨宇振 《新建筑》2005,(6):73-76
通过对建筑方案中回应地方炎热气候、地方文化的承载以及相关设计构思等的解析,阐释了柳州行政中心及市民广场的基本设计概念,分析了具体的设计策略。基于当代中国急变的城市社会环境,提倡设计中加深对地区文化的认识以及选择和应用适宜的技术策略,认为加深对于地区文化与自然地理条件的认知,转而投射到建筑实践中远比单纯建筑形式上的推敲更具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彬 《城市建筑》2014,(14):42-42
建筑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建筑物质与精神财富,它代表了社会与自然地融合。在不同的地域,其文化和民俗风情也不同,这就要求设计师对当地文化、民俗风情等进行了解,将不同的地域文化通过建筑充分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