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桩埋螺旋管式地热换热器的传热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现有桩埋管地热换热器构造形式的不足,提出了桩埋螺旋管式地热换热器。在分析竖直钻孔埋管地热换热器传热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桩埋螺旋管式地热换热器的实心圆柱面热源模型,并用格林函数法求得了该模型的两个一维解析解表达式。计算分析表明:新的实心圆柱面模型不仅适用于桩埋螺旋管换热器的传热分析,在应用于竖直钻孔埋管地热换热器的短时间传热分析时,也优于传统的线热源模型和空心圆柱面模型。  相似文献   

2.
竖直U型埋地换热器两支管间热量回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竖直U型埋地换热器两支管间存在的热量回流(“热短路”)现象对换热器实际的传热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这是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和施工U型埋地换热器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利用地热换热器传热模型及设计软件,对竖直U型埋地换热器两支管间的热量回流现象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两支管间距和回灌材料的导热系数对热量回流的影响。提出了减小热量回流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管壳式换热器壳侧三维流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管壳式换热器的简化模型,利用ANSYS模拟软件,对管壳式换热器的壳侧三维流场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不同排列方式下及入口流速的情况下换热器模型的壳侧流场,并用实验测得的换热器壳程总压降进行了对比验证,证实了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了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的两种不同排列方式下流场的差异和流场对换热器失效的影响,提出了换热器管束失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钻孔埋管换热器,桩基埋管换热器在换热性能和经济性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目前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地源热泵工程中。围绕钻孔与桩基埋管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和换热机理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南京某项目桩基埋管换热器开展了换热性能实测及数值模拟分析,并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比分析了钻孔与桩基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差异。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桩基埋管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提出的传热性能数值模拟方法可较准确地计算出桩基和钻孔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建立了120m深垂直U型埋管换热器及土壤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并就典型气候条件下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及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实测分析及数值模拟,为夏热冬冷地区地埋管换热器系统的设计、施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建立了120m深垂直U型埋管换热器及土壤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并就典型气候条件下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及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实测分析及数值模拟,为夏热冬冷地区地埋管换热器系统的设计、施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开展夏季制冷工况土壤源热泵运行特性的实验研究,采用改变埋管换热器流量及运行时间的方法,对地下埋管换热器的特性及其周围温度场变化规律、该系统循环性能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获取了不同运行条件下该系统排热量和吸热量的实验结果,总结出了本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的一般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8.
针对位于集约型AHU内部的椭圆管翅片换热器,在合理简化模型的基础上,运用CFD方法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同当量直径的圆管翅片换热器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两种结构换热器综合性能的差异、空气侧速度与温度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椭圆管换热器出口平均温度高,尾部的涡流与高温区域小,综合换热性能优于圆管,运用在AHU中能够减少阻力损失并增强换热,进而提高空调系统的整体效率。探讨了翅片间距、翅片厚度及管间距3种结构参数对椭圆管翅片换热器性能的影响,为椭圆管在AHU内的运用及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一个土壤源热泵系统非稳态连续制冷工况运行情况的测试,总结了土壤温度、埋地管换热器进出口水温及换热性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比较了3种换热器在非稳态连续换热过程换热性能的差异.对比实验结果发现,双U形管换热器单位井深换热能力最强,是单U形管的1.05倍,是套管的1.73倍.比较了这3种换热器管内的流动阻力.  相似文献   

10.
U型管地热换热器中介质轴向温度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经过分析与推导,得出了流体在U型埋管换热器流动过程中无量钢温度沿无量纲深度变化的关系式。根据埋管换热器的入口湿度,能更为精确地求出流体的出口温度,为进一步分析影响地热换热器性能的因素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管间距对涡产生器式扁管板式翅片传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萘升华传质/传热比拟技术,对涡产生器式叉排扁管板式翅片管换热器的板芯结构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管间距变化情况下换热板芯的传热与阻力特性,对换热器换热性能做了综合评价,为板式翅片管换热器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换热器CAD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换热器CAD软件系统的研制开发及其功能,它主要用于浮头式换热器,浮头式冷凝器,U型管式换热器和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相似文献   

13.
闭环地源热泵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闭环地源热泵系统与传统空调系统的区别在于增加了地热换热器,因此地热换热器的合理设计是提高热泵系统效率和经济性的关键。文章介绍了地热换热器的形式,提出了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的传热模型、设计方法以及地下环路循环泵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相比传统钻孔埋管换热器地热采集技术,不断优化的能源桩技术在建筑节能工程应用中更具高效及经济优势.根据深层埋管型能源桩、桩内埋管型能源桩及传统钻孔埋管换热器3种不同地埋管换热器的结构特点,通过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3者换热特性.结果表明,相同埋深下,深层埋管型能源桩单桩换热量及换热效率均高于传统钻孔埋管换热器;相同桩长下,深层埋管型能源桩单桩换热量高于桩内埋管型能源桩;桩基的高导热性可显著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深层埋管型能源桩的井-桩段换热比达到1.95;深井的设置不仅可以降低桩基热堆积引起的热干扰,还可以弥补换热管间距较小对换热量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通过优化换热器施工工艺,降低换热管间的热干扰效应,可有效提高换热器整体换热效果.  相似文献   

15.
管壳式换热器自动布管CAD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管壳式换热器的自动布管方法,包括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等4种标准排列,该系统以AutoCAD 2000为开发平台,以Visual Lisp和VBA为开发工具,能根据不同流程、不同排列方式,自动绘出管板布管图,缩短了换热器的设计周期并提高了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大温差地下蓄热的传热分析及其工程应用,基于传统的并联地热换热器地下温度场分布,围绕地埋管大温差蓄热的地源热泵复合系统,针对竖直多级串联地埋管蓄热方法,建立了其物理与数学模型,进行了多级串联地埋管换热器传热分析,得了适宜工程应用的三级串联地埋管换热器目标函数的最优解.结果表明:三级串联地埋管换热器逐级换热量比的最优解为β1 =0.357800、β2 =0.332749、β3=0.309451;定期改变循环液流动方向,能够使各级地埋管换热效率趋于均匀,提高串联地埋管换热器的总换热强度;大温差蓄热应考虑地埋管换热器的承受能力,一般PE管材换热器承受温度不宜超过80℃.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方式地下埋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埋地换热器换热性能是地源热泵设计基础,针对不同埋管方式埋地换热器建立了砂石回填单 U 型、双 U 型井埋管和混凝土回填单 U 型井埋管的单井实验系统,开展埋地换热器单井的换热性能实验研究。研究了不同的土壤物性、回填材料、埋管数量和运行工况下单井换热器换热性能。  相似文献   

18.
换热器液压胀管的图算原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常规的换热器管子与管板材料大多具有一定的应变硬化趋势,采用理论解析方法计算其液压胀接残余接触压力就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提出了物理概念清楚、易于理解与掌握、适用于各种材料的换热器液压胀接残余接触压力的图算分析原理,建立了测量管状试样在内压作用下外表面的径向变形曲线和环向屈服强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了地埋管换热器三维非稳态耦合传热的物理数学模型,针对实际的地埋管结构和热响应测试工况进行了相应的数值模拟。将模拟计算结果与TRT热响应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地埋管换热器回填料导热系数及比热等物性参数对地埋管换热器性能的影响关系,为热响应测试以及工程设计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地源热泵地下垂直埋管换热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地源热泵的发展意义及前景, 参照国外地下埋管换热器岩土温度场的求解方法,采用线源理论及热阻网络分析方法建立了传热模型,提出了采用计算法确定大地初始温度并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在建设的垂直埋管换热器试验装置上进行了单管、三管串联运行试验,为开发地源热泵技术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