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岩泽 《电视技术》2016,40(3):89-92
在媒体融合趋势下,传统演播室技术平台已经难以适应全媒体节目的应用需求.运用互联网思维,围绕去中心化、用户思维和互动直播,明确了全媒体演播室的功能定位,提出了以敏捷服务为特征的全媒体演播室技术策略.为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转型融合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SMG五星体育频道节目直播互动需求而搭建的融媒体互动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介绍了平台设计开发的背景和意义,详细分析了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和具体实现、关键技术研究,并介绍了用户使用情况。该系统打通了演播室和互联网的通道,为五星体育演播室直播节目提供了融媒体互动解决方案,全面渗透到节目制作的融媒体"采编播"全流程中,设计开发了微信互动功能、互联网内容汇聚功能、内外网传输功能、大屏互动功能,通过微信投票、吐槽、竞猜、抽奖等互动功能,为电视栏目组进行节目创新带了融媒体互动技术手段,"电视融媒体互动"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融媒体直播互动主要是借助信息双向互动协作体系和高清视频双向互动体系来完成所有节目的直播和互动,将网络互动直播系统设置在所有的演播室中,以SDI/HDSDI为基础形成的直播信号借助H.264和H.265编解码转化成IP,使传统演播室的信号与IP流信号实现高效转化后传输到屏幕上。用户和主播可以借助融媒体直播互动系统将所有的节目实现远程播放,主播们借助融媒体直播互动系统将电子文档传输到用户的电脑或者是移动终端上,这样就能使用户和主播实现实时互动,手机与电视可以实现交互。主播借助网络使视频流实现双向的互动,从而使网络远程直播互动得以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4.
当下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快速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演播室直播的融合转型也是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一环,安徽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演播室融合互动系统实现了直播过程与观众的融合互动。本文以该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系统的架构设计、业务流程设计以及各模块功能和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节目在跨屏互动方面不断进行尝试,给节目制作和直播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演播室系统实现新媒体互动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250平米演播室由传统制作型演播室向直播演播室改造的设计过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宏 《电视技术》2021,45(4):7-9,15
新媒体技术在实际运用方面离不开与传统电视媒体的结合.融媒体演播室互动技术平台的设计与构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扩散受众面,充分利用互动模式,使得观众群体能够较为深入地参与到电视媒体节目,对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良性促进作用.基于此,详细探讨媒体演播室交互技术平台的相关概念、设计思路以及建构要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视频直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强互动性、现场感和实时性的直播类业务获得了飞速发展,如文体直播、在线教育等。目前,有线网络开展的视频服务,对于这些特色直播业务的支持还需进一步探索。本文研究了面向智能电视操作系统的融合媒体互动视频直播的设计思路,以提高现有高清智能电视机顶盒的应用扩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李明 《电视技术》2018,(5):60-65
本文对全媒体交互式演播室图文包装设计的分析,从观众视角出发,分层处理最终的播出画面,整合图文模块、最终输出画面、演播室区域以及全媒体交互式演播室系统,构建了一个一个让移动端用户与电视端主播、场外专家多方问答互动、互联网数据跨屏联动的可视化模型.全媒体互动图文包装系统整合了在线包装、大屏包装、虚拟包装以及触屏包装等多个类别的图文包装子系统,从而实现传达丰富精准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直播演播室技术安全播出保障任务是直播演播室技术人员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不从具体某个设备选型或应急操作步骤进行讨论,而是根据2009年广电总局发布第62号令《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及其电视中心实施细则,站在系统安全设计和整体全局管理的角度上探讨如何做好新闻直播演播室的安全播出保障工作.本文主要分技术系统应急设计和管理制度建设与实施两大部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季勇 《电视技术》2021,45(10):28-30
演播室是电视媒体进行节目制作、现场导播等的主要场所.演播室的环境、条件及功能配置,直接决定着电视媒体节目的播出效果,因此电视台非常重视演播室建设.但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催生了新媒体,并进一步促使全媒体出现,冲击了传统的媒体市场.受众对媒体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在观看电视媒体节目的过程中,受众希望作为主体参与到节目中来,以获得更好的节目体验.而传统的演播室难以实现这样的实时互动,容易给受众造成一种隔离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传统演播室应借助全媒体的优势,打造完善的演播室互动体系,以满足受众需求,提高受众的节目体验.为此,阐述演播室全媒体互动的必要性,分析演播室全媒体互动的思路、要求和技术特点,就如何实现演播室全媒体互动,提出部分探讨性建议,希望能为相关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直播技术和5G传输技术的成熟,基于互联网的IP信号传输和调度分发成为常态。传统的广电演播室面临着如何高效调度和传输大量IP信号的挑战。本文介绍了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基于IP流的信号调度分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12.
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中心主楼二楼中演播室是广东台首个全流程遵循SMPTE 2110标准的4K超高清直播演播室,本文重点从技术及工艺角度上,结合节目制作需求,探讨4K超高清演播室电视墙设计与布局,介绍了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经验。  相似文献   

13.
虚拟演播室技术已经发展十多年,在电视技术步入高清时代、虚拟技术应用渐入成熟期,计算机图形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令虚拟场景从效果到规模都达到了比较实用的程度,高清电视在清晰度上的提升也进一步消除了原先标清虚拟对场景质感、整体感染力的制约。适逢新台址启用,我台将两个200m^2演播室设计作为虚拟演播室,具有虚拟直播功能并可面对所有频道完成高强度录播 任务。  相似文献   

14.
蔡顶 《电视技术》2024,(1):52-55
传统演播室信号直播依赖4G或更早期的技术,在速度和稳定性方面有所限制。5G提供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为高质量、实时的视频直播创造了条件。从电视技术专业的视角,分析基于5G的信号回传系统设计,包括前端系统和自动转码系统;分析4G技术在演播室信号直播中的优势,阐述5G在演播室信号直播及制作中的应用,重点关注LIVE模式和S&F模式,为未来演播室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矫健 《电视技术》2024,(4):126-128
探讨在电视演播室中提升大屏幕技术互动性与实时性的策略。通过利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驱动的智能互动、引入多感官互动技术、采用5G/6G通信技术、实施计算密集型任务的云端处理、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实时互动系统以及探索新的互动形式和界面等方法,电视演播室可以实现更高效、更自然的节目互动,并提供近乎实时的观众体验。这些创新技术为电视节目制作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闻演播室直播功能的日益普遍,与其相匹配的应急技术也日趋完善。本文介绍了新闻演播室应急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并结合实际工作及100mz新闻演播室改造,阐述了演播室应急系统的设计与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大连广播电视台,于2011年6月在北京建成了高清数字演播室。并已正式投入使用。首次使用即实现了电视、广播、网络多媒体同步直播。在直播过程中,其系统指标、功能可靠性等均达到设计要求。本文将对该演播室的视频系统设计思路。系统概况,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作以详尽地阐述.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广播电视正在从模拟电视到数字处理电视再到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循序发展。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青岛电视台建成并投入使用了数字化新闻直播演播室。下面就演播室数字化设计过程中的技术应用进行探讨。1切换台、特技台的特点及连接青岛电视台新闻演播室要求兼顾日常录制与直播两种功能,在设计时采用了GVG公司的GVP1200分量数字制作切换台和Snell&Wilcox4D特技台,它们具有如下主要特征:(1)二者都具有数字分量SDI信号接口。(2)GVP1200具有16×16输入交叉矩阵,10路矩阵切换母线,可使任何一路输入信号…  相似文献   

19.
陈震 《电视技术》2018,(7):78-81
直播系统占据了网络的主要领地,提高了传统电视媒体受众面及覆盖面,并且有效促进了信息传播及三网融合的共享.基于全媒体背景下,现代直播吸收了移动网络及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及移动互动优势,并且还实现了传播人员及受众人员相互的无障碍交流.本文基于云架构背景下,实现了现代全媒体交互式直播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充分展现全媒体直播的传播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全媒体互动、大量信息聚合、多方面报道、多解度分析、多渠道发布新闻的制作要求,当前演播室设计不仅考虑新闻直播的技术安全性,在技术手段上的创新变化也是必要的,不仅可以提高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内容,更能吸引受众。在这里详细介绍了我台演播室的几大创新特点:视频矩阵的灵活运用,业界领先的演播室监控管理技术,数据安全交互系统(摆渡系统),虚拟植入及虚拟演播室系统的使用,播出服务器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