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揭示城镇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关系的基础上,构建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研究2002~2012年中国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2002~2012年大部分行业的完全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存在递增的趋势,但同时也有部分行业的完全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是下降趋势,这些产业部门近年来一方面有明显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增加值比例有所提升,进而使完全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下降。从总体上看,城镇居民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农村居民,而且城镇与农村居民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幅大于城镇居民。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规模效应和城镇化率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产生持续的正效应,二者都是促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因素。直接排放系数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逐渐增大,表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产业结构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产生负效应,表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对减排二氧化碳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应大力促进城镇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2.
影响全国与北京工业能源消费的关键要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丽  杨娟 《中国能源》2009,31(5):19-25
全国能源强度2002年开始上升,北京能源强度却一直呈现下降态势;这不仅和北京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相关,而且北京工业能源强度也保持了下降趋势。基于对数均值迪氏指数分解法,将能源消费分解成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对1998~2006年的北京及全国工业能源消费量进行了分解及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效率效应对全国工业能源消费下降起到了比较显著的作用,而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共同促使北京的能源消费降低。与全国相比,北京大力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控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是其工业能源强度迅速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分析了北京能源强度快速下降对全国的启示,并提出了全国能源消费进一步降低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参考IPCC的方法,测算了2005—2015年北京市交通运输业化石能源消费及其CO2排放总量,并对其总体变化趋势进行探讨;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将北京市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因素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增长、产业规模、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5个因素,并对其贡献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业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研究期内其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速处于波动下降态势,但总量仍在增加;北京市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量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经济增长、人口效应、能源结构,减量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产业规模和能源强度。本文基于分析结果,为北京市交通运输业碳减排政策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航面临日益严峻的节能减排压力,亟需开展行业碳排放预测相关研究。从1990~2016年来看,总体上我国民航业的碳排放年增长率低于周转量年增长率,吨公里燃油消耗呈稳步下降趋势;但2010年后出现了碳排放增长率高于周转量增长率的情况,吨公里油耗略有上升。由于我国民航燃油效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提升空间不大,未来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减排潜力。利用kaya模型和LMDI分解法分析中国民航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和贡献率,并设定8种排放情景预测民航未来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在影响民航碳排放的运输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运输结构效应、能源替代效应等因素中,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运输规模效应则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运输规模增长将继续推动我国民航碳排放的增长,而依靠能源强度下降实现行业减排的潜力将越来越小;替代能源尚未发挥作用且未来发展趋势不明朗。根据预测,中国民航碳排放量2020年将达到1.32×108~1.35×108t,2035年的碳排放量是2020年的1.9~2.6倍,2050年的碳排放量是2020年的1.6~3.9倍。  相似文献   

5.
单欣 《节能》2021,(5):54-57
利用Kaya恒等式和LMDI法分解模型,对我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因子进行分解,得出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建立STIRPAT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随着能源强度降低、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总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叙述了山西省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耗的现状以及利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运用完全分解的方法,从产业角度量化分析,得出的2005年至2008年间山西省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因素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的结果,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山西节能降耗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能源消费状况与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能源、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开放的中国所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测算2001-2011年间南昌市的工业能源消费量和能耗强度,对南昌市的工业能源消费特征和增长趋势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南昌的能源消耗结构单一且行业消耗集中,但表现出能耗强度不断下降以及终端能耗结果初步优化的良好增长趋势。因此南昌市可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两方面着手实现工业节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资本密集度差异,中国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将国民经济7大行业划分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两种类型;应用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方法的两种分解形式,将1995—2014年中国两种类型的产业和7个细分行业CO_2排放变化量分解成5种效应:CO_2排放因子变动效应、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活动效应和规模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活动效应是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行业CO_2排放增长的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CO_2排放增长的主要负向驱动因素;能源结构效应对劳动密集行业CO_2排放的抑制作用大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但总体作用有限;规模效应的作用方向具有不确定性。细分行业分解结果表明:活动效应促进了除电力行业外的CO_2排放,规模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分别对建筑业和电力行业的CO_2排放促进作用最大。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为中国行业碳减排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因素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源强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生产中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各地区能源强度存在较大差异。采用结构分解方法对中国各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在大多数地区,行业能源强度的差别是决定能源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差异导致的能源强度差异约占总差异的30%以上;能源强度高的地区,影响能源消耗的因素各不相同,相应的节能潜力和节能难度也各不相同。提高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是降低能源强度的最重要途径:优化调整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发展对降低能源强度也很重要:制定节能减排目标时需要考虑到地区差别。  相似文献   

10.
郭光芮 《节能》2024,(2):93-97
将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嵌入Kaya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将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强度、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技术因素,针对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8种主要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研究分析各因素在时间跨度和空间差异上对各地碳减排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能源结构效应对碳减排的作用较有限;单位GDP能源强度效应对碳减排具有关键作用,是碳减排最为稳定的因素;资本投入是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劳动力投入效应对碳减排逐渐产生积极影响;索洛残值效应所代表的技术因素对碳减排具有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四筒型基础为研究对象,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形式对影响结构静水和规则波浪中动力及运动特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OSES能较好地预测结构在静水中的动力特性以及波浪中的运动响应的变化趋势;结构摇荡运动的附加质量系数取值在1.4~1.6之间,大于船舶动力学的建议值1.2;随着吃水的增加,结构的垂荡运动呈增大趋势,但结构的摇摆运动呈下降趋势;随着水深的增加,结构的摇荡运动呈下降趋势,即浅水可增强结构的竖向运动。  相似文献   

12.
为探寻安徽省碳排放总量变动的影响因素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基于安徽省1995~2009年能源碳排放量,利用Kaya恒等式和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人均GDP和常住人口规模对碳排放变动的贡献。结果表明,人均产出效应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拉动因素,累积贡献率为149.03%;能源强度效应是唯一抑制碳排放增加的因素,累积贡献率为-100.12%;其他两因素对碳排放增加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并从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重点关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能源工程》2010,(5):6-6
据统计,浙江省2009年能源消耗继续保持减缓增长态势,全省能源消费总量1.5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0%,增幅较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2009年浙江省万元GDP能耗0.74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5.4%,单位GDP能耗水平位居国内第四位,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全省能源利用效率39.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是畅通"双循环"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本文对中国能源消费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增长是驱动能源需求持续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产业结构的升级有效减缓了能源需求的增长;能源强度的下降为抑制能源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能源消费结构的节能效应尚不明显;城镇化和居民消费升级加剧了终端能源消费的攀升。建议加快推进能源技术革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提高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加快普及居民用能智能化,以助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北京市各辖区2006—2015年数据为基础,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政府投资偏好、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生活性能源消费因素对区域能耗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能源消费特征不同,其节能降耗条件和路径存在明显差异。政府投资偏好仅在低能耗强度低经济增长率区域对能耗强度呈现显著负向影响;去煤炭效应在低经济增长率区域对能耗强度呈显著负向影响,在高经济增长率区域呈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因素对区域的影响正负不一但均表现显著;生活性能源消费与北京各区域能耗强度均有显著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四角架筒型基础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静水及规则波作用下的模型试验对影响结构气浮过程中运动特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摇荡运动的附加质量系数随吃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都大于船舶动力学的建议值1.2;随着吃水的增加,垂荡运动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纵摇运动呈减小的趋势;较浅水深增强了结构的竖向运动,垂荡和纵摇运动的最大幅...  相似文献   

17.
美国碳强度指标走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玉 《中外能源》2011,16(2):17-22
碳强度作为衡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与GDP关系的指标,将成为中国减排工作的一个约束性指标。它不仅受能源效率影响,更受能源结构的影响,与能源强度相比,其实质上是一个能源质量的问题。美国早已建立了全面的碳强度指标系统及完善的数据收集系统,并出台了众多相关政策。美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从2000年的521t二氧化碳当量/百万美元(2005年价)下降到2009年的416t二氧化碳当量/百万美元(2005年价),9年间下降了20.15%。在能源供应相关碳强度方面,自2000年以来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且2008~2009年间下降尤为突出,可见碳强度指标真实地反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强弱。美国信息产业不仅GDP贡献值远高于传统工业,且碳排放量也远小于传统工业。新能源已被赋予了改变美国命运的重要使命,特别是风能已成为美国非化石能源发展的主力军。我国除应对气候变化外,还面临着扶贫、就业、区域差距等一系列发展问题,实现碳强度指标降低任务非常艰巨。建议政府首先应在中央层面建立一个全面而又公开的碳强度信息数据系统,这是所有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并将碳强度指标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考核目标;借助"十二五"发展契机,推动国内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加速低碳城市创建,注重节能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逐步应用新的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推动新能源的应用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矩阵分析法以北京市为例研究了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采用因素分解法研究了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强度的关系。研究认为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都促使其能源强度下降,但主要的动力还是来自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认为天然气是北京市1998年以来需求增长最快的能源。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能源短缺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在阐述能源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上海能源强度变化的特征及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作出进一步分析,认为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化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促使能源强度下降的两大主要因素,但后者的影响更大,尤其是第二产业能源强度下降是导致综合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在不断提高能源强度。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能源基地。基于区内五省市2005~2014年的统计数据,对环渤海地区的能源消费行为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其能源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在时间差异方面,2005~2014年环渤海地区无论能源消耗总量,还是地区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消耗量均随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煤炭的消耗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占据主导地位;石油消耗量随时间变化并不显著,始终接近20%的比例;而电力和天然气两者的使用总量略有提高,但由于最初基数极小,所以增长幅度非常大。在空间差异方面,环渤海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北京市、天津市;能源利用率整体随时间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并不明显,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能源利用效率较高,而辽宁省和山东省则相对较低。鉴于此,建议应控制区内化石能源消费,加强区内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各省市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