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敬诚  胡波 《治淮》1998,(2):25-27
安徽省霍邱县位于淮河中游南岸,总面积3802平方公里,人口157万人。淮河流经全县79公里,其主要支流有淠河、史河、泉河、沣河、汲河。县内有城西湖、城东湖、姜家湖三个行蓄洪区,行蓄洪面积935平方公里,调蓄洪水能力50亿立方米。 建国47年来,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伟大号召的指引下,全县治淮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但淮河水患还未根除。全县遭受大小淮河水灾33年,其中行蓄洪23次,累计经济损失30多亿元。特别是1991年淮河大水,全县损失惨重,直接经济损失达13.5亿元。大水以  相似文献   

2.
淮河自西向东贯穿安徽省,境内长430公里。由于河道弯曲,河床狭窄,支流多,来水量大,形成许多洼地。在贯彻落实“蓄泄兼筹”治淮方针时,为了上下游安全,保护提内两侧工矿、铁路和1500万亩耕地不受洪水危害,在我省沿淮设立了22个行蓄洪区。40年来,为了整体利益,行蓄洪区人民顾全大局,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22个行蓄洪区累计行蓄洪164次,平均每个行蓄洪区行蓄洪7.4次,累计受淹面积1600万亩,损失粮食25亿公斤,加上财产损失,折款约35亿元。平均每次行蓄洪年份损失8530多万元,年人均损失57元。尤其是1991年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境内的淮河干流长430公里,有22个行蓄洪区(其中蓄洪区4个)。面积2616.2平方公里,耕地384万亩,人口160多万人,分属六安、阜阳、滁县、淮南、蚌埠五个地市的九个县和两个市郊。行蓄洪区从1949年到1984年35年间,行蓄洪次数最多的24次,最少的2次。每次行蓄洪,庄稼淹没,房屋倒塌,人畜伤亡,财产损失殆尽。据不完全统计,行蓄洪区累计损失粮食11.38亿公斤,经济损失达9.26  相似文献   

4.
根治淮河的关键是──让淮河直流入海入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0年7月,毛泽东主席作出根治淮河的指示后,从参与最高决策的共和国总理到淮河流域四省领导,从有深厚造诣的大学教授到颇有建树的工程师,经过几十次的研讨、论证,确定了“蓄地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针。40多年来,人们按照“蓄泄兼筹”的原则,投入巨资,建成了一个包括上淤水库,中游行、蓄洪区,下游人江入海河道的防洪工程体系。但是淮河水灾仍然没有得到根治.1991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决定在今后5年,投资61亿元,完成18项重要骨干工程,以减轻淮河灾难。但这一规划中,治标工程多,治本工程无,对根治淮河作用有限.我…  相似文献   

5.
2003年9月,省水利厅蔡建平副厅长与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十多位离退休及关心治淮规划的同志座谈,介绍当年汛期洪水情况和灾后恢复治理以及建设工程进展状况。其间还提到当前安徽省淮河中游境内存在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淮河行蓄洪区因经常行蓄洪,需要提高标准以减少行蓄洪机遇;区内群众要解决安全居住问题;对行蓄洪口门要建闸控制。二是淮河中游中小洪水通道,要求达10年一遇以上标准。三是淮北内涝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6.
项永峰  张红光  刘英 《治淮》2009,(9):27-28
一、工程概况 为保障行蓄洪区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缓解行蓄洪与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保证及时有效地运用行蓄洪区,2005年3月水利部淮委批准在淮河中游南岸的城西湖蓄洪区内新建、改建范湖路等8条安全撤退道路,总长60.3km,工程概算总投资3871万元.  相似文献   

7.
廖敬诚  胡波 《治淮》1999,(9):28-29
安徽省霍邱县位于淮河中游南岸,淮河从陈村进入县境,东行至孟家湖淠河口出境。县境内河段79公里,主要支流有淠河、史河、泉河、伴河、汲河,还有两个蓄洪区——城西湖、城东湖,一个行洪区——姜家湖。行蓄洪区总面积935平方公里,占安徽省行蓄洪面积的1/3,占全县总面积的1/4,控制洪水量接近50亿立方米。 治理淮河开新篇 1950年,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一场无情的自然灾害从天而降,7月6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我省先后掀起了三次治水高潮,水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1991年长江、淮河大水以后,国家、省及各市更是连年斥巨资投入水利基本建设,1998年全省投入30亿元,1999年达34亿元,2000年更达到36.8亿元。至20世纪末全省水利固定资产达250亿元,约占全国水利固定资产的10%。江苏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利大省。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发展,水利工程管理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近几年来,省水利厅以“工程带水文”为工作思路,强化水文建设,发展水文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江苏“工程带水文”的实践 1996年,水利厅党组派出综合调研考察组进行了江苏水文行业发展的专题调研,了解了水文行业现  相似文献   

9.
我省淮河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主要堤防长约950公里,其中淮北大堤230多公里,保护着1000多万亩耕地、淮南和蚌埠等重要城市以及两淮煤矿、电厂、铁路等交通能源基地的安全。另外还有一般堤防及行蓄洪堤防1600多公里,保护耕地800多万亩,淮北大堤及城市圈堤内国家固定资产投入200多亿元,堤防一旦溃破,损失不可估量,1991年大水淮北大堤如果溃决,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至少150亿元。1994年水情如何还很难预测。淮河管理工作在新的  相似文献   

10.
《治淮》1985,(6)
洪、涝、旱兼治结构的形成由于我省地处下游,10万平方公里面积承受200万平方公里的来水,淮河来水丰枯年份相差20倍,雨量时空分布也极不均匀,年雨量在不同站、年相差也达六倍,这就造成了洪涝旱自然灾害交替为害,甚至一年中洪、涝、旱夹击的局面。回顾三十多年来的治水,是在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规律不断前进的。在不同阶段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经历了一个由防洪着手,进而面上治涝,再发展灌溉,逐步形成能跨流域调度,洪涝旱兼治,发挥综合效益,大中小配套的水利结构。建国以来,我省投入水利建设的资金约150亿元,形成固定资产110亿元,其中水利基建投资  相似文献   

11.
1991年夏季,安徽省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这场大水使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十分深刻的。第一、抓住时机,果断决策,加快治淮步伐。洪涝灾害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和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的认识。安徽经济要发展,人民要早日奔向“小康”,必须加强对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首先要解决心腹之患,发动群众根治淮河。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淮河灾情时强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该未雨绸缪。李鹏总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淮河不根治,安徽无宁日,事实已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假如国务院80年代两次治淮会议确定的一些我省骨干治淮项目,如怀洪新河、临淮岗控制工程以及扩大淮河通道等。还有治淮规划中蓄洪量达10亿立方米的邱、姜、唐三湖蓄洪区已经建成的话,那么城西湖蓄洪区这张“王牌”以及其他一些行、蓄洪区这次就可以不需动用  相似文献   

12.
《治淮》1987,(2)
安徽省淮河流域地区水面广阔,沟河渠道纵横,湖泊、池塘、洼地星罗棋布,总水面达559.8万亩。其中河流水面176.4万亩,占总水面的31.5%;湖泊面积128.4万亩,占总水面22.9%;水库1683座,面积90.8万亩,占总水面的16.2%。尚有季节性行蓄洪洼地788.3万亩,以及908.3万亩的水稻田,为发展渔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按目前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可以开发利用的水面达267.9万亩,占总水面的47.8%。利用这些水域资源发展渔业,  相似文献   

13.
处理中游洪水是治淮规划中的难点。历次治淮规划都贯彻1950年中央制定的“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方针。40年来的治淮和抗灾斗争实践都充分说明了这个方针是科学、正确的,进一步治理淮河必须继续认真贯彻。淮河本身的洪水和地形特点以及历史条件,决定了治淮必须处理好蓄与泄的关系。1950年治淮规划将山区修建水库和加高加固堤防,开辟行、蓄洪区作为中游防洪体系的组成部分。前30年治淮中,制定行蓄洪区的工程措施和政策未被充分重视,1980年后开始重视行蓄洪区的遗留问题,制定了一些措施和政策,有的措施起了作用,有的措施经过多年实践很难落实,以致大水时不能有效行蓄洪,行蓄洪区人民不能安居乐业。这是加快治淮中值得思考和深  相似文献   

14.
邱增文 《治淮》2002,(6):27-28
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干流全长430km。目前淮河系统管理的各类堤防达1740km,主要有淮北大堤圈堤、城市工矿堤、一般堤及行蓄洪堤等,有各类建筑物300余座,其中大型涵闸9座,中型涵闸17座,小型涵闸288座。这些防洪工程保护着1600万亩耕地、京沪和京九铁路、两淮煤电能源基地的安  相似文献   

15.
朱金祥 《水利天地》2009,(11):21-22
2009年,国务院在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批复中,将淮河渐进式移民试点作为继续推进淮河综合治理的重点措施之一。这是国家为了改善行蓄洪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民生问题在治淮事业上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人水和谐相处治水新理念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我市建国以来继1966、1978、1988年之后的又一次大旱年,旱情来势猛,发展快,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象自5月下旬露头,到7月上旬,全市13个县(市、区)全部受到干旱威胁。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工业、农业、交通、航运及人民生活等方面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1.36亿元。其中:农业因旱迟播、迟栽和无法播栽面积75万亩,减产1~3成的作物面积550多万亩,绝收面积3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多种经营因旱死亡和减产的林、桑、果损失3010万元;水产养殖28万亩水面严重受灾,10多万渔民无法捕捞,直接经济损失2.35亿元;工业、交通方面,由于工业全部实行“开五停二”让电抗旱,影响产值10.5亿元,造成直  相似文献   

17.
蚌埠市淮河污染期城市应急供水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传奇  孟繁德 《治淮》1996,(6):17-18
一、城市供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蚌埠市位于淮河中游,跨淮河两岸,辖怀远、五河、固镇和郊区。全市面积591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445平方公里,淮河南岸建成区36平方公里。据1995年统计,蚌埠市区人口73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23%,国民生产总值5388亿元,占全市45.53%;财政收入11.13亿元,占全市79%。因此,蚌埠市区对全市的经济发展起到龙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长江和黄河上游生态加剧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据了解,近两年间,我国用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国债项目专项资金近24亿元,仅治理黄河、长江、海河、淮河、松花江—辽河等七大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就达1.4万多平方公里。去年,全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9.
回顾治淮的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曾进行过几次大的治淮活动,但每次都未能一鼓作气地坚持下去。几经波折,延误了治淮进程,教训是深刻的。 1950年6、7月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政务院遵照毛主席“根治淮河”的指示,确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治淮方针,并做出治理淮河的决定。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淮战役打响了。经过7年奋战,在山区修建了佛子岭等9座大型水库。在淮河干流上中  相似文献   

20.
张效武 《中国水利》2009,(21):53-54
安徽省2003年、2007年在淮河干流运用了18处(次)行蓄洪区,另对12处(次)行洪区下达了转移命令,后因情况变化未行洪。2003年和2008年在滁河流域运用了7处(次)行蓄洪区。依据国家和省政府出台的有关规章,对行蓄洪区内群众实施了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