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白居易是中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其造园活动也相当丰富,从他留下的大量诗作中可窥见一斑;其造园思想对后世及日本园林的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以白居易在洛阳时期的造园活动为出发点,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从白居易诗作中分析归纳出白居易履道坊宅园造园思想,并以此为依据,通过现状考察重新立意构思,设计白居易履道坊宅园"乐吟园"。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0)
油画创作与佛教思想文化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可以说佛教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艺术本身的自律性,与艺术相通。二者在"悟性"思维方面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如油画创作艺术灵感的产生及艺术创作中"悟性"思维的具体运用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艺术与宗教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0)
佛教以一种外来宗教的身份到达中国,在中国经历了输入、初步发展、盛行和衰落的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在不同历史背景的作用下进行的,本文主要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以初步发展的原因,不仅从特殊外在环境的角度,外加佛教和中国百姓自身的思想基础上探析,希望能更好地理解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24)
"本体"是哲学所探讨的最高范畴,是宇宙现象的最高存在。佛教作为一个世界性宗教,其"本体论"是其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它贯穿于一切佛教学说,特别是大乘佛教理论之中。本文主要从大乘佛教空宗之天台宗和禅宗的理论来论述佛教的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3)
佛教作为舶来品在我国已经保存发展了几千年。佛教创造了一套相当精致的宗教思想体系。其哲学提出了"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宗教思想,并宣扬极乐为最高目的。佛教哲学中有富含深刻的哲理,在历史上对我国的哲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宁 《城乡建设》2007,(1):20-23
和谐社会的理念与佛教的"六和敬"精神是相通的 记者: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各种矛盾日益凸现,不同意识形态相互激荡.针对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请问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佛教倡导的"和合"精神有何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3)
佛学自传入中国以来,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就与儒学这样或那样地妥协、融和,云冈石窟的第9、10窟虽然表现的是佛教内容,但仍闪现出儒家"忠恕"思想的火花。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2)
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是以佛教思想史与文化史为背景,以宗教社会学与社会生活史为方法,依社会生活史的方法选择研究主题,依宗教社会学进行阐述,其研究路径将会呈现三大特点:"生活转向":从思想观念到身体实践,即从强调思想观念的宗派史写作到重视具体的实践行动——社会生活;"主体转向":从高僧到僧众,即从重视优秀个体的行动和思想到重视具有共同意义追求和制度规范的"宗教共同体";"内在转向":从外部视野到内部视野,即从王权政治、社会心理等外部力量等来解读和剖析佛教到从"僧众"这一实践主体来呈现"佛教整体"。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4)
佛教的生命观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相比较,既存在共同点,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强调,生命存在是生命观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佛教中用"缘起"来阐释生命,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联系是普遍性"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认为生命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这种观点在佛教中也能找到蕴含。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关注的关爱生命及动物保护观念可以从佛教的生命观思想中提取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月亮在人类早期文明发展中是被赋予神秘色彩而神圣化了的,直到宏伟浪漫的唐王朝才逐渐被人们普遍写进诗文中,而增添了丰富的内在艺术色彩。随着唐朝文人园林的兴起,文人造园成了一种风尚,他们将自己成熟的思想和自由的灵魂倾注在营建的园林中。在众多的文人雅士中,白居易就是兼备文人和造园家两种身份的典型代表人物。本文在提出月意象表达三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文人造园家白居易与月的关系及其月意象的表达,通过对白居易诗词中文献分布统计发现,有240余篇诗词与月相关,进而从月相变化般的人生轨迹、充满神话崇拜色彩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反映生活习俗的各类社会活动三个方面分析其诗词中的月意象。最后,从借月抒怀和借月成景两个方面分析了白居易在园林营建和园居生活中对月的利用以及对月意象和月景观的营造,深入解读白居易的月相一生,为白居易的理论思想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佛教产生于印度,随着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发展变化,生长出本土佛教故事。本文从佛教故事传入中国的原因和特点分析入手,对中国佛教故事进行了分类,浅析了佛教故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17)
油画中色彩的情感表现即色彩的精神性,不同的色彩带给人们不同的情感暗示,以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以往的经验引起某种联系,抒发情感。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艺术家只有具备了丰富的色彩情感,才能激发内心强大的色彩想象力,感情色彩本质表现得越充分,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就越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处于由盛唐向宋朝过渡的中唐时期,政治环境复杂艰险,其在贬官江州之后,开始凿池退隐,透过他不同时期凿池意向诗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到白居易从踌躇满志到独善其身到享受闲适生活、悠然自在的"池上"境界变迁之路,也可以管窥豹地看到唐代文人园林变迁及其心态变化。本文通过分析白居易不同人生阶段开挖池塘的心境,对比研究池上空间(形态、要素、色彩)、池上活动(个人、家庭、社会)和池上境界(季节、时间、心境)三个方面的变化,总结他不同阶段的池塘景观营造和"池上"境界的变迁及共性。  相似文献   

14.
纪念性园林以怀缅、纪念历史人物,记录历史事件为主要目的,常采用直述或抽象的叙事性设计手法。洛阳白园是依托白居易墓冢建设而成的纪念性园林。为了更好地展示白居易的文化、思想和精神,白园采用多样的叙事性设计手法进行表达。该文对白园这一纪念性园林进行了研究,并从观瞻序列、山水格局、楹联匾额和园林君子比德思想四个方面对其纪念性园林空间营造的特点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5.
克孜尔石窟作为龟兹佛教建筑中极具文化象征意义的建筑群,多样化的石窟内容反映了龟兹佛教发展的不同时期特点。龟兹地区佛教信奉说一切有部1,以涅槃解脱为最终理想归宿,克孜尔中心柱窟群中就有各式表现涅槃题材的洞窟。本文选取克孜尔中心柱窟的第8窟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梳理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首先解读了第8窟本体及其蕴含的涅槃思想,其次围绕涅槃思想下的禅观秩序的视觉巡礼与礼拜仪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寻求石窟的物理空间和佛教精神意识空间的关联性,并由此关联性进一步阐述了人神共存和超越性的涅槃解脱的空间精神。  相似文献   

16.
《新建筑》2021,(3)
绕拜是佛教的重要礼佛行为方式,也是其建筑空间形制发展的依据。佛教绕拜空间始自窣堵坡,后分化为以佛塔为主体和以佛殿为主体两大类,并在小乘、密宗、大乘三大宗派中组合出六种典型模式。通过提取佛教建筑中绕拜空间的原型,梳理其形态演变过程,总结出六种典型模式演变为"简洁纯粹""分形繁复""和合圆融"三种空间形态的分化规律,并指出不同宗派佛理教义和僧俗仪轨的差异是导致绕拜空间演变的动因。揭示绕拜空间在佛教建筑空间组织中的原型地位和演变机制,可为解析或设计佛教建筑提供基于行为动态流线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15)
自佛教西进,古丝绸之路留下了大量石窟遗迹。麦积山作为佛教在魏晋南北朝发展的历史见证,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佛教文化的特点和艺术水平。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对麦积山早期塑造进行剖析,探究在佛教思想以及外来佛教艺术影响下,中国早期本土的雕塑形式、内容、技法和理论的一系列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艺  吴隽宇 《中国园林》2003,19(9):72-75
中国佛教传入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佛教众多派别中,其中影响日本造园最深远的是禅宗思想。文章通过分析禅宗思想对日本古代庭园——枯山水园和茶庭的影响以及该思想在日本当代建筑中的延续,试图揭示出日本庭园建筑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19.
以《白居易诗集校注》中的 2800 余首诗歌为对象,根据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和处世心境,探析其初期咏叹园林、中期隐逸园居到后期中隐园林的园林思想演变。以全唐诗分析系统为辅助,统计分析白居易诗歌中偏好的园林景观要素和园林活动类型,总结其园林思想演变和园林活动对其园林造景中造园要素、造园择址、园林功能规划的影响,以及造园活动中兼有文人情怀、兼济之愿和隐逸之志的园林意趣。通过诗歌探析白居易的园林思想演变与园林造景,以期能够对文人园林的研究具有启发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泰国是一个佛教历史悠久的国家,有"黄袍佛国"之美誉,佛教在泰国被称之为国教。据说佛教在公元前241年就传到泰国,全国有将近95%的民众是佛教徒,泰国僧团大约有28万人。泰国的每名男子都必须出家一次,王族也不例外。且泰国宪法还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为佛教最高赞助者。可见佛教在泰国的政治和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