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5,(3):54-57
盗窃罪是侵犯公民财产权利犯罪中最常见的一种犯罪,学者对盗窃罪相关问题的研究也非常深入,但是盗窃罪不同于盗窃行为,有盗窃行为不一定就构成盗窃罪,因"盗窃"广泛分布于刑法条文之中,所以文章就刑法中出现的"盗窃"进行简单梳理,并就部分问题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9)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愈发严峻并呈高发态势,其中盗窃罪是未成年人最常见的犯罪种类之一,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盗窃前科能否作为成年后盗窃入罪的要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36)
入户盗窃作为盗窃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主观恶性、客观危险性、危害性等方面都更加严重,但是关于入户的认定却在理论上和实务中存在争议,而实践中入户盗窃案件却屡见不鲜,伴随而来的入户盗窃都是理论界焦点话题。对此笔者在本文中结合入户盗窃罪的特点,对入户盗窃司法认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本文研究为入户盗窃罪理论研究提供有益支持,为入户盗窃司法认定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2)
众所周知,在财产犯罪中盗窃罪是最为常见的犯罪形式之一,也因其具有看似清晰的成立条件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而被大家所广泛理解。但本文认为,盗窃罪的成立条件不应包含秘密性,而应该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而受非法占有目的指引实施盗窃行为。明确盗窃罪的成立条件以及其与抢夺罪,侵占罪的区别,是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盗窃罪的重要前提也是明确此罪与彼罪,罪与非罪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3)
《刑法修正案(八)》中盗窃罪将"入户盗窃"新增为盗窃类型之一,将之前的两类增加到如今的五类;抢劫罪中的"入户抢劫"成为该罪加重情节之一。对于这两个罪名的界定问题本文将结合司法实践给予分析。  相似文献   

6.
盗窃罪是目前为止我国高发财产犯罪之一,如何正确判断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对于能否正确适用法律规定,能否有效打击盗窃财产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如何判断盗窃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问题理论界和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文章通过对接触说、隐匿说、转移说、失控说等判断盗窃既遂未遂的理论学说的分析,认为失控说加控制说能够真正区分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当然在司法实践中具体运用失控说加控制说来真正判断盗窃既遂时还需要结合具体盗窃的行为时间、地点等具体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5)
盗窃罪是刑法中最常见的犯罪,借条是民法中最常见的民事法律合同,当刑法中的盗窃行为和民法中的借条相撞时,应当如何来处理?侵财类犯罪的本质是使他人的财产遭受损失,这里的损失包括被害人应增加的财产未增加;不应减少的财产减少了。而行为人窃取借条,是为了“赖账不还”时,出借人的经济利益往往难以通过民事仲裁、诉讼等合法途径得到弥补,从而遭受必然的经济损失。本文将围绕盗窃借条行为,分别从盗窃借条行为的争议点、对各个观点的批判、盗窃借条行为的定性分析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3)
本文从司法实践出发,以基层检察机关受理的醉驾类危险驾驶案为研究对象,总结办案中常见的问题并对醉酒驾驶案件的实体认定及影响量刑的情节把握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司法认定中的疑点和难点,进而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1)
网络空间犯罪当中的中立主体犯罪帮助行为是一种新技术条件下的新的犯罪形态。但是由于网络空间中犯罪主体与犯罪帮助行为主体之间不需要进行约定合谋,因此无法完全使用传统司法层面的共同犯罪责任认定方式。对于后续的《刑法》制裁体系和法律规制标准建设,应当对原有犯罪责任认定中共同犯罪进行特殊情节补充,同时依托《刑法》兜底罪名形式,对中立主体实行的犯罪帮助行为进行进一步责任认定,引导网络服务提供平台坚守底线,认清共同犯罪的司法刑责,提升监管力度,打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4)
入户抢劫,是指为实施抢劫行为而进入他人生活的封闭的私人住所,包括自家的院落、游牧人的帐篷、渔民生活其上的渔船、临时租用的用于自己生活起居用的他人的房屋等进行抢劫的行为。本文运用了刑法中关于抢劫犯罪的定义,来分析抢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并结合相关的司法解释中对抢劫犯罪中八种加重处罚情形中的"入户抢劫"犯罪的释义。笔者认为,正确认定入户抢劫犯罪,对更好地打击犯罪,保护人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正确认定入户抢劫犯罪,才能发挥刑法有关加重处罚入户抢劫的精神,才能真正地打击犯罪,威慑犯罪分子,保护人民群众,保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26):138-139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破坏金融管理秩序中一种常见的涉众型经济犯罪类型,犯罪对象为公众存款,其犯罪数额的认定直接影响着该罪的定罪量刑。因此,明确认定这类案件的犯罪数额,是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5):187-188
盗窃罪、诈骗罪和抢夺罪作为常见的财产型犯罪,在现实生活中其犯罪行为常常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化,进而对同一犯罪事实的定性时常出现争议。本文通过司法实践中两个典型案例的讨论,试图理清三者之间的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4)
盗窃罪作为一种古老且常见的侵犯财产类犯罪,随着社会的发展,盗窃行为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形态,对盗窃罪是否应限定为秘密窃取产生了质疑。本文认为盗窃罪的秘密性是区分盗窃罪与抢夺罪等其他财产类犯罪的本质要件,也更符合我国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18)
故意伤害罪属于司法实践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犯罪类型,在每年的刑事案件中故意伤害案件占据着比较大的比例,同时也属于社会公众接触较多、关注较大的一种犯罪类型,此时对故意伤害罪的司法认定给予重视尤为关键。本文将会从一般殴打行为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三个方面来探究故意伤害罪的司法认定情况,以提高故意伤害罪的认定准确性,在保护人权的同时,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4)
快递员利用经手邮包的便利条件窃取包裹内财物的行为,若仅仅是对财物有所接触,没有监管与独立支配的权限,不能认定为利用职务便利,应定性为盗窃罪。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31):161-162
目前因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对于非法持有毒品罪中"情节严重"其他具体情形并没有详细规定,司法实践中检法两院对于"情节严重"认定的标准也不尽相同。笔者建议,应当综合考虑非法持有毒品的数量、涉毒前科劣迹以及其他犯罪情节来认定是否"情节严重";对于非法持有毒品罪和窝藏罪的区别,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认定标准不统一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8,(3)
快递公司员工在分拣作业过程中利用暂时接触、经手邮包的便利条件窃取邮包后私自取出内装财物自用的行为,仅仅是单纯对财物有所接触,对财物并没有监管与独立支配的权限,就不能认定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不构成职务侵占罪,而应当认定为盗窃罪。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0,(7)
《刑法修正案(八)》第39条将扒窃行为作为盗窃罪的罪状之一规定为犯罪,纳入了刑法制裁的范畴,但是却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或者解释来给司法者执法者提供一个有权威的标准在实践中作为参考,学者们对于扒窃是否应当入罪也仍然存在着争议。扒窃行为怎样才能构成犯罪,对行为人应该如何定罪量刑,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各地司法实践也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有的以数额犯对待,有的以行为犯处理。这将导致刑法的刑罚不确定性,违背刑法的公平适用原则。本文即从对《刑法修正案(八)》第39条的解读入手,以语义分析和目的解释等方法,分析扒窃型盗窃罪的入罪的标准及司法认定,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3)
微信收款二维码带给了人们极大的便利,也使犯罪分子发现了新的"商机"。近几年,偷换二维码的案件频繁发生,此类案件的犯罪人如何定罪,一时间也在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将以"邹某偷换二维码案"为例,从谁是被害人、盗窃罪和诈骗罪怎么区分以及处分意识有没有必要等问题来探究此类案件的争议点。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20)
第三方支付作为新型支付方式已成大势所趋,由此相关犯罪也不断出现。对这类行为进行定性时,应从第三方支付的性质出发,不可都认定为盗窃罪,而应区分对待,认定为诈骗罪或信用卡诈骗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