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Planning》2016,(6):632-637
水体溶解氧含量是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参数.本研究将室内模拟实验和疏浚工程相结合,探讨了疏浚对沉积物-水界面耗氧能力、微剖面溶解氧分布的环境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疏浚具有降低溶解氧消耗能力的潜在长期效应,但是由于还原性物质的暴露,疏浚后新生表层沉积物短期耗氧能力很强;疏浚没有改变到氧气在沉积物-水界面中的传质深度.结果暗示疏浚可能显著提高重度富营养化湖泊夏季溶解氧含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桂畔海河水体中氨氮季节性变化较大的特点,在分析底泥构成的基础上,探讨底泥中氨氮的分布特性及其释放对水质的影响,并分别考察温度、溶解氧和扰动强度对水体中氨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氨氮的释放量由0.91 mg/L增加到2.16 mg/L;溶解氧由低溶解氧状态升高到高溶解氧状态,水体中氨氮浓度下降1.03 mg/L。同时,扰动大大促进了底泥中氨氮的释放。  相似文献   

3.
微纳米气泡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微水体的治理与生态修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相同溶解氧浓度下,探究了微纳米气泡和普通气泡两种曝气体系下水体和底泥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组的溶解氧水平维持周期长于普通气泡组,微纳米气泡的缓释性和高效复氧性可使水体内的溶解氧浓度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微纳米气泡曝气对污染物降解的促进作用更优。对属水平微生物的分析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曝气组的微生物几乎全部为好氧微生物,前18种微生物占比为67.90%;而普通气泡曝气组的微生物群落内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占比无明显差异,前18种微生物占比为41.36%。微纳米气泡曝气使好氧微生物成为绝对优势菌种,显著提高了水体的可生化性,从而加速了水体内污染物的降解。在没有对底床造成直接冲击的条件下,微纳米气泡的作用范围主要在水体,短期内对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并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3):226-229
为以曝气增氧方式的养殖系统(养殖平均体重为450 g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养殖密度为27kg/m3)设计了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即对水体溶解氧进行在线监测,对增氧设备进行自动控制。该监控系统是以覆膜溶解氧电极作为检测元件,用组态王软件设计在上位机中运行的监控系统完成在线检测,以PLC为下位机直接控制增氧气泵实现溶解氧控制功能。结果表明:该溶解氧在线自动监控系统能直观地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养殖现场溶解氧的变化情况,并可以储存、打印、记录溶解氧的变化数值,为掌握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分析溶解氧产生变化的原因提供基础数据。对增氧设备进行控制,可确保水体中的溶解氧维持在适合鱼类生长的最佳范围内,减少了设备的运行时间,降低了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曝气量对SBBR生物除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考察曝气量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除磷效果的影响,采用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的方式,通过控制好氧反应过程中的曝气量,研究了不同曝气量时SBBR的好氧吸磷效果,以及不同曝气量对生物膜脱落量的影响,并推导了生物除磷过程中生物膜内溶解氧的扩散模型。结果表明,曝气量是影响生物除磷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满足生物膜内聚磷菌对氧的需求量,加快氧的传递速率,增加活性生物膜的厚度,加快聚磷菌的好氧吸磷速率,必须提高液相主体中溶解氧的含量。选择适宜的曝气量能够促进生物膜的脱落与更新,起到调控污泥龄的作用,从而增强生物除磷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再生水景观水体富营养化因素的垂直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肥市环城水系是以再生水为唯一补水水源的城市景观水体,选择环城水系中具有代表性的银河水体,对河道水体中的磷、氛、溶解氧和pH值的垂直分布及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水体的深度方向,总磷、氨氮、正磷酸盐浓度逐渐增高,pH值和溶解氧浓度则逐渐降低。溶解氧和pH值可间接反映藻类的生长情况和密度,可作为水华暴发的简便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再生水进入城市河流对水体黑臭的影响和各种水质参数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河流底泥和三种类型再生水样,在实验室模拟比较了静置和扰动两种状态,检测指标包括溶解氧、TOC、氨氮、硝酸盐氮、总磷、磷酸盐、铁离子、土嗅素、2-甲基异莰醇、二甲基三硫醚等。结果表明:水质在静态不流动情况下明显恶化,底泥污染释放明显,水体溶解氧浓度降至2mg/L以下;在这种情况下,嗅味物质浓度显著上升,超过嗅阈值,容易引起水体黑臭现象。在厌氧状态下,底泥中氨氮、磷和铁离子释放量大,引起水质显著变化;在好氧和缺氧状态下,铁离子和磷酸根之间可能存在着复杂的动态反应,引起铁离子浓度大幅度波动;而氨氮、硝态氮和溶解氧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作用关系,严重影响水体总氮浓度和氮的存在形态。研究结论表明:常规的再生水水质还不足以消除河流黑臭,底泥污染也有重要的影响,理解水体和底泥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对于选择河流黑臭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山地城市次级河流易受污染,自然状态下河流中的溶解氧含量无法满足水体自净需求。人工强化自然复氧技术可使水体紊动强度加剧,卷吸更多的空气进入水体,提高氧转移速率,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得到不断的补充,促进好氧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促进水质改善和生态环境恢复。介绍了人工强化自然复氧技术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流溢坝复氧技术、坝面改造复氧技术、断面收缩复氧技术和透水坝复氧技术。人工强化自然复氧技术具有复氧效果显著、无能耗和二次污染、投资和运行费用低、施工与运营管理简单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6)
为了考察气提式曝气增氧装置在海水养殖水池内的性能表现和溶氧扩散分布规律,自行设计了一种气提式曝气除沫装置,并安装于海水养殖生产车间水池内运行,通过定时定点取样测定池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分析该装置运行时养殖池内溶解氧的分布状态,进而确定该装置增氧的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安装自行设计的气提式曝气除沫装置后,通过实际测试,氧转移系数(K_(La(20)))为0.77h(-1),氧转移效率(E_A)为5.20%,曝气动力效率(E_p,以O_2计)最高可达4.33 kg/(kW·h);经测定,在养殖水池内各个取样点溶解氧分布均匀,溶解氧浓度同步增加。研究表明,本研究中设计的曝气装置及其布置形式因省去动力循环能耗,曝气动力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6)
为了考察气提式曝气增氧装置在海水养殖水池内的性能表现和溶氧扩散分布规律,自行设计了一种气提式曝气除沫装置,并安装于海水养殖生产车间水池内运行,通过定时定点取样测定池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分析该装置运行时养殖池内溶解氧的分布状态,进而确定该装置增氧的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安装自行设计的气提式曝气除沫装置后,通过实际测试,氧转移系数(K_(La(20)))为0.77h~(-1),氧转移效率(E_A)为5.20%,曝气动力效率(E_p,以O_2计)最高可达4.33 kg/(kW·h);经测定,在养殖水池内各个取样点溶解氧分布均匀,溶解氧浓度同步增加。研究表明,本研究中设计的曝气装置及其布置形式因省去动力循环能耗,曝气动力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河道滚水坝对水体溶解氧及有机物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定量研究河道滚水坝对水体溶解氧和高锰酸盐指数的影响,选择一城市河道小型滚水坝,在坝前和坝下设监测点,定期监测水质变化.结果表明:污染河水流经小型滚水坝后,水中溶解氧浓度平均增加了1.75 mg/L,夏季增加的最为明显,最大增加值发生在7月,达2.43 mg/L;水中部分污染物的降解使水体的CODMn负荷减轻,滚水坝对CODMn的平均去除率为3.81%.滚水坝对城市河道污染水体可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初见成效,开展水体生态修复成为实现城市水体长制久清目标的重要措施,其中水生植物在提升水体溶解氧(DO)和氧化还原电位(ORP)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程中,普遍存在对水生植物水体生态修复功能特征不明确、选取盲目性较大等问题,备受推崇的“生态浮岛”难以独立支撑水体修复目标。基于此,以城市水体重要考核指标DO和ORP为研究对象,结合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含“浮岛型”植物)和浮叶植物释放氧气的部位进行特征测试,在自然光条件下观察水体上下层DO和ORP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沉水植物增氧效果最佳,主要依靠叶片提升水体DO,其余类型水生植物仅通过根部对水体释氧,增氧效果微弱,沉水植物对水体上层DO增幅分别是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岛型”植物和浮叶植物的7.4、4.1、14.8和11.6倍;除“浮岛型”植物外,其余4类水生植物对水体ORP均有较好的保持能力,尤其沉水植物可使水体上层ORP增加约200 mV。综上所述,以DO和ORP为考核指标考察城市水体生态修复时,可以沉水植物为主导,并联用其他类型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13.
张天爽 《山西建筑》2009,35(7):194-196
介绍了好氧颗粒污泥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并对影响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如水力剪切力、胞外聚合物(EPS)、投加多价阳离子或载体、溶解氧(DO)、C/N比、反应器构型、底物组成、有机负荷率、污泥表面疏水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好氧颗粒污泥的简介,提出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内回流液中的溶解氧浓度偏高是活性污泥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简单有效地消除内回流液中溶解氧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针对典型的传统A/O工艺和多段进水A/O工艺,考察了有限提升进水C/N值、导入内源耗氧过程以及调整进水碳源组分等策略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传统A/O工艺中,有限提高进水C/N值对消除内回流液中的溶解氧有一定作用,但在多段进水A/O工艺中此消除作用受到削弱;在两种工艺中,导入内源耗氧过程均对内回流液中溶解氧有明显的消除作用,能确保缺氧段进水碳源不被溶解氧消耗,使反硝化正常进行;进水碳源组分对内回流液中溶解氧的消除有一定影响,慢速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过高,在传统A/O工艺中对内回流液中溶解氧的消除不利,对TN的去除有负面影响,但在多段进水A/O工艺中,由于慢速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在好氧条件下不会被完全降解,而且会跟随内回流液转移到缺氧段,这对消除内回流液中的溶解氧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城市综合污水处理的概念,论述了城市综合污水处理中好氧池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并分析了溶解氧长期过高与不足对好氧池的影响,为城市综合污水处理技术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包头市北郊污水处理厂工艺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二期扩建工程的工艺优化和设计方案。研究表明:2007年—2009年,在进水氨氮负荷持平或略有降低的情况下出水氨氮浓度略有上升,近2年的超标率为100%,说明工艺的处理效率有所下降。曝气池对氨氮的去除率低,只有9%~10%。通过分析各断面的氨氮浓度、沿程溶解氧和污泥活性,认为是过低的溶解氧浓度、较短的泥龄、硝化细菌所占比例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出水氨氮超标。在二期扩建工程中,建议好氧区的溶解氧浓度呈递减分布,通过模型模拟得到好氧区的实际需氧量为40420kg/d,总需气量为40924m3/h。污水厂稳定达标(尤其是氨氮)和节能减排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而生物工艺优化控制系统可以实时调整工艺运行参数,满足达标排放要求,并可节省曝气费用为43.2~129.6万元/a,节电为(153.3~459.9)×104kW.h/a。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上海市苏州河底泥中有机物及营养盐释放对上复水水质的影响,分析了微生物与底栖生物底泥再悬浮对底泥释放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底泥中化学需氧量与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成正比,底泥中生化需氧量与水体中的生化需氧量呈正比,再悬浮促进底泥中污染物向上复水体释放。底泥SOD与水体中DO成正比,底泥污染是影响苏州河水质的重要因素;对苏州河底泥进行疏浚工程可较好地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降低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及氨氮的浓度。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模拟水源水体中仙女虫的迁移运动,通过研究温度、溶解氧和预氯化等对仙女虫主动迁移和被动迁移的影响,探索仙女虫的迁移特性。结果表明,仙女虫在水体中的迁移方式可分为泥内迁移、附着迁移和浮游迁移三种,泥内迁移为主要迁移方式;温度和溶解氧均会明显影响仙女虫的迁移方式;当氯投量较低时,预氯化对仙女虫的主动迁移影响不明显,但当氯投量达到0.4 mg/L时,仙女虫的主动浮游迁移规模大幅降低;流速对仙女虫的被动浮游迁移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针对桂畔海河水体中氨氮季节性变化较大的特点,在分析底泥构成的基础上,探讨底泥中氨氮的分布特性及其释放对桂畔海河水质的影响,分别考察温度、溶解氧和扰动强度在冬季期间对氨氮异常增加的影响,并以试验为基础构建底泥氨氮释放动力学模型,为后续治理桂畔海河底泥污染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9)
<正>一、如何适时使用增氧机1.晴天中午开机。在夏秋季中午由于池塘水温比较高,大量投喂饲料会造成水质过肥、水中有机物多、浮游植物丰富、透明度降低,致使池塘上下层溶解氧差过大,这时要开启增氧机1—2小时及时增氧。因为在高温的晴天,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别强,会产生大量氧气,而在水质肥的鱼塘,光照能达到20—30厘米的深度,致使水体表层溶解氧达到饱合,而水体底层溶解氧相对较低门此时开启增氧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