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江本砚  张纵 《中国园林》2012,(10):103-108
“神佛融合”标志着大陆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一方面神道教借助佛教的理论而得以宗教化,另一方面佛教通过神道教而得以进一步普及化和大众化.两者的融合直接导致了其物质载体——佛寺与神社的相互借鉴,它使奈良佛寺开始逐渐摆脱对中国佛寺的完全依赖,染上了种性的色彩,呈现出根植于本土自然观与审美观的景观特征.从神道教对佛寺影响的角度出发,以具体案例分析奈良佛寺尊重自然、富有神性的景规特点.  相似文献   

2.
刘奔腾  董卫 《规划师》2008,24(10):19-23
历史地段的保护实践中,历史信息与规划空间相互对应在实际操作是个技术难题。明孝陵神道南段的保护规划,引入分层思想,在将历史地段的各种文化信息视为一个连续开放整体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信息的分层和解读,探讨历史信息与物质空间对应的整合措施,提出了种以分层思想为指导的历史地段保护方法,形成针对错综复杂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泰国,全称泰王国,旧称暹罗(Siam),位于中南半岛中部,是东南亚最重要的佛教国家之一,也是研究喜马拉雅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佛教从公元前3世纪传入泰国至今,在泰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泰国佛教受到来自印度、柬埔寨、缅甸、斯里兰卡等不同地区的影响,并留下了丰富多样的佛教建筑。文章旨在通过对泰国不同文化区的佛教建筑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探索东南亚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32)
佛教思想自始至终贯穿在白居易的思想中,只是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佛教思想的显隐,标识出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特点。其中"平常心是道"的佛禅思想对白居易的影响最大,突现出了闲适自得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一、神道的选择 在黄帝陵区内,目前保留的构筑物主要有轩辕黄帝庙和主陵。庙和陵之间以弯曲的山道和石阶相通,昔日的神道已不复存在,其走向亦无从考证。由于神道是陵区布局,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选择一条“新”的神道就成了这次规划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6.
佛教自东汉时自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时的大规模融合,成为中古以来影响中国文化的重要外来文明之一。以佛教建筑为例,中国佛教在寺院形制、佛塔和寺院景观三个方面作了调整,以促成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从而形成了与印度原始佛教迥异的中国佛教建筑。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5):29-32
云冈石窟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交融的典范;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得益彰的结合。中外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这里融合、升华,创造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经典模式——平城模式。这种造像模式对北魏其它地区及后代佛教造像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第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传统泥塑神佛像技法简介张世满我国传统神佛像雕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传统神佛像雕塑的历史长河中,泥塑神佛像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塑造技法上也有其独特的手法。不论从用料、工具,立意都有其独到之处。神佛像雕塑也同中国画一样重视立意,意在笔先,应做到胸有成佛...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2)
北魏时大量西域僧进入中原,其中有师贤、昙曜、菩提留支、勒那摩提等名僧。西域僧在北魏译经、传法、开窟、建寺,与国家政权相结合,传承凉州佛教所带有的浓重西域元素,确立了北朝佛教强烈的国家经营色彩和重信仰福德的特征。北魏时期鲜卑统治者的佛教化、汉化和佛教的中国化融合在一起,佛教给己身融于其中的全新中原文化打下了深深烙印。西域僧入魏促进了北魏僧的西行求法和经教西传,加强了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10.
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中,佛教寺院作为物质载体,展现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与宗教文化相互融合的双重魅力。该文选取安徽滁州琅琊山佛教寺院琅琊寺为研究对象,琅琊寺是安徽地区能够反映传统建筑特点的重要历史遗存,从寺院选址、空间布局、接地方式、平面形制、立面构图、装饰艺术六个方面分别展开研究。在挖掘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琅琊山佛教建筑特征,并探究琅琊寺的建筑之美响应在群山、流水、殿落与亭廊之间,展示了空间组合所赋予的和谐与韵味,研究琅琊寺的建筑特征对于认识地区文化内涵和研究安徽地区历史进程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畅  陈静 《华中建筑》2023,(3):88-91
信仰景观是宗教与泛宗教信念与地域环境融合的人文景观,具有典型的心理慰藉属性。围绕信仰景观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联,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基于身心康健、情感治愈和疲劳解乏等恢复性功能的信仰景观研究。指出传统信仰景观是现实环境与理想环境互为因借的疗愈天堂,其主体与客体融合的恢复性体验是一个身心涅槃的过程,因凭山水和亲近神佛的恢复性机制是科学性与宗教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佛教于公元前后在南亚和东亚流传,其所到之处,对当地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形态以及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在经历了与中原本土宗教和传统思想彼此融合借鉴的漫长过程后,形成了浓郁汉地特色的中国禅宗。进而佛教艺术中的佛像、佛画无疑是佛教传远光大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所组成的图形在不少传统器物与家具中表现出来。本文通过对佛教图形符号的阐述,提取典型图形进行举例并考证其来源,说明其表现形式与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明松 《园林》2008,(7):24-24
宗教是人类的一种重大的文化现象.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三大支派: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又形成中国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4.
正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土与中华民族文化大融合后,中国历代营造过多座佛教寺院,因所处的历史环境、地域差异的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寺院文化、佛教文化、以及历史故事,承载着多种具有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这些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生存的实物载体,在时间的摧残下,正逐渐消失或变异,故对实物载体、及其生存的环境进行研究具有紧迫性。以"乾明"为名的寺院,在建造原因、选址方式、规模大小、形制制度等各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中鄢陵乾明寺就是一个独具特点的寺  相似文献   

15.
佛教产生于印度,随着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发展变化,生长出本土佛教故事。本文从佛教故事传入中国的原因和特点分析入手,对中国佛教故事进行了分类,浅析了佛教故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13)
佛教传入我国始于两汉之际,在迄今为止的约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借鉴并融合了我国本土信仰及传统思想,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艺术中的图形符号更是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成为艺术家、设计师创造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佛教图形符号的发展变化及其分类,然后从艺术的角度分析了佛教图形符号在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之后,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建筑也从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中吸取养分,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建筑类型。其中山西的佛教建筑众多且历史悠久,从对其研究中不仅能够反映出佛教建筑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空间形态,而且能反映出我国佛教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通过对宗教艺术的整理、归纳和研究,发现其与当代陈设设计的契合点,寻求在当代陈设设计中运用宗教艺术的方法。中国佛教寺院里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对佛教艺术进行探究,有利于设计师创造出兼具传统韵味和现代文化内涵的设计,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合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本文列举了佛教艺术八种表现形式,对佛教艺术符号在室内陈设设计中的意义与运用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黄祎  刘博 《山西建筑》2012,38(5):17-18
简单介绍了普陀山佛教历史及佛教建筑,着重介绍了普济寺大圆通殿和法雨寺九龙殿的建筑特点,并阐述了普陀山佛教建筑美学及其与风水的内在关联,以期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欣赏佛教建筑。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中古时代佛教建筑空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春华  李静 《华中建筑》2010,28(4):182-184
中国中古时代的佛教建筑是在佛教文化体系上孕育发展的一种建筑空间。该文通过分析空间的特点、形成与发展,阐述了佛教建筑空间宗教意境的塑造方法,探讨了中国中古时代佛教建筑空间是佛教意识、审美观念、风俗习惯、建筑技术的集中体现,深受佛教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