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实验室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实验室。本文论述了大学开设本科生化学创新实验室的必要性,结合我校近年的教学实践阐述了本科生化学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内容,最后探讨本科生化学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指出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模式,实验室与学生社团共建共管应该成为本科生化学创新实验室管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22)
高等学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旨在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指导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经历,就如何通过创新训练项目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2)
近年来,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训练,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以指导本科生成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纳米羟基铁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新型负载纳米复合材料同步去除水中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等为例,结合在指导大学生选题实践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可以探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思路与方法,针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在创新训练计划中提高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2)
大学生创新实验是面向本科生、旨在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学会统筹规划、团队合作,最终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本文从指导老师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存在问题、对实验缺乏兴趣的原因,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对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创新实验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
近年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务院及教育部也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以此来改变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状态。在此背景下,我们以甘肃农业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深入了解甘肃农业大学在校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影响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因素,目的在于促进甘肃农业大学调整和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以此来提高甘肃农业大学大学生毕业之后的竞争力,促进其就业。  相似文献   

6.
本科生创新团队培养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很重要意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了本科生主题创新计划,依托大学生主题创新区,设立系列创新项目,开展系统、专门、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实行教师团队指导下的学生群体自主管理,加强学生创新团队和创新群体的培养,促进创新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5)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本科生导师制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介绍了蚌埠医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管理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满意度、学习兴趣、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方面进行分析,验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和当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几点建议:设计导师奖励基金、改进指导的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重要载体。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论述了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方案、成效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11)
河海大学在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经过七年的探索与实践,开创博士生、优秀硕士生指导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活动,即"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在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平台,并依托这一资源整合创新平台,构建"本硕博联动式"创新教育培养体系,形成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7)
以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及相近工科专业的本科生为例,调查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原因,可以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多目标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的小范围实践表明:实行多目标的教学管理培养模式在提升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水平的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围绕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而构建的课程教学和考核体系为本科生科研思维的训练和科研意识的提高创造了较大的培养空间;导师制和有本科生参与的科研梯队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引导了本科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意思想,是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教育主管理部门面向本科生立项的项目,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目的是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储备人才。介绍了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古典凉亭建筑模型,完成创新性实验方法的设计、设备和材料的准备、实验的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总结报告撰写等工作。  相似文献   

12.
高校创新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素质教育长期的重要目标,也是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必然和根本要求。文章根据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而从科技创新平台环境构建、多元导师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建议。研究结论对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共性基础、个性培养”的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几年高校正在探索实践的一项制度创新。依托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同济大学地质工程专业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形式,实施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对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意义、内容及措施进行了探讨。该制度不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积极作用,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地质工程专业平台本硕一体化,为构建地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6)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本文结合指导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进行创新项目的工作,浅谈从实际工作中获得的收获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4)
从人文地理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发及指导角度,就本科生科研项目的选题、项目申报、项目开展详细阐述,并就如何进行调研问卷编写、实地调研、问卷整理与数据分析、撰写初稿与定稿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其经验不仅适用于人文地理学专业,亦可供其他专业借鉴。经过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锻炼,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经验、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加强,开阔了视眼,提高了科研兴趣,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素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7,(1)
本科生导师制度是大专院校培养高品质大学生的一种高等教育创新体系。高校可以通过构建新型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及模式架构,给出导师制实施的组织与管理体系,提出相应的激励办法,构建考核与评价体系。因人、因校、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本科生导师运行模式,以培养高素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9)
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环境科学及其技术研究工作不断丰富并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开发能力的高素质环境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结合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多年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际,阐述该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体系,探讨该专业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36)
在我国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大学创新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教学工作。为了提高海洋测绘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针对交叉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与总结,在指导大学生创新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11)
本文针对我校本科生开展的创新训练项目,分析了创新训练项目在开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从学生、教师、学校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期望通过改进创新训练项目开展中的问题达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20)
本科生导师制虽然对我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其实施效果亟待进一步提高。基于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本文认为互信合作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由传统的"权威——顺从"型向"互信——合作"型的转变,是提升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内在驱动力,它从思想教育、学习创新、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据此,本文提出了构建互信合作型师生关系提升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