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泓  王筱春  朱彤 《建筑师》2005,(3):56-61
笔者经过数年实地考察和相关资料研究分析中国傣族古城聚落地理,归纳傣族古城的指标体系,有如下结论:娜允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傣族历史文化古城。孟连宣抚司署是中国仅存的傣族古典礼制建筑。娜允是为世界提供历史悠久、已经消亡的华夏傣族土司文化最真实的特殊见证。娜允傣族建筑文化品类完整,文化脉络清晰,是傣族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其特殊的地理特征向世界展示了娜允傣族社会近七百年的历史文化。所以具备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资质。应该积极保护娜允古城,使其成为世界了解傣族历史文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2.
孟连娜允古城是云南省唯一一座以傣族文化为主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史,决定了她具有独特的建筑文化特征,本文就娜允古城的建筑特色阐述娜允古城在发展过程中将傣族文化地方化,并形成独特的建筑特色,从而可以看出居民建筑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历史古镇由于过度旅游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特色文化丧失,本文从生态文化要素出发,以罗田古镇为例,按照生态文化的一般构成,从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等方面分层次地探讨了罗田古镇的生态文化要素形态和现状问题,分别提出相应的保护规划对策,并在保护这些生态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对罗田古镇未来旅游发展提出可持续策略。  相似文献   

4.
从公共空间整治到古镇复兴 ——以四川省平乐古镇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明鑫  李翅 《规划师》2006,22(8):20-24
古镇复兴的内涵是在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实现物质、功能、文化三方面的复兴.公共空间是古镇物质性复兴的触媒、功能性复兴的载体、文化复兴的精神场所.平乐古镇面临物质环境老化、城镇职能衰退、无形文化流失的问题,其复兴的重要手段是公共空间的整治与改造.  相似文献   

5.
沈洁  张京祥 《规划师》2006,22(1):73-76
从原始社会到后工业社会,人类的价值观经历了畏惧自然→改造自然→融和自然的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由主从→分裂,走向回归.与之相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也经历了由原始、朴素的生态观→从空间上亲近自然的生态观→融功能、景观于一体的综合生态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千年古镇七宝 七宝古镇位于上海西南的近郊,它早于我国后汉时期已形成雏型,到宋初才发展成规模,鼎盛于明清两代。 七宝古镇座落在蒲江塘和横沥河的交叉口,两河上接江浙,下通黄浦江。当时的交通主要是水路,而七宝成了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船只都在这里停靠,大力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到明代,粮行、布店、茶坊、酒馆几乎都分布在浦江塘南北两岸,形成了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特定地域文化的映射,因而在其形态等多方面留下文化的痕迹。本文通过剖析富川古镇的文化擦痕,发掘其文化内涵,试图在当今城市日益趋同的背景下探寻塑造广西城市特色风貌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8.
《建材发展导向》2014,(12):83-86
描述了傣乡的民族风情,叙述了傣家竹楼建筑的科学合理性,领略了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曹雪梅 《山西建筑》2010,36(6):39-40
通过对福宝古镇以及中山古镇进行的现场调研,并综合其旅游现状,为实现保护与可持续的并重提供了可尝试的新途径,得出不同类型的古镇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旅游开发模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谢浩 《云南建材》2014,(12):83-86
描述了傣乡的民族风情,叙述了傣家竹楼建筑的科学合理性,领略了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以陕西葛牌古镇为研究对象,结合文化生态理念,分析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不可再生性、历史传承性和关联性等基本特征,从物质、观念和行动3个方面解读历史古镇的文化生态要素,解析历史古镇存在的文化生态失衡现象,探寻空间整合策略,包括历史文化信息的传承、物质空间信息的整合、空间信息的叠加与整合、古镇经济的振兴等方面,强调文化、人、空间、社会之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2.
陈序 《山西建筑》2006,32(13):17-18
从市场分析的角度谈古镇旅游的开发与保护,通过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及客源地理分布三方面对旅游有需求的客体类型作出分析探讨,并对如何开发与保护古镇旅游进行研究,最后指出扩大古镇产业链、打造古镇旅游经济圈的发展方面。  相似文献   

13.
司思 《山西建筑》2008,34(16):33-34
对磁器口古镇更新出现的一系列变化背后的经济动机进行了分析,指出必须重视经济因素对历史街区的影响,并对各种经济因素作了阐述,从而更好地振兴历史街区。  相似文献   

14.
林玮 《四川建筑》2009,39(1):49-50
以四川西来古镇为主体,通过分析古镇的演变及川西古镇的特点,挖掘出西来古镇的人居环境和建筑艺术价值,主要分析了西来古镇的建筑艺术和易于遗失的古镇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5.
古镇旅游——由浅入深看体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家成 《小城镇建设》2006,(7):40-40,55
古镇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从观光到度假、娱乐、休闲,再到考察、研究、交流、摄影等各种文化旅游;古镇旅游多姿多彩,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从理论上分析,古镇旅游的类型是存在梯层结构的,在时序上呈现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发展趋势,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体验旅游是古镇旅游的最高层次。古镇观光无疑是在开发生产和消费上最早、最浅表层次和最容易的旅游项目,利用的主要是原生状态的古镇面貌、风光等资源,开发主要是旅游服务设施配套,旅游者去看的就是不同于其他城镇、村镇特别是现代城镇、村镇的外在景物,当然一点不涉及其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6.
谈南岳古镇的保护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云  赵丽芳 《山西建筑》2009,35(10):29-30
根据当今城镇建设的现实条件,结合衡阳市南岳古镇改造规划设计方案,提出老城开发项目的保存与再现的保护设计策略,以此作为古镇保护与更新的一种模式,解决了古镇的保护改造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云南历史悠久,众多古镇在进行旅游开发.本文以楚雄州为例,分析了该州古镇的基本情况、旅游开发优势及劣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历史古镇不断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和侵蚀,面临着文化生态危机。从文化生态视角出发,将历史古镇视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在文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解构为文化生态本底和文化生态环境两部分,并以浙江省清湖古镇为例,在剖析其传统文化生态特征与现代文化生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织补完善文化生态本底”与“融入适应文化生态环境”并行的古镇保护活化思路,并从物质空间、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社会职能、经济产业五方面提出具体的保护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林可 《四川建材》2012,(2):72-73,76
古镇重建要继承发扬民族和地域文化,保留传统风格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手法,保持文化、建筑、生态的和谐统一,打造一座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带动古镇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