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96头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4组,第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含氟量37.39mg/kg),第2、3和4组分别饲喂含氟(以NaF形式添加)量为100,150,200mg/kg的日粮,研究日粮中不同氟水平对猪生长性能以及不同组织器官铁、铜、锌和锰沉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第3、4组生长猪日增重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6.25%(P〈0.05)和8.22%(P〈0.05),料重比分别升高了7.37%(P〈0.05)和8.07%(P〈0.05)。而第2组猪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另一方面,实验结果表明第3、4组氟的添加与对照组相比除显著增加了生长猪肾锌的沉积外(P〈0.05),均显著降低了大多数组织器官铁、铜、锌和锰的沉积(P〈0.05)。而第2组氟的添加量对于各微量元素在组织器官中的沉积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不同品位沸石对蛋鸡生产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380日龄伊莎褐蛋鸡2484羽,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3个重复,研究两种不同品位沸石对蛋鸡生产性能和鸡蛋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蛋鸡日粮中添加高,低两种品位沸石使平均蛋重分别提高了1.53%(P<0.05)和1.15%(P>0.05),但料蛋比略有增加,高品位沸石还可提高蛋鸡产蛋率,降低破软蛋率,对死亡率则没有影响,沸石对鸡蛋品质亦有影响,它可改善蛋形指数和蛋黄色泽,使蛋壳变薄,但蛋壳强度增大,经济效益分析显示,蛋鸡日粮中添加高品位沸石使每1kg鸡蛋的生产成本降低0.04元,低品位沸石则使生产成本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3.
复合酶制剂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540只7日龄萨索肉鸡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分别饲喂A、B、C、D、E、F6种日粮,A组为正对照组,B组为负对照组,C~F组为在B组基础上分别添加0.012%、0.015%、0.018%和0.021%溢多利浓缩微丸酶,A组代谢能较其他各组高0.42MJ/kg。结果表明,与B组相比,添加0.015%的溢多利浓缩微丸酶可显著提高2~7周龄肉仔鸡日增重和期末体重(P〈0.05),趋于提高采食量并降低料肉比(P〉0.05)。A组可显著提高料肉比(P〈0.05),其他各项指标与B组无显著差异(P〉0.05)。低能量日粮添加复合酶制剂可极显著提高小肠内淀粉酶活性(P〈0.01),也不同程度提高了小肠胰蛋白酶活性。低能量日粮和添加酶制剂均可提高血糖浓度和血清尿素氮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巨大芽孢杆菌1259( BM1259)对蛋鸡生产性能及其排泄物中含氮物浓度的影响。选用576只300日龄健康、产蛋率差异不显著( P>0.05)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粮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0、150、200、250和300 mg/kg BM1259。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 BM1259可以显著提高了平均蛋重(P<0.05),极显著影响产蛋率(P<0.01),并极显著降低料蛋比(P<0.01),其中100 mg/kg组表现最佳。2) BM1259极显著降低了蛋鸡排泄物中尿素氮浓度和脲酶活性( P<0.01),显著降低尿酸浓度( P<0.05)。由此可见,在饲粮中添加BM1259能改善蛋鸡生产性能,降低排泄物中含氮物浓度。  相似文献   

5.
柠檬酸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血气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630只雏鸡随机分成5个处理,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21只鸡。分别饲喂添加0%,0.5%,1.0%,1.5%及2.0%柠檬酸的5种等代谢能、等蛋白试验日粮,试验日粮中不添加任何抗生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玉米-豆粕型肉仔鸡日粮中添加1.0%柠檬酸,在0-21日龄阶段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耗料增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组(P<0.05)。添加2.0%柠檬酸,在0-21日龄阶段日增重、日采食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组(P<0.05);耗料增重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组(P<0.05)。在21-42日龄阶段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组(P<0.05)。②日粮柠檬酸添加水平显著影响21日龄及42日龄肉仔鸡血液碱储和血液碱超水平(P<0.05);对血液pH值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30只42日龄鹅为试验动物,以砻糠和玉米秸秆为主要纤维源,在日粮等能量等蛋白的前提下,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日粮粗纤维水平(3%、5%、7%、9%和11%)对鹅内源氨基酸排泄量和氨基酸真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源氨基酸排泄量指标,CF11组(最高)比CF3组(最低)升高了92.13%(P〈0.01);氨基酸真消化率指标,CF11组(最低)比CF5组(最高)降低了39.88%(P〈0.01);粗纤维水平在3%。7%范围内随粗纤维水平增加,鹅内源氨基酸排泄量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氨基酸真消化率较高且较稳定(P〉0.05);粗纤维在7%-11%范围内随着粗纤维水平的增加,内源氨基酸排泄量极显著升高(P〈0.01),氨基酸真消化率极显著降低(P〈0.01)。  相似文献   

7.
糖萜素在产蛋鸡日粮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旨在探讨糖萜素(Saccharicterpenin)对产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饲喂糖萜素的试验组,产蛋难平均产蛋率为74.3%,未饲喂萜素的对照组,产蛋鸡平均产蛋率为69.8%,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产蛋率4.5%,差异显著(P<0.05)。组比对照组提高饲料报酬8.4%,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高F值寡肽酸乳饮料的开发与功能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复合酶水解玉米蛋白粉制得的高F值寡肽(F值为21.7)进行酸乳饮料配方与功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饮料最佳工艺配方为:添加高F值寡肽3%,白砂糖8%,柠檬酸0.1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高、中剂量组缺氧存活时间分别提高了48%(P〈0.01)和33%(P〈0.05);游泳时间分别提高了64%(P〈0.01)和38%(P〈0.05),肝糖原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75倍(P〈0.001)和1.88倍(P〈0.01);游泳前后小鼠血乳酸含量分别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63.5%(P〈0.01)和35.6%(P〈0.05),证明了玉米高F值寡肽酸乳饮料的抗缺氧和抗疲劳功能。  相似文献   

9.
选择90头体重约33kg的“杜长大”杂交仔猪,按饲养试验要求分成3组,其中一组饲喂玉米-豆粕型饲粮,另外二组分别饲喂含0和0.2%GXC的大麦-豆粕型饲粮,进行了为期84天的饲养试验,在试验后期进行了消化试验、采样分析。饲养试验结果显示,添加GXC使日增重提高了7.19%(P<0.01),料重比降低了8.77%(P<0.05);消化试验表明,饲粮中添加GXC酶饲料干物质、粗脂肪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26.84%(P<0.01)、14.97%(P<0.05)和16.5%(P<0.01)。添加GXC使十二指肠内容物粘度、粪中大肠杆菌数、腹泻频率分别较大麦对照组降低了12.27%(P<0.05)、53.10%(P<0.05)和47.39%(P<0.05)。消化性能指标分析显示,添加GXC酶组十二指肠内容物总蛋白水解酶活性、脂肪酶活性较大麦对照组提高了1.65倍(P<0.05)和2.94倍(P<0.05),空肠绒毛的高度及绒毛高度比分别提高了54.17%(P<0.05)和1.61倍(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研究了DL-蛋氨酸(DLM)和蛋氨酸羟基类似物(HMTBA)对肉鸡肌肉蛋白质合成及质构特性的影响。方法:105只1日龄雄性罗斯肉鸡(约49g)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和实验组(0.1%DLM组、0.3%DLM组、0.1%HMTBA组以及0.3%HMTBA组,DLM和HMTBA前期添加剂量为0.1%和0.3%,后期添加剂量为0.08%和0.24%),共7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结果:饲喂0.3%HMTBA可显著提高肉鸡日增重、腿肌重及腿肌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1%DLM、0.1%HMTBA以及0.3%HTBA可显著提高肌肉RNA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RNA/Protein比值(cs)(P〈0.05),且HMTBA效果优于DLM;添加0.3%HMTBA可显著提高肌肉葡萄糖含量及ATPase水平(P〈0.05),显著降低肌肉糖原含量以及肌肉失水率、硬度、咀嚼度和粘结性(P〈0.05)。结论:与DLM相比,HMTBA可更好地促进肉鸡肌肉生长,提高肌肉蛋白质合成,具有改善肌肉质构特性,提高肌肉品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植物油料取油的酶预处理工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对植物细胞有降解作用的酶处理取油前的植物油料是一种有效的油料预处理方法,它不仅可以增加油的得率,而且还具有其它一些优点,因此,在国际上已有不少研究和应用。本文就酶预处理法提取植物油的作用原理、工艺流程和控制因素,以及酶预处理法的作用效果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2.
对菜籽油中添加棕榈油的看法很多。有的认为添加后冲淡了菜油的固有滋味;常温下固脂析出,影响了外观。有的认为这是销售商为了赚钱把低价棕榈油向高价菜籽油中掺,是投机行为。还有其他的看法。此文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添加后是一种调合油,增加了菜籽油的营养价值,提高了油脂的抗氧化能力。我们认为,学术界应该展开讨论:希望科技工作者及广大食用者踊跃发表不同的意见,我们愿意提供版面刊登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绢纺重油原料除油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劳继红  李文娟 《丝绸》2003,(4):28-29
选择了多种表面活性剂进行单因子试验和复配试验,讨论了不同试剂对绢纺重油原料除油效果的影响。研制了一种适合绢纺重油原料的快速除油剂。  相似文献   

14.
注射用油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注射用油脂的开发意义、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1 浸水水量 6升 /张 ,温度 32℃ ,食盐10 g/ l,脱脂剂 2 g/ l,时间 6~7h。投皮划动 15min,以后每小时划 3~ 4 min。2 复浸水水量 6升 /张 ,温度 18~ 2 0℃ ,食盐 30 g/ l,防腐剂 0 .2 g/ l,脱脂剂 0 .5g/ l,时间 18~ 2 0 h,划动几分钟后停泡过夜。3 去肉用小型去肉机将油皮去净 ,四肢边肷铲出边 ,将头部铲花。对秋板易露出毛根的皮 ,可稍微保留皮板油膜层 ,严禁铲出毛根。为保持皮形完整将陈板、血迹板皮挑出来拉软。4 甩水5 拉软先向皮板上擦少量锯末 ,再用拉软刀将陈板、血迹板、重油板的皮纤维拉松散。6 脱脂水量 6升 /张 ,温…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一种复合天然抗氧化剂 ,其能有效延缓鱼油的氧化 ,抗氧化效果明显优于常用的BHA、BHT、PG及天然混合生育酚、茶多酚 .  相似文献   

17.
过多体脂肪在代谢综合征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代谢综合征患者在空腹时和餐后常出现脂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富甘油三酯脂蛋白水平异常.双甘酯通过增加餐后能量消耗,对脂肪堆积和由禁食、进餐原因导致的血脂异常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生物酶法提取葡萄籽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周利娟  王欣 《食品科学》2006,27(12):518-520
生物酶法提取植物油脂是一种新型的油脂加工方法,它既可提高油脂的提取率,又可获得品质较优的植物油脂。以葡萄籽为原料分别加入纤维素酶和中性蛋白酶进行酶解,通过试验分别得出两种酶提取葡萄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纤维素酶提取葡萄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解温度为45℃、酶解时间为1.5h、酶解pH值为4.5、酶用量为3000U/g葡萄籽,油脂提取率为84.1%;中性蛋白酶提取葡萄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解温度为55℃、酶解时间为2.0h、酶用量为2000U/g葡萄籽,油脂提取率为80.3%。对两种酶解提油工艺进行比较可知:中性蛋白酶提油工艺所需成本较低,提取率较高,适合于葡萄籽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19.
以奶油干酪为基料,研究不同植物油脂替代动物油脂在再制奶油干酪中的应用。测定干酪样品的质构、色度、油脂析出性、融化性及感官评定,并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橄榄油和小麦胚芽油的干酪硬度和涂抹性与对照组相近(P>0.05);添加橄榄油、小麦胚芽油、油茶籽油和米糠油的干酪粘聚力与对照组接近,减少了15.23%~26.68%;添加橄榄油和油茶籽油的干酪粘合性与对照组相差19.68%、33.16%,差异显著(P<0.05)。添加油茶籽油、橄榄油、米糠油、小麦胚芽油和亚麻籽油的干酪色度与对照组十分相近(P>0.05)。在油脂析出性上,添加玉米油、米糠油、橄榄油、油茶籽油和南瓜籽油的实验组品质均得到了改善。添加橄榄油、亚麻籽油的样品组在融化性能上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仅减少了1.15%和1.85%。添加油茶籽油、橄榄油、小麦胚芽油的样品组受到认可,得分高于对照组。综上,橄榄油组与对照组在各项指标上相似度最高,是较好的替代油脂。  相似文献   

20.
Sesame oil is an edible vegetable oil derived from the sesame seed that has been used as a flavor enhancer in Southeast Asian cuisine. This highly valuable oil can be subjected to adulterations with lower price oils in order to gain economical profit. Among 10 vegetable oils evaluated using fatty acid profiles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orn oil has the closest similarity in fatty acids combined together with sesame oil; therefore, corn oil is a potential adulterant in sesame oil. FTIR spectra at 1072?935 cm?1 was chosen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th acceptable values of coefficient determination (R2), root mean square errors of calibration and prediction. These combined methods using first derivative FTIR spectra in partial least square showed well quantified corn oil in sesame oil with R2 (0.992), root mean square errors of calibration (0.53% v/v) and root mean square errors of prediction (1.31% v/v) values. Moreover, the Coomans plot based on Mahalanobis distance were able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sesame oil with adulterated oils such as corn oil, grape seed oil, and rice bran 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