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彬  武艳红 《山西建筑》2008,34(18):7-8
通过对西方教会在武汉办学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西方教会学校对武汉近代教育建筑的影响及武汉近代教会学校建筑的特点,以揭示中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董黎 《南方建筑》1996,(3):11-15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西方教会迫于中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压力,采取了“中国化”和“世俗化”的传教策略,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首先倡导了中西合壁的近代大屋顶建筑形式,并在所属的教会大学建设中广泛运用,这是一种以建筑形式传达某种社会意义的典型文化现象。本文以此为例,探讨了建筑的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杨秉德 《新建筑》2005,(1):48-51
从三个领域整体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1840~1949)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历程:源自民间的无意识探索、西方建筑师在教会大学校舍建筑领域的探索,以及中国近代建筑史发展兴盛期的后期(1927~1937)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建筑今天出现了"地方化"和"现代化"两种建筑文化倾向,然而由于受到西方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很难从中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建筑发展的途径,从"现代建筑"的地方化和地方建筑的"现代化"两个方面加以阐述,辩正地对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作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湖南近代教会建筑,分布于湖南各地市,在湖南近代建筑遗存中占一定比重,是各地市见证近代历史的活标本。本文从湖南近代建筑的保护现状出发,介绍湖南近代教会建筑的总体保护现状以及教会建筑的利用情况,并对当前教会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代基督教教会建筑遗产是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基督教伴随厦门与鼓浪屿的开放入岛并在此创办学校、创立医院、建设教堂,闽南近代教育、医疗始于此,鼓浪屿更是近代基督教在闽南传播的起点。目前鼓浪屿岛上留存大量教会建筑遗产,但往往将其视为西洋建筑的分支,事实上教会建筑的空间分布与发展演变自成系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早期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三条渠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秉德 《华中建筑》2005,23(1):159-163
该文对日本学者藤森照信提出的“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之说提出质疑,并提出作者关于早期西方建筑通过三条渠道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观点,这三条渠道是:教会传教渠道、早期通商渠道与民间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8.
董黎 《南方建筑》2008,(3):34-39
近代西方教会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首先在教会大学中倡导了中西合璧新式样建筑,拉开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复兴的序幕,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现代建筑风格。该文探讨了岭南大学创建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追溯了岭南大学的创建过程,归纳其校园规划特点,评析了岭南大学建筑的艺术特征,并对建筑形态的成因进行了合理的推论,进而指出了这一案例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和社会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日本学者藤森照信提出的“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的观点提出质疑,并提出作者关于早期西方建筑通过三条渠道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多元化影响的观点,这三条渠道是:教会传教渠道、早期通商渠道与民间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分析近代岭南大学核心校区最具代表性的一批教会建筑的建设背景,以及对结构材料及细部构造与建筑空间、立面形态的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蕴含于岭南大学近代教会建筑中精彩纷呈的结构艺术。指出中西合璧的结构艺术是近代优秀教会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延续·更新——近代建筑遗产修复再利用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近代建筑遗产面临的危机、矛盾及修复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城市化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延续、更新的修复再利用策略,通过适应性再利用的模式达到延续近代建筑遗产生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1888年基督教美以美会传入芜湖,其传教期间建造的芜湖弋矶山医院是安徽近代最大的教会医院,也是最大的现代西医院,为折衷主义风格。通过对芜湖弋矶山医院历史资料整理以及实地调研测绘,从近代教会医院的历史沿革、平面型制、立面装饰、结构形式及材料以及宗教空间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与南京的中央医院建筑进行了比较,提出在现代医学观念主导和中国传统观念调节下,近代教会医院平面通常采用分科、分病区布置方式,病房为南丁格尔式,是真正的现代医院建筑类型,但近代教会医院还具有独特特征——以宗教空间为中心进行平面布局。  相似文献   

13.
沪江大学校园空间形态及历史建筑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会大学是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传教士将建筑视为一种文化参照物,在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将其建筑形式引入中国。文章以沪江大学为例,结合20世纪初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教会大学的教育理念,分析其特殊的校园空间形态及历史建筑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杨嵩林 《四川建筑》1995,15(1):7-10
一、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什么是“近代建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似乎西方古典建筑加上中国古典建筑,就是中国的近代建筑了.以科学的美学观来讨论,应认为近代建筑是在近代,即机械工业时代,按机械工业时代的美学观点与生产原则建造的建筑,就是近代建筑.与古代建筑比较.其特点是:标准化、集约化、工业化。同步化和大量性生产.近代建筑,是近代生产力发展条件下的产物.机械工业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以1640年英国长期国会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社会,其早期是商业资本控制的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经历了一百多年,1771年才出现了水…  相似文献   

15.
汪晓茜 《新建筑》2006,(1):64-68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校园建设始终伴随着移植和本土化的二重奏,即其格局、建筑形态和技术应用等层面集中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共同作用。以我国近代最早成立的教会大学之一——东吴大学为例证,通过分析其校园规划和建设特色,一方面为我们解读那段特殊的建筑发展历程和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参考,同时为当代校园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由政府投资的官方建筑经历了从清末至民初的全盘西化到20-30年代走向中国民族建筑形式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广州近代官方建筑活动为例,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历史背景及广州的具体社会环境分析这一特殊历史阶段影响官方建筑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以期深入理解近代中国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建筑现象。  相似文献   

17.
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孝祥 《新建筑》2002,(5):66-69
分析比较了近代粤中五邑地区、粤北兴梅地区、粤东潮汕地区等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论述了近代岭南侨乡建筑发展的适应性规律及其文化地域性格。  相似文献   

18.
学院哥特式是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中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风格。本文以东吴大学和沪江大学为例,总结了中国近代学院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进而深入剖析了这类建筑的根源及其在中国传播的背景,指出外来势力和民间机制是建筑风格传播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近代岭南建筑文化总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岭南建筑文化是近代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近代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理性精神。 一、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对古代岭 南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乡村民居的梳式布局和三间两廊的平面型制。 广东地区传统村落梳式布局系统是最为普遍的,最为典型的。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在于其自然适应性。在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近代中国水塔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水塔的历史、发展、建筑构造以及材料等相关内容.尤其分析了汉口作为近代城市地标性建筑的水塔,揭示其在近代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建筑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