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在《20世纪建筑遗产导读》一书中,专门安排了“瞬间记录百年的建筑遗产图片表现”的小节,它旨在讲述摄影与城市及建筑的关联,讲述图片对建筑的记载,以反映不同时代的变迁,成为一种特殊的延续优秀文化遗产,不仅为遗产造像,更以其真实性为文化与文明立言。文章针对《世界遗产公约》强调的真实性原则,将AI(人工智能)的恐慌源于ChatGPT的文本书写,上升到AI技术会怎样影响摄影与图像认知,既要正视AI图像生成工具的热潮,也要对其有更高的要求,这涉及对“虚假”图像的鉴别能力,对新图像生成方式的适应力,旨在探寻城市与建筑遗产中,如何重构建筑摄影的意义,重在找到真实性为先的技术与人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金磊 《城市住宅》2017,(12):11-15
<正>近年来,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建筑思想、建筑艺水及技术的发展脉络出发,论述20世纪建筑遗产对当前及未来的影响,解析20世纪建筑与建筑师被关注的原因,研究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建筑,从多方面探讨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要点,分析其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2015年、2017年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先后评选认定了一、二批共计198项作品,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从设计艺术历史视角出发,研究了20世纪进程中备受关注的建筑文化遗产问题,旨在探讨现当代建筑遗产的特征对环境气氛、造型风格、象征含义等的影响,进而丰富20世纪建筑遗产标准的艺术要素。建筑与艺术的映射不仅是一种规律,更是一种创意思想的碰撞。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的鼓浪屿处于多元文化交融鼎盛时期,岛上不少旧建筑记录这段历史的转折。文章从"延平戏院"旧址建筑的历史遗留现状出发,探讨它的修缮保护意向,简述岛上大型公建遗存的遗产价值,和这些建筑的保护特点。  相似文献   

5.
郭璇 《新建筑》2007,(6):74-79
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要素间的相互依存是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的重要特征。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对建成遗产中非物质文化要素的重视不足,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整体性保护策略的缺乏,许多历史建成遗产正面临着整体的真实性的破坏。探讨了中国历史建成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要素的特征及其重要作用,结合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体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6.
吕舟 《建筑师》2018,(4):45-55
文物建筑保护作为一种非传统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在历史研究,特别是建筑历史研究需求的促进下,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20世纪80年代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引入,导致了保存真实历史信息与强调以恢复原状为修复目标的观念碰撞,影响了中国文物保护原则的形成和调整。2000年通过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实现了中国文物建筑保护与国际文化遗产接轨,为21世纪中国从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于2008年4月召开,一致通过了《20世纪遗产保护无锡建议》。论坛创立于2006年。前二届论坛的主题分别是工业遗产保护和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其通过的相关文件在国内产生了积极影响,有效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第三届明确了20世纪遗产保护,与会者达成共识,通过了《无锡建议》。认为这时期的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份,种类繁多,保存完整,反映了中国历史百年变迁和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圈层分级,对历史遗产建筑给予不同程度的保护,保护外圈20世纪初的历史遗产建筑,保护内圈部分五六十年代有一定保留价值的建筑,构筑新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历史建筑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归纳综合等研究方法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史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分析,有利于建立人们对建筑遗产重要性的深刻认知,旨在挽救对世界建筑遗产的保护及修复过程中的不当行为,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正无论从1999年北京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北京宣言》中强调的要研究各国20世纪建筑规律及认知建筑师贡献,还是近20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20世纪建筑入选的比重增加的态势,20世纪建筑巨匠对城市与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的作用不可小视。本文从此趋势入手,在回顾并分析国际建筑大师作品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透析了中国在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认定、研究乃至传播上的潜力。文章指出:虽从全球看,20世纪经典建筑已占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相当比重,2019年中国  相似文献   

11.
民间营建口诀和建房歌谣在土家族传统建筑工艺和建房习俗的传承与演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是重要的口头建筑文化遗产。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下,很多传统的营建口诀、仪式歌谣逐渐失传,建房习俗逐渐消逝,整理和研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和保护建筑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政府在柬埔寨吴哥古迹持续十余年的工作中,陆续编撰了一系列特征鲜明的调查、规划与修复报告书,为吴哥古迹的保护与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其编撰方法以及技术措施对于正在逐步建立建筑遗产记录体系的中国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详细分析保护与修复工程报告书的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系统介绍日本保护工程报告的管理和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近代工业的发展在我国现代城市中留下了许多值得尊重和保护的工业建筑遗产。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在地产开发项目中如何利用这些工业遗产文化和经济价值来促进旧城活力的再生,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以无锡"西水东"这个住宅开发项目为蓝本,通过对"西水东"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成果分析与总结,探讨住宅项目中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可能性与再利用的策略,明确其对城市空间环境的改善、城市记忆的积淀、城市生机魅力的保持以及对城市文化复兴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等传统文化的外在显现,也是保存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构成形态的活化石。在现代建筑思想、建造方式冲击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问题已成为诸多学者的关注焦点。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整体和类别的视角,梳理 2004-2019 国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地域特点、村落文脉、院落形制、建筑结构、局部构件、技艺本体、匠人文化、传承方式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非遗的研究视角及特点,并基于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区域不均、视角单一、缺乏体系、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对未来研究工作提出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已进入关键时期,如何在实践与技术层面整合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中国独特性的风景遗产如何在新的保护地体系中得到妥善保护亟须加以研究。分析风景遗产在中国传统自然观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研究风景遗产保护制度的历史经验和现状问题。研究表明风景遗产是中国自然保护地的核心保护对象,应当将其纳入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加以保护。并提出几点建议:1)科学确立风景遗产评价体系;2)将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风景遗产纳入国家公园;3)在不降低保护级别的前提下,采取适合风景遗产的管理方法;4)基于风景区制度进一步完善风景遗产管理制度等。为中国自然保护体系如何整合风景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郭璇 《室内设计》2013,28(4):24-31
针对当前我国抗战遗产的保存现状及面临的困境,文章在吸收国际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一特殊遗产类型的特征及其文化意义进行界定;并以战时陪都重庆为例,从遗产资源的调查与评估、保护的空间体系建构、保护的适宜性技术以及遗产资源的展示性利用等方面剖析了抗战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内容与方法。研究对遗产的范畴和价值体系进行了拓展,并在大尺度区域遗产的保护、保护技术地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以及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要素保护的整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历史遗产保护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田燕  侯雷  张一恒 《华中建筑》2012,(12):152-155
萍乡煤矿是洋务运动时期重要的工业遗产代表,也是汉冶萍工业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历史悠久、遗产众多,呈现出工业文化和革命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观。该文通过对萍乡煤矿建筑遗产进行深入的现状调研和价值分析,从而提出通过矿山公园规划、遗产建筑改造为博物馆或其他公共建筑,并配以相应的解释系统等再利用的模式,从而对萍乡煤矿工业建筑遗产进行合理保护,这对汉冶萍工业遗产的整体价值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喻学才 《华中建筑》2008,26(2):26-30
中国历史上见诸官方记载的国家级遗产保护活动,当始于周朝初年。其标志为《祭法》和《谥法》的问世,距今有3100多年的历史;由国家推动对历史名人的陵墓进行保护则始于汉高祖刘邦建国之初,距今约2200年;而最早的关于建筑遗产保护范围划定的“国家标准”制定实施则始于495年。将名山大川的保护和历史名人的保护结合进行、重视对社会精英的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的一体化传承保护、重视建筑物和建筑环境的协同保护,为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三大传统。  相似文献   

19.
论历史环境中非物质形态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物质形态遗产是社会文化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分析了历史环境中非物质形态遗产保护的对象,阐述了在整体性历史保护观的指导下和文化旅游的发展中,非物质形态遗产保护的意义,从历史文化内涵的显现、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与文化旅游发展的结合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历史环境中非物质形态遗产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规范条例的再解读,寻求相关理论上的策略,结合南京明城墙中央门西段的案例研究,提出在这个处于城市高密度、快速发展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些灵活措施,以及本案例中的技术路线的介绍,针对该类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规划中的限制与挑战,提出应当因地制宜地划定建设控制地带,以期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打破“同心圆式”保护线的桎梏,设立遗产展示的窗口区等规划建议,以景观呈现的方式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