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民国时期的面点制作,从地域上看,基本形成了北、中、南三大面点风味流派,各地面点制作在吸收前代的基础上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特征.与此同时,西方面点逐渐从我国大城市渗入到各地的饮食市场,出现了别样的局面.民国时期面点的发展,为新中国面点制作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满族美食     
<正> 满族的饮食风俗带有浓厚的北方特色,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形成了色味丰富、独具特色的满族饮食文化。其中,既有融合满汉饮食精华的满汉全席,也有现已风靡华夏各地的满族传统食品——火锅。当然也少不了寻常百姓日常食用的家常风味及面点小吃。现在让我来为您介绍一下满族乡民独特的饮食。 满族的重要主食为饽饽。饽饽是北方方言,为馒头、包子、黄米团等面点的统称。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品种很多,因季节不同而不同。春天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饮食分为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清真菜和以扬州为代表的南方清真菜两大菜系。清代扬州清真饮食非常繁荣,清真菜成为淮扬菜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穆斯林的饮食禁忌种类颇多,清真饮食是人类饮食的一种较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酥点制品在中式面点制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各大面点风味流派中都有许多代表品种,尤其在高档宴席和各种烹饪大赛中,都少不了酥点品种。文章阐述了酥点制作的工艺过程及其研究,通过实验比较,获得色泽、造型、口感和香气等指标都达到较高标准的油酥制品的标准配方。  相似文献   

5.
面点制作工艺是中国烹饪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烹饪事业的发展,面点制作也出现了十分可喜的势头,但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面点理论研究的滞后;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经济效益因素的阻碍;面点技术难度的限制以及政策、舆论宣传的误区等五个方面.中国面点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中西结合、借鉴国外经验;菜点结合、改善筵席结构;开发速冻面点,打入国际市场.为此必须改进工艺设备,提高生产能力;改革传统配方,达到营养平衡;改进生产条件,做到安全卫生;改革销售方式,做到规范经营;加快科技开发,更新换代品种.  相似文献   

6.
面点制作,是中国烹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广泛地盛行于我国北方民间的“礼馍”,则是中华面点中的奇葩。它是乡村民间烹饪技艺与礼仪习俗有机结合的结晶。礼馍以其精湛的面点制作工艺充分展示了我国民间的烹饪水平,同时又赋予这些普通的面点以深厚的礼仪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清真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饮食有别于其他饮食.从清真饮食的内涵、伊斯兰教准许或禁止穆斯林食用食物的一些特殊规定,及其选料用料、菜点品种、烹法调味、筵席形式等方面的饮食特色,反映出独具宗教色彩的清真烹饪流派和伊斯兰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8.
服装号型和人体体型特征密切相关,不同地区人的体型特征有很大区别,而全国范围内使用同一套号型标准制作服装是不合理的.针对这一问题,以南北方青年男性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抽样调查,在对样本人体测量的基础上,利用SPSS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均值比较等统计分析,并以人体主要围度的宽厚比为标准将体型进行细分,分析和比较了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青年男性体型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北方男性青年体型更高大魁梧,南方青年男体相对较纤瘦;南北方青年男子整体体型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 李劼人是一位自然主义作家,郭沫若誉之为“中国左拉”,他的《死水微澜》等小说真实自然地描述了清末四川的社会生活。他又是一位美食家,曾写有《略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饮食篇》,对四川名菜如麻婆豆腐、毛肚火锅的起源及发展有生动详尽的描述,同时对四川的烹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主食上形成了“南米北面”的格局。武汉受区域位置的影响,其面点小吃在选料上呈现出米面结合的特色。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武汉的饮食物产极其丰富,人们在长期的饮食生活中形成了软糯鲜香的口味审美特征。并由于武汉的饮食物产、武汉人的饮食追求以及各地的文化交融,形成了武汉面点小吃以酵面、米浆、肉糖制馅、蒸炸为主的工艺特色。  相似文献   

11.
鱼脍是中国古代主要的菜肴,是东方的饮食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脍的原料来源广泛,只要肉质肥美。河鱼、海鱼,鲜鱼、腌鱼都很适宜。脍的吃法较多,主要是生吃、但也可以熟吃。脍注重调配料的使用以增加羡味、美感和去腥。脍的衰落是因为自然条件的恶化、饮食品种的丰富,以及北方文化的强势融合:脍在南方和沿海地区依然顽强地存在,并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四川等盆地发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关于中国古生代油气资源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分地(C-P)及中国南方地区古生界油气资源取得了共识.但对中国东北、华北、西部等地区古生界资源仍有分歧,乃至认为不具生烃性.针对上述地区古生界油气资源(以烃源岩为主),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进行研究探讨,提出一些粗浅认识,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尽管与北方相比,南方的煤矿资源有限,地质条件远不如北方优越,但南方煤矿资源仍然在我国煤矿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南方煤矿由于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突发性水淹井等事件发生率较高,导致在实际矿山测绘中测量精度受到影响.全站仪是一种高技术精密测量设备,该仪器将光、电、机集为一体.当前在矿山测绘中应用较广,在矿山测绘中使用该仪器能...  相似文献   

14.
袁仄 《饰》2011,(1)
北京服装史研究属于地域文化史或地区专门史研究的一支,这对北京宏大历史的研究无疑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范畴,且历代方志尚缺乏对其服饰方面较详尽的记载.与研究其他北京地方史不同,此次研究并非从辽代始,而是从北京建城历史开始,即从西周的燕、蓟开始,约三千余年.北京服饰深具北方中国的风貌,也融合了北方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优势互补、多元共生,共营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博大而坚实的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火锅是一种饮食传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相适应的饮食文化现象.由于不同区域的饮食文化习俗,使火锅具有了独特的地域特征.四川火锅在川菜中滋生、发展,尤其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孕育与走向成熟,四川火锅历经辉煌与坎坷,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质,融合南北,贯通东西,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市场上独具特色的"四川火锅文化现象”.近20年来,"四川火锅”这把火不仅点燃了四川饮食文化市场,漫延到国内饮食市场,甚至漂洋过海,将中华饮食文化再度推向世界,丰富了中华饮食文化,壮大了川菜阵营.在此,笔者着重对四川火锅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火锅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16.
中国餐饮业的改革必须以把握中西方的饮食观念与民族心理的差别为前提,必须以如何弘扬、发展民族饮食文化、使之走向世界为基调,以烹饪工艺、筵席环境、菜肴质量等问题为改革内容.快餐是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它永远也代替不了烹饪文化.中国烹饪文化绝不是机械造出来的.中国的饮食保健自成一体,与西方的不同,但殊路同归,目的都是为了使人通过摄取食物,以满足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达到防治疾病.不能因为中西方饮食保健的体式不同,而跟着西方人一起否定本民族的传统的饮食保健体式的存在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96年,上海将有6个基因工程产品进入产业化;2000年,则有7~8个基因工程产品出台,年销售额可望达到7亿元。基因工程产品附加价值很高,故而发展竞争激烈——北方的北京、长春、天津和哈尔滨,南方的深圳、珠海和中山等地紧锣密鼓地发展基因工程产品的研制开发,气势咄咄逼人,美国、古巴、立陶宛等国的基因工程药物业已进入中国市场。时不我待,要抢滩前景看好的国内外市场,上海就应——  相似文献   

18.
一般说来,一个地方佛教学术气氛浓厚,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就会出现较多的义学沙门和信仰佛法的士大夫,也就会产生较多的佛教著述.唐代前期,北方佛教译撰事业远较南方发达,所出著述数量,北方是南方的六倍有余;全国有四个著述分布带:汾渭分布带、豫鲁黄河沿线分布带、太行山东麓分布带和邗沟-江南运河分布带.安史乱后的唐代后期,著述数量大幅度减少,而且北方少于南方;除江南地区有一个较明显的著述分布带外,其他地区皆为零星分布,相对而言,四川盆地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中国南北方男性大学生在可接受冷环境区生理适应的自主性调节反应和主观感受的差异,选取南北方受试者各16名,遴选生理指标包括皮肤温度、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呼吸率、血容量(BVP)、肌电(EMG),填写主观问卷。结果表明:南方受试者主观感受好于北方受试者;平均皮肤温度、EMG均值稍高于北方受试者;北方受试者心率值、LF/HF均值高于南方受试者;南北受试者从中性环境进入可接受冷环境区,南方受试者的主观感受指标差分均值和生理反应指标差分均值出现显著性差异的实验时间段明显少于或晚于北方受试者。结论:北方受试者对偏冷的环境更敏感,冷耐受力比南方受试者弱;冷习服弱,产生了较强的生理调节现象;南方受试者基础代谢和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稍高于北方受试者,产生较小的生理调节,有较好的冷环境忍耐力和较强的冷习服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以《维扬风味面点五百种》为依据,从面点的原料类型、面团类型、成形技法、成熟方法、色彩类型、面点味型、面点形态、口感类型等八个方面进行分类统计,通过量化分析总结了维扬风味面点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