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2008年12月16日,快增殖原型堆“文殊”的首批燃料由东海研究开发中心核燃料循环工程研究所运往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JAEA)快堆研究开发中心。此次运输的燃料为混合氧化物(MOX)燃料,共6件,分别装在3个容器中。 相似文献
4.
[美国《核新闻》2006年5月刊报道]据日本原子力产业会议(JAIF)报道,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JAEA)2006财政年度的总预算是2004亿日元(约17亿美元),比前一年降低4.3%,但快增殖反应堆项目的预算却增加了12.7%,达到346亿日元(约3亿美元)。 相似文献
5.
选取中国示范快堆作为次临界快堆参考堆芯,研究次临界快堆作为嬗变PWR(U)乏燃料中次锕系元素的可行性。中国示范快堆堆芯设计是参考目前正在建设的俄罗斯示范快堆BN-800。次临界快堆堆芯在示范快堆堆芯基础上去掉中间7盒组件放置铅靶组件,控制棒组件用含贫铀和次锕系元素(MA)的组件代替,转换区组件用反射层组件代替。采用MCNPX和ORIGEN2程序作为计算软件。计算结果表明:次临界快堆中加入MA后能够保持一定的次临界度且具有较好的嬗变效果,因此,选取示范快堆堆芯作为ADS次临界快堆的参考堆芯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2010年3月综合报道】15年前因钠冷却剂泄漏而被迫停堆的日本文殊(Monju)原型快堆,现在已经完成了政府规定的用于确保反应堆安全重启的程序。预计该堆最早将在2010年3月重新启动。 相似文献
7.
8.
9.
10.
<正>(上接第3期)【本刊2010年4月综合报道】障碍与延迟2003年1月27日,名古屋高等法院金泽市分院宣布了历史性的判决,取消了政府 相似文献
11.
【本刊2003年11月综合报道】 2003年3月28日,日本核燃料循环开发机构(JNC)执行副总裁Yasuo Nakagami、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核能部主任Jacques Bouchard和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主任Hermann A.Grunder在美国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强烈支持尽快恢复日本文殊原型快堆的运行。该声明认识到作为下一代核系统的快堆及其配套燃料循环的重要性,并强调文殊堆未来将扮演的重要角色。该堆的运行许可证于2003年1月底被日本最高法院吊销。 上述核工业界领导人强调,美国、日本和几个欧洲国家多年来通过建造实验型和原型快堆已获取了相当可观的专门知识… 相似文献
12.
【日本《原子能视野》2004年1月刊报道】 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向原子能委员会提交了利用高温工程试验研究堆(HTTR)进行热能产氢的研究计划。众所周知,氢和氧发生反应释放出化学能和电能,因为反应只生成水,所以它是不释放有害物质的零排放能源媒介。为了解决伴随着化石燃料大量消耗而产生的全球温室效应和酸雨问题,对氢的需求将快速增长,而且氢还有望替代日渐 枯竭的石油。因此,氢作为新能源大有前景。 原子能研究所的报告指出,如果用3.87×1010m3左右的氢取代石油的话,将能够减少约3.7×107t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鉴于清洁能源氢将取…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概念设计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7,他引:16
吴宜灿 柯严 郑善良 汪卫华 储德林 黄群英 刘晓平 许德政 王红艳 黄德所 朱晓翔 高纯静 李静惊 陈义学 吴斌 汪太平 柏云清 章毛连 刘松林 罗月童 刘萍 李春京 李强 童莉莉 翁晓毅 吴磊 王祥科 FDS课题组 《核科学与工程》2004,24(1):72-80
在深入分析相关领域研究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可实现核废料嬗变、可裂变重金属核燃料和氚核燃料增殖、产能等多种功能的次临界反应堆概念。概念有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参数适量外推的等离子体物理和技术水平的聚变堆芯、高压He气/液态LiPb双冷却系统嬗变包层。介绍了系统基本概况和参考结构形式,阐述了系统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学、包层中子物理学和包层热工水力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工程约束限制条件,指出系统相关的安全和潜在环境影响问题,给出典型的参考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7.
18.
2008年12月1日,在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JAEA)的研究堆JRR-3提升功率的过程中,由于警报设备突然发出“安全系统中子通量偏高”的信号,反应堆自动停堆。当时,反应堆正在进行半导体硅的中子照射试验。 相似文献
19.
次临界能源堆物理性能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次临界能源堆(SER)是由托卡马克聚变源驱动的聚变裂变混合堆。SER以天然铀为燃料、水为冷却剂,主要目标是生产电能。本工作建立了次临界能源堆环形圆柱模型,利用蒙特卡罗输运和燃耗计算程序,比较了燃料区不同构型对keff、M、TBR和燃料增殖比等参数的影响,针对均匀模型进行中子源效率与聚变源强、功率分布与能谱、初步燃耗、寿期末停堆衰变热和卸载燃料放射性等物理性能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满足能量倍增大于6、氚自持、较长时间不换料等设计目标。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开展SER安全分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