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13)
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把美术教育回归生活,使课堂教学生活化,用身边实实在在的生活物品,作为美术教学的参照对象,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美,创作艺术美。幼儿美术不能限制在课堂上,而是要让幼儿实实在在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找到丰富的体验感,这样才能找出美术的创作新意来。教师要创造性地引导幼儿找到生活中的创作途径,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创作美术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3)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大多以幼儿探索创作为主,幼儿在创作中展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创作出自己心中的"艺术美",那如何使美术教育活动更趋于生活化,回归到生活中呢?我认为还是要从美术创作方式、方法的生活化开始,让幼儿自由探索发现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创作技巧,挖掘生活化的手工活动,寻找手工和绘画相结合的生活切合点,并运用不同的创作技能,把美术活动创作方法进行升华,让美术活动回归到生活中,以提高美术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
美术课堂教学是当今我国实施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要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应从学生对艺术的体验和实践开始:学生对美术工具和综合材料的体验,学生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丰富材料,学生发挥想象对名作进行再创作,学生自由地体验艺术、创造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2)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元素是十分必要的。小学美术教学无论是在培养目标方面还是在教学手法方面,都与专业的美术教育存在较大的区别。小学美术教育是一种基础美术教学,其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元素,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创造力,让其感受我国民族艺术的魅力。基于此,该文提出了小学美术教学中民族元素的渗透对策,希望能够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艺术的传承、发扬。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23)
大美术是对现代美术的重新界定,主要是通过对艺术作品在视觉范围内的把握,使其更加符合人的规定。通俗来说,就是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这种教育方式主张的是学生对于自我的探究、教师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是真正以人为中心的美术教育理念。这种美术教育理念是一个比较新的内容,也与当下的美术教育现状相关。在这种教育方式中教师的定位究竟在哪里,相关的课程编排该如何进行,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4)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响应国家对教育的要求,高校美术教育者要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让学生对艺术有更全面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民间美术,这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有帮助。文章就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意义与运用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12)
美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学习美术的最终目的是创作作品。高校美术基础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造型规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创作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美术教育始终。创作意识的培养间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6)
美术教学是高中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教师应该予以充分重视。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高中美术教育也应该回归生活,将课堂活动充分融入学生生活,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文章以高中美术教学对生活审美教育的作用为基础,对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的融合方法进行了简单研究。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2)
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这一理念与陶行知主张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相契合。生活指人类一切的实践活动,"生活即教育"的本质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小学美术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因此,小学美术教学离不开生活教育。该文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探究如何让教育生活化,从而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美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46)
美术创作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因素,高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美术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要。在高中阶段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美术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散学生的美术构图思维,培养高中生对美术创作的艺术追求和价值取向。让学生深入生活,感知生活,并且学会用美术手法描述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