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Planning》2018,(1)
针对当前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相对忽视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教育部明确要求,无论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还是对于全日制研究生,均应坚持同一套质量标准。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直接体现其教育质量。而有效的质量监控对于保证、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显得至关重要。分析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现状,结合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身特殊性,通过建立多层面质量监控网络、实施目标监控和过程控制监控等方式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进而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顺应国家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新形势,满足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人才需求,笔者依次梳理了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历程的演变:即工程硕士——工程类专业型硕士——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统一招生的历程,并通过比较分析、文献研究、归纳分析、调查等研究方法,比较国内外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结合市场对工程类研究生的需求特征,探讨适应新时期我国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期对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改革提供借鉴,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3)
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管理是研究生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社会多元的需求。统筹管理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存在教育理念与培养方式脱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管理滞后等问题,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飞跃式发展。在非全日制研究生中应以同一质量为准则,创新招考机制,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完善培养管理制度,健全就业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同济大学自1998年9月培养第一届工程硕士以来,秉承“服务国家战略、对接产业行业、引领未来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经过20年的实践,非全日制土木施工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日渐成熟,通过研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特点、直面培养过程中的难点与问题,开展一系列针对性的创新与探索实践,充分发挥同济大学文化辐射作用和土木工程优秀传统的激励作用,构建“服务需求、精准对接、协同育人、校企双赢”的长效培养机制,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和社会效益,为国家建设行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4)
本文对标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系统分析了"人才培养质量"一级指标内涵。针对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校企与校校多元协同育人模式、规范培养过程管理、建立长效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构建基于全国学科评估视角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以期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2)
课程设置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中心环节,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是保障我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结合国家旅游教指委和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分析全国十所高校的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培养方案,并基于当地旅游行业自身的需求特点,对其课程体系进行设置。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优化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方法,以提高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2)
非全日制用工是灵活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并在我国经济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快速发展。本文从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在论述非全日制用工制度的基础上,分析其不足之处,希望可以促进该项法律制度的完善,使这种用工形式规范化运作。  相似文献   

8.
篇首语     
我国建筑学科研究生教育自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近30年来已有长足发展,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跨入新世纪,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已成为各个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为此,南京大学建筑学院与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发起,并于今年六月在南京大学举办了建筑学学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7)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复试环节,历来备受社会的关注和热议。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向纵深化发展,复试环节也日趋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等新的特征,其在整个硕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不仅如此,复试环节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介绍了重庆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中,构建校企联合培养长效稳定机制,建立"三级两地"基地管理体系,创新"3+1+2"本硕贯通与导师团队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建设实践型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思路与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