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7,(17):6-8
“月主题班会课模式”,指的是在一个教学月内,班会课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的以学生体验为主体的班会模式。这一模式主题鲜明,有助于学生形成准确牢固的知识;活动周期长,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生成深沉稳定的情感。此外,该模式还能整体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形成较明确的人生观、自我价值观、道德观。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35)
作者在当前中职德育研究以及班主任实际工作中发现,中职学生在班会课上接受德育的效果甚微,大多接受的是班主任们的"满堂灌"教育。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教育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好地实现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作者立足中职学生"自主型"班会课的设计研究,提出中职学生"自主型"班会课设计的特点,从针对性、计划性、职业性、拓展性进行"自主型"主题班会的设计实施。  相似文献   

3.
三分班会课     
《Planning》2016,(2)
<正>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重要阵地,作为班主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科学的主题,开好主题班会,引领班级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我对班会课的模式做了一些探索,愿与各位共同分享。其主要内容是:每个学期的班会课都做出计划公示出来,主要内容是"三分班会课",每个星期一个内容,然后循环交替。一、班会课是一分值周班干们汇报安排工作班会课上先让值周班干部小结上周基本情况,指出存在的具体问题,提醒大家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9)
班会课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笔者认为小学班会课要体现五大原则,贯穿五大主题,采用五种模式,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才能体现出其思想性、教育性,才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5)
班级从建立到发展巩固,乃至和谐完美,对身处其间的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会课更应如此。通过对班会课进行变革,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心灵触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从初一到初二,班会课经过了"起始阶段—完善阶段—成熟阶段"三个阶段,班会课在不断蜕变,有了新的形式和效果,学生也享受着这一成果,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28)
在整体构建福建建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德育体系的过程中,主题班会课被正式纳入了课程体系,并作为德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全校各班广泛开展和推广。文章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经验,论述主题班会课在我校德育工作中的特色应用,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3)
班会课是班级管理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手段,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实际情况中往往出现班会课利用率低、教育效果不明显、学生不重视等问题。文章从管理学视角出发,提出城乡结合部环境下实施特色班会课的构想,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当前班会课中存在的不足,并列出四种特色班会课的形式,还对实施效果进行了相关的分析。本研究从理论层面为中学生德育工作提供合理建议和科学依据,对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7)
德性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利用班会课给学生创造一片"德性生活"的绿荫,通过系列引领、问题引领、主题引领,多方触动找选题;在班会目标设定上回归生活,在设计立场上站在儿童视角,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生活能力的健康人。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6)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平台,应承担起宣传教育的责任,大力加强对同学们的相关教育。为此,广大中小学校纷纷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班会课。然而在"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课的实践中,往往出现"教育流程化"的问题,即不能真正将核心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笔者作为一线班主任,认真研究并开设了"敬业""诚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12)
现代班会课中,教师要做的既包括严厉的的指导和约束,又包括有温暖的关怀和理解以及帮助。只有这样,班会课才会在一定的纪律下,体现出自身特有的温柔。这是提升现代班会课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教师更好的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能力的必然要求。在实际班会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这样的观点积极的引入到班会课中,并且在实际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调整教学的对策,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