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3)
目的探讨胃溃疡证候要素分布、组合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1982年1月至2013年12月关于中医药治疗胃溃疡证候分型的相关文献,建立胃溃疡证候文献研究数据库,对其病性、病位证候要素的分布及组合规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经检索并筛查共纳入325篇文献,共提取病位要素4个,分别为胃、脾、肝、胆;病性证候要素10个,分别为气滞、血瘀、热(火)、气虚、阳虚、阴虚、湿、寒、痰、食积;共挖掘出4对正相关关系的证素对,支持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血瘀、湿-热(火)、气虚-气滞、气虚-血瘀。结论胃溃疡的病位证候要素按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胃>脾>肝>胆;病性证候要素按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血瘀>热(火)>气虚>阳虚>阴虚>湿>寒>痰>食积;证素组合规律中出现频次>50次者,由高到低为脾+胃+阳虚>肝+胃+气滞>气滞+血瘀>脾+胃+气虚>胃+阴虚。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近40年应用升阳散火汤治疗临床疾病的中医证素分布及其组合规律,以期对规范化使用升阳散火汤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对1975—2015年应用升阳散火汤治疗疾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该方治疗疾病的中医证素分布及组合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归纳。结果筛选并整理合格文献77篇、合格病案128个,提取23个病性证素、17个病位证素。升阳散火汤临床应用的病位证素依次为脾>肝>表>胃;病性证素依次为阴虚>热=气虚=湿>阳虚>气滞>血虚;常见证素组合中阴虚有热、气阴两虚、气虚伴阳虚、气虚有湿、阴虚有湿、气血两虚频次占前6位。结论通过证素分析说明阴火的形成与脾虚致阴火不降是有密切关系的,与升阳散火汤是方证相符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8):1099-1103
目的:探讨弥漫性肺间质疾病证候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为弥漫性肺间质疾病的证候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前期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现代期刊肺病数据库》,采用计算机检索方法,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频次、频数的统计描述。结果:共提取26个证素,其中病性证素18个,病位证素8个。病性证素中,主要以气虚、血瘀、痰和阴虚为主,4种病性证素累积构成比共占65.0%;病位证素中,主要以肺、脾和肾为主,3种病位证素累积构成比共占95.5%。病性证素组合时,以单一病性、二病性、三病性和四病性组合较为常见,按照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三病性、二病性、四病性和单一病性。结论: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主要病机是虚、瘀、痰、热,其主要病位在肺、脾、肾。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4)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方法:运用计算机、人工检索方法,从万方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对近15 a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运用频数描述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性证素以风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气虚、热、火、寒。病位均在肺,偶可累及肝和肾;二病性证素组合时,风+寒、风+热的组合频次较高,其病位主要在肺;其余病性证素组合出现频次较低。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位主要在肺,病性主要为风、寒、热和气虚,为进一步开展病机研究及证候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5):725-727
目的:探讨喘病证候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为喘病的证候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前期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现代期刊肺病数据库》,采用计算机检索方法,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频次、频数的统计描述。结果:喘病的病性证素有13种,主要以痰、热、气虚、寒和风为主,其累计构成比为77.00%;病位证素以肺和肾为主,其累计构成比为79.47%。病性证素组合形式以单一病性证素和二病性证素组合为主,其构成比依次为64.48%、31.42%。病性证素与病位证素组合中,单一病性证素以气虚、痰、阳虚、热为主,作用病位在肺、肾或肺肾。二病性证素以痰热、风寒、风热、痰饮为主,作用病位主要为肺。结论:喘病单一病性证素以气虚、痰、阳虚、热为主,二病性证素以痰热、风寒、风热、痰饮为主,病位在肺、肾或肺肾而以肺为主。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7):1036-1038
目的:"证素"辨证体系将辨证通过确定证候要素(即病位和病性)进行分析。本研究运用证素辨证原理,对福建省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进行证素研究。方法:收集CRF患者141例,研究本病主要病位、病性及其主次。结果:原发病以慢性肾炎为主,其次为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病位以肾、脾、肝、胃、肺等为主,病性以气虚、阳虚、湿、血虚、阴虚、痰、气滞等为主。结论:本病原发病以慢性肾炎为主,糖尿病肾病为第2大致病因素;病位以肾、脾为主,涉及肝、肺表、心、经络、筋骨等;病性虚实相兼夹杂,以虚为主,同时病性病位间相互影响。总病机为脾肾衰败、气血阴阳不足,湿热瘀毒内蕴,气机逆乱。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4)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的证素及证型分布。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心力衰竭患者200例,统计病性证素、病位证素出现的频数、频率,将病性与病位相结合,统计分析常见证型。结果:心力衰竭的病位证素在心,可涉及脾、肺、肾;常见病性证素依次为血瘀、痰浊、气虚、阴虚、阳虚;证型主要为:痰瘀互阻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肺气虚证、痰饮阻肺证、脾肾阳虚证。结论:当前心力衰竭的临床分型缺乏统一标准,证素辨证能够规范临床证型,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5):617-619
目的:探讨无症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毒"病位及病性的特性。方法:选择河南部分地区无症状HIV感染者101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将同地区HIV阴性10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症状体征频次分析和证素频次分析的方法,对无症状HIV感染者病因病机进行研究,探索出"艾毒"的特性。结果:无症状HIV感染病例症状体征出现频次最高的10个依次为身体困重、肢体倦怠、健忘、腰膝酸软、汗出异常、睡眠异常、咯痰、头痛、神疲、面色少华;无症状HIV感染组频次最高的10个证素依次为气虚、血虚、肾、阴虚、湿痰、阳虚、肺、肝、精亏。无症状HIV感染病例与对照组主要证素比较,在病性证素痰、湿、气虚上有差异。结论:在无症状HIV感染期,病性证素为湿、痰和五脏气血阴阳虚损,病位证素以肾、肺、脾、肝为主。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4):881-886
目的:通过对1989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录的中医治疗成人肾病综合征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探求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方法:通过使用SPSS 20.0软件,对文献中的证候、方剂以及药物进行统计归类,总结各证候、方剂、药物出现频次和所占比例,对药物和症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6篇,通过整理分析得出17个中医证候,其中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等为中医常见证候;证候要素分析,湿热、气滞、瘀血、风热为常见实性病机;肾虚、气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为常见虚性病机;病位主要在肾、脾、肺三脏;共得方剂212首,其中自拟方125首,成方87首,二者以补益剂、祛湿剂、理血剂、清热剂为主;中药236味,分为15类,黄芪、茯苓、白术、丹参、泽泻等为常用药。结论:成人肾病综合征的病位在肾、脾、肺;脾肾肺俱虚、血瘀水停为基本病机。在临床用药中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药、清热药为主,兼以应用解表药。治疗中应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8):1804-1808
目的:分析关于血液透析中医证候文献的分布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自建库至2018年7月关于血液透析的中医证候文献,筛选出研究血液透析的中医证候研究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内容提取和分析,建立血液透析的中医证候文献数据库,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8篇文献,出现频率最高的11个证候依次为:血瘀证、湿浊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湿热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风动证、水气证、血虚风燥证,其病位多涉及脾、肾、肝等,病性多为虚、湿、瘀等。结论:血液透析中医证候和症状描述反映了其临床的复杂性,本虚标实是血液透析患者基本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7):928-930
目的:分析中医诊治肾癌的文献,探讨肾癌中医辨证论治规律和理法方药诊疗体系。方法:选取1979年1月—2013年3月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中医诊治肾癌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所选文献中的证型、方剂和药物进行分析和归类。结果:研究共得出肾癌证型21个,其中脾肾气虚证、湿热瘀毒证、气血两虚证、痰瘀互结证为常见类型;证候实性病机主要以血瘀、火热、水湿、毒邪、痰浊为主,虚性病机以气虚、阴虚和血虚为主;脏腑病位主要在肾、脾、肝、肺、胃。共得方剂79首,其中成方40首,自拟方39首,多为补益剂和祛湿剂;共得中药232味,总用药频次1 016次,按功能分为41类,进一步合并为18大类,其中补虛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最为常用,共占72.40%,补虚药为第一位,其中主要是补气药,清热药居第二位,以清热解毒药为主;药物主要归经为肝、脾、肾、胃、肺经。结论:肾癌所表现出的证型、组方用药功效、性味和归经与其病因、病机密切相关,中医诊治肾癌用药规律的分析可为目前肾癌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8):1555-1558
目的:运用回顾性研究法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构成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对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气虚、阳虚、阴虚、痰浊、水饮、血瘀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性要素,心、肺、脾、肾、肝是基本病位要素;心力衰竭的病位证素在不同证候中具有对应的病性类证素。在气虚、痰浊为主的证候中,多与肺相关;在阳虚、血瘀为主的证候中,多与心相关;而以水饮为主的证候中则与心、肺均相关。结论:通过对心力衰竭证候要素及其相关关系的研究,为建立以证候要素为基本单位的辨证新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心力衰竭临床辨证提供新的思路,提示临床辨证可灵活组合应用。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0):1523-1524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病的中医临床证型,以此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病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了解本领域研究现状,总结其中医证型的文献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临床调查问卷,通过较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采集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基本信息,以方差分析、频数统计等方法,归纳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84例患儿中肺脾胃气虚者58例(69.0%),脾肾阳虚者18例(21.4%),肝脾不和者8例(9.5%)。其中,肺脾胃气虚者和脾肾阳虚者年龄以30 d~2岁为主,分别占55.2%和55.6%;肝脾不和者年龄以6~14岁为主,占62.5%。结论: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病以肺脾胃气虚、脾肾阳虚、肝脾不和为辨证分型,肺脾胃气虚为主要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11):1796-1798
目的:探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谵妄各亚型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收集87例ICU谵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行亚型分类、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II)评分及中医辨证,确定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结果:谵妄发生率为20.14%,活动减少型、活动增多型及混合型分别占49.4%、18.4%和32.2%。谵妄中医病位主要在心、脾、肝、肾;病性以实证和虚实夹杂证为主,虚证较少;实证以痰、热、瘀多见,虚证多为气虚、阴虚;实证及虚实夹杂证患者的APECHEII评分较虚证者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谵妄发生率高,多表现为活动减少型,痰、热、瘀、虚是其主要病机,中医辨证与APACHEII评分相结合可以初步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准确评估病情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15):79-82
目的:探讨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肺功能与证候分布规律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445例,患者均进行肺功能检查并进行分级;再使用自制调查表统计患者在研究期间的中医证候诊断情况。观察COPD稳定期患者的不同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不同肺功能分级下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肺功能分级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结果:本次445例COPD稳定期患者共存在8种中医证候,共诊断出1 020频次,其中,最高的为肺脾气虚证224频次(22.0%),其次是肺肾气虚证221频次(21.7%)、肺气虚证196频次(19.2%),而出现频次最低的为脾肾阳虚证14频次(1.4%)、肾脾气虚证15频次(1.5%);不同肺功能分级的COPD稳定期患者各中医证候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气虚证与肺功能分级呈负相关性(P<0.05),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血瘀证、痰湿阻肺证、肾脾气虚证及脾肾阳虚证均与肺功能分级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分级为轻度及中度时,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为: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及肺肾气虚证;肺功能为重度的COPD稳定期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为: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及肺肾气阴两虚证,随着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分级的不断升高,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血瘀证、痰湿阻肺证、肾脾气虚证及脾肾阳虚证出现的频率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7,(9):1766-1769
目的:观察100例血管迷走性晕厥中医证候学特征,总结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特点及规律,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医证候规律及病因病机。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问卷调查,收集血管性迷走性晕厥病例100例,结合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血管迷走性晕厥中医临床症状主要有:晕厥、眩晕欲仆、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悸、胸闷、恶心、耳鸣、视物昏渺、乏力、烦躁易怒、易感冒、汗出、失眠、腰膝酸软、四肢倦怠、口苦、口干、痰多、形体肥胖、畏寒怕冷、纳呆、肢体麻木、面红、咽喉不适、牙齿松动、头痛、呕吐、精神不振、腹胀、气短等。(2)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中医证候主要是:风厥,肝风内动证;热厥(火厥),阴虚火旺证;虚厥,气虚证。结论:血管迷走性晕厥以风厥、痰厥、热厥、虚厥等为主,涉及到肝、肾、心、脾等脏腑,与痰、湿、热、虚病理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7):1357-1359
基于病证结合模式的以证统病形式,根据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提出气虚证肺系病的类证类治。气虚证包括肺气虚证、心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等,以肺气虚证为核心。依据气虚证的共性而采用益气补肺的共同治法,并因气虚证的病因、病位、病势、主症、程度、病性等不同而佐以不同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7,(7):1227-1230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用药规律分析。方法:运用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1996—2016年文献,最终符合标准的文献184篇,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并分别对药物的使用次数、类别、功效、性味、归经、证型及治则治法运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84篇文献中共使用中药132味,使用频次为1 760次。使用频次超过50次以上的中药依次为川芎、地龙、丹参、红花、赤芍、天南星、当归、桃仁、大黄、水蛭、半夏、石菖蒲、黄芪、天麻;其中活血化瘀药、熄风止痉药、补虚药居前3位;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计频率96.9%;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计频率88.0%;归经以入肝、心、脾、肺为主,累计频率97.8%:证型分布前3位者依次为痰瘀互阻型、气虚血瘀型、风痰瘀阻型。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以痰瘀同治、补气活血化瘀、祛风化痰通络为主,其中常用活血化瘀、熄风止痉、补虚的药物,遵循痰瘀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10):1403-1405
肺癌西医病位在肺,中医病位在肺、脾、肾三脏,病机为气、痰、湿、血、阴、阳、毒等相互交织,辨证分型以气虚型、痰湿型、血瘀型、阴虚型4类为主,配合西医的分型可初步将鳞癌与痰湿蕴肺证及气滞血瘀证相结合;腺癌与阴虚毒热证及气滞血瘀证相结合;小细胞肺癌与气滞血瘀证相结合;肺泡细胞癌与痰湿蕴肺证及气血两虚证相结合,形成相对应关系,相互借鉴参考,以利于治疗。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7,(8):76-77
目的:探讨1型心肾综合征中医证候临床分布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80例1型心肾综合征患者,收集患者的四诊资料、实验室及检查结果、中医辨证分型、原发病等信息,进行中医证候积分及统计分析。结果:80例1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中,气虚证有43例,气阴两虚证17例,阴虚证有8例,阳虚水泛证有7例,阴竭阳脱证有5例。其中,气虚证占53.75%,明显高于其他正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例1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中,瘀血证有36例,痰饮阻肺证22例,水湿证17例,湿热证5例。结论:1型心肾综合征中医临床亚型较多,临床治疗中应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