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的污泥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试基础上进行了高容积负荷下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的污泥混合液特性研究,目的是通过缩水力停留时间提高容积负荷,增加污泥浓度来考察污泥性质的变化.试验考察了污泥浓度、污泥负荷率、污泥表观产率系数随运行时间的变化,污泥浓度与容积负荷、污泥表观产率系数与污泥负荷的关系,同时考察了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污泥龄的延长和容积负荷的增大,生物反应器内污泥活性有降低的趋势;污泥浓度随污泥龄的增加、水力停留时间的缩短、容积负荷的增大而增加;污泥表观产率系数随污泥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进水水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增加系统的污泥龄,降低系统污泥负荷,可以降低污泥产率系数,减少污泥产量.  相似文献   

2.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erformance results of a 366-day pilot-scale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SMBR) for treating high-strength 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growth properties of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MLSS) in SMBR operated at high volumetric loading rates. The influences of MLSS on COD removal,sludge yield,oxygen utilization rates and sludge viscosity are studi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oreactor can be operated at higher volumetric loading rate with a low sludge yield. VSS/SS and observed sludge yield coefficient (Yo) present a decreasing trend with the decrease of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 Sludge oxygen utilization rat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mixed liquor volatile suspended solids (MLVSS) . A mathematical model between sludge viscosity and MLSS is developed.  相似文献   

3.
电控反冲SMBR处理中药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简单的水解酸化预处理与自行研发的好氧电控反冲SMBR相结合的工艺,进行了处理富含甙类物质的中药废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1 090.1 mg/L,反冲时间为5m in,平均HRT为5.97h时,工艺系统COD平均去除率为89.4%,出水COD浓度达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医药原料药工业污水二级排放标准,证明该工艺用于处理中等浓度的中药废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Conventionally,brewery wastewaters are alwaystreated by combining anaerobic and aerobic biologicalprocesses in China and the quality of effluent satisfiesthe discharge standard[1~4].But there are two mainproblems in the treatment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dozens of brewery wastewater treatmentplants.One problem is that the present brewery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are over-complicatedand the total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in thesystem is too long,often more than20hour…  相似文献   

5.
胞外聚合物对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过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考察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运行中胞外聚合物(EPS)含量与膜过滤特性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EPS在反应器和膜表面均积累,引起混合液粘度和过滤阻力的增加;膜表面吸附的EPS质量随着悬浮EPS浓度变化而变化;周期性排放污泥可减少反应器内悬浮EPS浓度和膜表面EPS含量,从而降低膜的过滤阻力;膜生物反应器中悬浮EPS浓度与过滤阻力之间的相关性方程为:R=7×10~5×P~(3.3385)_v;单位膜面积吸附EPS质量与过滤阻力之间的相关性方程为:R=3.1525×10~(13)×P_u-2.201×10~(12)。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气水交替膜生物反应器的处理效率,充分利用膜组件,通过小试试验,考察膜面积负荷对该工艺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膜腔供氧压力不超过200 kPa、原水碳氮比为10左右的条件下,AMBR对COD、NH4+-N和TN的最大膜面积去除负荷分别为84.9、6.75和6.5 g/(m2.d).对于AMBR去除COD...  相似文献   

7.
生产规模好氧工艺(CAR)处理高浓度中药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处理高浓度难降解中药废水,采用交叉流好氧反应池(CAR)作为生物处理的最后方法进行了生产规模试验研究.从CAR反应池的运行情况和微生物相观察来看,虽容积然经过两相厌氧工艺处理后进入到CAR的废水仍属不易生物降解废水,而且浓度高(3-4g/L以上),COD容积负荷大(5-6kg/m3.d),CAR仍可以发挥传统好氧反应池难以达到的效力:填料迅速挂膜、微生物生长良好、去除率99%以上、出水稳定且达到松花江水系排放标准.运行结果证明了,CAR反应池的独特专利结构,使它具有高效性和抗冲击负荷能力,更适宜处理经过一定可生化性调节的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  相似文献   

8.
重力流膜生物反应器(GDMBR)具有低能耗、低维护和出水稳定的工艺特点,然而,目前关于利用GDMBR直接处理农村污水的相关研究较少,为此,探究GDMBR处理生活污水的通量变化规律、污染物去除效能以及不同膜孔径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GDMBR处理生活污水时可在无反冲洗条件下长期稳定运行,稳定通量为1.3~1.5 L/(m2·h)。这是由于膜表面生物滤饼层内形成了疏松多孔结构,且膜孔内污染物含量极低。GDMBR工艺可在较低污泥质量浓度的前提下实现对COD和UV254的高效去除,去除率分别为78%和85%,并有效保留污水中的氮源和磷源。此外,不同膜孔径对GDMBR工艺除污染效能的影响甚微,但微滤膜构成的GDMBR系统的稳定通量略高于超滤膜系统。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造纸废水,通过控制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MLSS),得出MLSS和CODcr去除率的关系。在和普通活性污泥法及生物接触氧化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针对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污水处理过程中膜透水率难以测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递归径向基神经网络(recurrent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RRBFNN)的软测量方法.首先,基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实际运行数据,应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筛选出与膜透水率相关的过程变量;其次,基于RRBFNN建立膜透水率的软测量模型,利用快速梯度下降算法对RRBFNN的参数进行调整,保证了软测量模型的精度;最后,将设计的膜透水率软测量模型应用于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使用污水处理厂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软测量模型能够实现膜透水率的准确预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1.

为了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利用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实现了稳定亚硝化.分别构建总细菌通用克隆文库和针对亚硝化功能菌氨氧化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的功能基因——amoA基因的克隆文库,来研究稳定期亚硝化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从16S rDNA克隆文库中随机挑选82个阳性克隆子进行序列测定,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已有模式菌株的序列进行比对后发现,亚硝化系统中主要有4个优势菌群,分别是Proteobacteria类群(64.65%)、未培养菌(uncultured bacterium)类群(18.3%)、Bacteroidetes类群(9.76%)、Firmicutes类群(7.32%).构建针对AOB的amoA功能基因的克隆文库,从文库中挑选73个阳性克隆子进行序列测定,经序列比对后发现在系统中仅检测到了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和未培养菌,分别占41.1%和58.9%.这表明系统中起到亚硝化作用的微生物种群主要是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此外,未培养细菌的大量存在表明,系统中还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等待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