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耐高温采油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介绍了耐高温采油微生物菌种的筛选方法和培养基配方。在高温条件下对菌种4个方面的性能进行了评价:①生长性能:恒温水浴振荡接种量为5%的培养液,5d后菌浓度增加了一个数量级;②代谢性能:分析了菌作用油后的发酵液中的代谢产物。表面活性剂类型为多元酮,浓度为0.33%~0.64%;混合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H4和CO2,每100mL产气量为9~16mL,有机酸含量为0.16%~0.24%;③改善原油性质:菌作用后油的蜡胶含量下降,油的降黏率为28.90~66.2%;④非均质岩心菌液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菌液驱油效率较水驱平均提高5.4%。实验分析了影响菌作用原油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菌和酵母粉浓度、配制培养基所用水的矿化度和酸碱度;对比了烃和糖蜜培养基作用原油的效果和不同性能菌的复配效果。矿场试验中提出了实际菌用量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应用。矿场15口井的试验结果表明,成功率69.2%,平均每吨菌液增油145.1t。图3表1参5(冯庆贤摘)  相似文献   

2.
振动场作用对原油渗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目前振动法采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盲目性大、增产效果难以预测的状况,从理论上研究了振动场对原油渗流的影响,推导出了几种主要增产机理与地层渗透率和原油粘度间的关系式,并且实例检验了公式的合理性,从而使振动参数和增产间的关系趋于定量化,对指导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及现场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油层原油性质,在室内模拟井下条件,通过测定处理前后油井产出的原油组成(含蜡量和烃组成)和物性(凝固点、粘度)、原油伴生水中有机酸的含量的水的表面张力的变化,在室内将油井产出的含水原油与微生物混合后测定生成气体的组成,研究了微生物在油层生存繁殖及对原油的作用机理。现场试验见到了明显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采油技术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该文综述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优点,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微生物采油工程的油藏筛选标准和筛选程序,菌种的选择,营养液的配制以及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现场应用,并对微生物采油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应用前景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源微生物驱油渗流场—微生物场耦合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修建龙  俞理  郭英 《石油学报》2010,31(6):989-992
通过对本源微生物驱油机理的研究,从好氧、厌氧两步激活理论出发,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本源微生物驱油渗流场—微生物场耦合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数值模型的求解思路。在该模型中,微生物作用下的渗流方程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阐述了微生物本身及3类主要代谢产物(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及气体)对物性参数的作用与影响,同时渗流方程也体现了微生物采油的主要作用机理。微生物方程以网格内的物质均匀分布为基本假设,阐述了由于流体流动造成的物质分布的变化规律和微生物群落间的级联代谢过程。该模型为本源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软件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目前振动法采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盲目性大、增产效果难以预料的状况 ,从理论上研究了振动场对原油渗流的影响 ,推导出了几种主要增产机理与地层渗透率和原油粘度间的关系式 ,并用实例检验了公式的合理性。从而使振动参数和增产效果间的关系趋于定量化 ,对指导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威 《中外科技情报》2004,(19):299-304
本源微生物采油主要利用地下固有的微生物群落的新陈代谢活动来达到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目的,所以它较异源微生物采油经济。同时,油层微生物群落已经适应了油藏环境条件,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采油中微生物对原油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武平仓  巨全义 《油田化学》1998,15(4):362-365
长庆油田采用美国NPC公司的商品微生物,分两次在32口井上进行了116井次的微生物单井吞吐采油试验,效果显著。通过测定微生物处理前后油井产出的原油组成(含蜡量和烃组成)和物性(凝固点、粘度)、原油伴生水中有机酸含量和水的表面张力等的变化,以及在室内将油井产出的含水原油与微生物混合培养后测定生成气体的组成,研究了微生物对原油的作用:产生C6以下气态烃、少量CO2、N2和H2,使原油轻质化,产生有机酸和其他表面活性物质。本文报告了此项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微生物驱油作用实验基础上,通过对微生物繁殖代谢过程中的微生物生长与衰竭,微生物间的竞争排斥作用、诱导作用,产物的增溶、降解等化学反应,扩散、沉浮、吸附等作用机理和规律的研究,应用质量传输流体力学、化学动力学、物质平衡原理,建立了微生物驱油吞吐渗流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反映微生物吞吐过程中的微生物运移、化学剂扩散、关井压力传播-弹性膨胀、流体物理化学变化、增产(吞吐)有效时间等的作用规律以及微生物作用与多孔介质中流固环境对吞吐效果的影响。在阐述微生物吞吐增产的基本渗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模拟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微生物具有驱油、调堵、降黏、提高驱油效果等多重作用。图2表2参10  相似文献   

10.
1996年,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在开展微生物采油的室内试验和矿场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室内试验研究中,筛选、培养了适应于微生物采油的厌氧和兼性厌氧菌种80余株,分F、B两个系列,各12组,并具有年生产600t以上菌液的能力,菌液中的细菌密度达到1010~12Cel/L。在地层渗透率高于30×10-3μm2、地层矿化度低于150000mg/L、地层温度低于120℃、原油粘度低于4000mPa·s、含腊量高于3%的井中,用微生物进行吞吐处理均见到效果。1996年5月到年底,该中心先后在胜利、中原、滇黔桂等油田,矿场试验施工60余口井、230多井次,有效率达70%以上,累计净增原油8500多吨,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这项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油田开发后期预测剩余油分布的精度主要取决于数值模拟模型是否反映了储层的非均质性.介绍了双河油田储层渗流单元分析方法、渗流单元分类、储层渗流单元制图等;研究了储层渗流单元分布特征,认为渗流单元分布极其复杂,各种类型渗流单元相间分布,渗流单元规模、形态表现出极强的非均质性.提出了数值模拟器网格应根据渗流单元分布特征来划分,以期获得较高精度的剩余油公布图.  相似文献   

12.
针对页岩气低速条件下渗流特征及基质页岩应力敏感性特征不明确的问题,通过自主开发的页岩气低速渗流装置进行实验,获得不同气体、不同孔隙压力条件下页岩气低速渗流规律及基质页岩应力敏感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质页岩岩心吸附能力较强,由吸附作用造成的无回压条件下氦气的流动能力为甲烷的1.5~2.0倍;随着孔隙压力的升高,吸附气与自由气共同作用造成甲烷流动能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有效应力增加,基质页岩岩心渗透率呈指数式下降,且孔隙半径逐渐减小,气体滑脱效应增强,气体流动能力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略有升高。研究成果对基质页岩中气体渗流规律的研究及页岩气藏的开发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庆油田地质特点研制了水渗流模拟装置,并利用该装置进行了压差和水渗流影响水泥环胶结质量的试验研究,得出了模拟条件下压差对固井质量的影响范围和水渗流影响固井质量的临界流速,并给出了现场实例。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实际地下水封石油洞库为原型,在室内构建了花岗岩的洞库模型,以等比例缩尺设计了水平裂隙和倾斜裂隙,并开展了渗漏、油品储存试验。对比了裂隙渗透系数的立方定律计算值和达西定理计算值,发现达西定理计算值只有立方定律计算值的15%左右。观察与计算了油水界面的变化规律及渗流场的运动规律,得出:连通器原理可用于计算地下水水位提升时的油水界面,地下水位小幅度下降时水垫层排水有助于保持洞室内储油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考虑源(汇)影响的含有不渗透区域复杂边界条件下均质油藏稳定渗流的数学模型。利用边界元方法求解数学模型,获得了地层中任意一点的压力公式。提出了流线场的生成方法。绘制了考虑复杂边界条件和不渗透区域影响的流线分布图,并分析了流线分布的特征。通过分析表明,不渗透区域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对整个油藏的流线分布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如果根据地质资料已确定出油藏内存在不渗透区域,则在井网优化和调整注采方案时必须考虑不渗透区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考虑井壁周围岩体中流体的渗流作用,建立了套管错断口井壁岩体的平衡微分方程。然后按照损伤程度的不同将错断口井壁岩体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失稳破坏区、损伤区、弹性区),考虑不同区域内岩石材料参数的不同,分析了错断口周围岩体各个区域内的应力分布规律,确定了失稳破坏区和损伤区的半径,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岩体发生失稳破坏和损伤时的临界应力条件,从而为套管错断后井壁稳定性的研究和错断口吐岩块现象的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筒型基础渗流场的有限元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模拟筒型基础负压沉贯过程中的渗流场。结果表明:在筒型基础裙端部的渗流场比较复杂,特别是裙端部的渗流速度最大;筒型基础内土体表面渗出速度随筒型基础入土深度增加而分布均匀,同时筒型基础内土体表面渗出速度或渗入速度随筒型基础入土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此结果与实践和试验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8.
气水分界面稳定运动的渗流力学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平  杨桦 《钻采工艺》2001,24(3):39-40
水驱气藏气水界面的稳定运动及均匀推进,对于气井稳定正常生产,提高气藏采收率有较大的影响。文中考虑具有一定倾角的均质各向同性的边水气藏,在原始气水界面为一水平面的情况下,利用气,水地层渗流的基本规律,从理论上详细推导了保护气水分界面稳定运动的气体渗流速度应满足的条件,同时为研究边水气藏中气井的合理产量的确定提供了一个可供珠依据。  相似文献   

19.
裂缝性油藏单井渗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进行裂缝性油藏渗流理论研究时,用常规方法难以对随机分布在储层中且不与油水井相连通的天然裂缝进行处理。为此,根据等值渗流阻力原理,将天然裂缝表征成果应用到油田开发研究中,考虑天然裂缝表征参数对渗流特征的影响,建立了裂缝性油藏单井稳态渗流的理论模型。用实际油藏参数进行了实例计算,研究了裂缝长度、裂缝开度、裂缝数目、裂缝线密度及裂缝与油井的相对距离等参数对压力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距井约10m范围内天然裂缝对压力分布和产量的影响大,超过10m,对压力分布和产量的影响减小;裂缝开度、数量和线密度超过一定值后天然裂缝对压力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程度减小。  相似文献   

20.
用800 cm长岩心驱替系统,对新疆油田某区块内源微生物驱油进行了室内物理模拟研究,跟踪检测了模拟过程中微生物、营养物及代谢产物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长岩心不同位置的激活效果不同,大致分为富氧段、缺氧段和厌氧段三段。岩心不同位置的好氧菌菌数不同,富氧段菌数明显高于厌氧段。各取样点表面张力的变化没有规律,有升有降,表面张力从初始的57.7 mN/m降至最低值41.51 mN/m。驱出液中微生物、营养物和代谢产物的运移规律相似,随驱出体积的增加,菌数、总碳和总氮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激活后有益菌数量大幅增加,硫酸盐还原菌数量得到有效抑制,最终提高采收率幅度达5.84%。内源微生物在油层条件下被有效激活,初步验证了内源微生物两步激活理论,表明内源微生物驱油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和发展前景。图5表1参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