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两相自然循环密度波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循环水回路上进行了两相流密度波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的实时脉动曲线。分析了系统压力、质量流密度、进口欠热度对系统稳定边界的影响。得出了用无量纲量相变数Npch、欠热度数Nsub、弗劳德数Fr表示的系统稳定边界图及稳定性判别准则式。  相似文献   

2.
沸腾两相自然循环回路静态不稳定性的无量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义了无量纲分析的参考尺度 ,采用无量纲分析的方法 ,运用一维均相模型 ,从理论上研究了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静态不稳定特性 ,总结出了影响两相自然循环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几个重要的无量纲参数。运用分岔理论及其DERPAR数值算法 ,得到了由无量纲量Npch m+表示的沸腾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静态分岔图 ,详细分析了由浮力和阻力随无量纲的加热功率的非线性的变化特性。并且给出了几个重要系统参数的效应图。  相似文献   

3.
基于一维两相四方程漂移流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5MW低温核供热堆热工模拟回路(HTRL-5)的自然循环进行模拟,分析在自然循环系统中存在的分岔特性及其参数效应。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低干度自然循环两相流动系统存在静态分岔现象,并且静态分岔点出现在特征曲线的切点上;当压力高到一定程度或热流密度小到一定程度系统的分岔点消失。  相似文献   

4.
佟立丽  姚伟  匡波  杨燕华  徐济 《核动力工程》2001,22(3):216-220,225
基于分岔理论及其DERPAR数值方法及均相模型,计算出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静态分岔解图,进一步得到不同压力下质量含汽率和空泡份额随加热功率的变化曲线图;深入讨论了流型转变对两相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系统压力、含汽率、汽液两相密度差引起的不稳定性的机理;并比较了不同系统压力、欠热度、阻力、几何构型等参数对质量含汽率和空泡份额的影响。强调指出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静态分岔现象主要是由于汽液两相密度差引起的。随着压力的升高,汽液两相密度差异减小,有利于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实验研究在5MW核供热堆热工水力学模拟系统HRTL-5上进行。计算分析采用带有质量,蒸汽质量,能量及动量守恒方程的一维两相流漂移模型。用Clausius-Clapeyron方程计算上升段中闪蒸起始点。通过在过冷沸腾区,饱和沸腾区及上升段中推导守恒方程,得到可描述自然循环两相流系统特性的常微分方程组。用时域法求解。研究表明过冷沸腾及空泡的闪蒸对空泡分布,系统循环流量及流动稳定性都有很大影响,且系统压力越低,过冷沸腾及闪蒸的影响越大;在相当宽的两相流动条件下,加热段中只发生过冷沸腾;揭示了两相流不稳定时振荡的传播特性。在5MW核供热堆条件下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6.
在大型热工水力学实验回路HRTL-200上,以水为工质,在压力1.0 ̄4.0MPa加热功率27 ̄240kW,入口欠热度5 ̄80℃,加热段出口质量含汽率小于5%的实验参数范围,研究了系统压力,加热功率,冷却剂入口过冷度及人口阻力等对低压,低干度自然循环系统的两相流稳定流动及不稳定流动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参数对循环流量,流动稳定区及流动振荡特性均具有影响。所进行的实验研究,参数范围包括了200  相似文献   

7.
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静态漂移特性及输热能力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徐济鋆  匡波  姚伟 《核动力工程》2000,21(2):97-103
基于分岔理论及其DERPAR数值方法,运用最简单的均相模型计算出典型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静态分岔解图,详细讨论了由浮力和阻力随加热功率(含汽率)的非线性变化特性引起的静态分岔机理;导出对应于强迫循环系统的Ledinegg不稳定性现象及其判断准则;定义稳定性裕度、自然循环系统输热能力限、静态分岔迟滞现象;讨论了系统压力、欠热度、阻力、几何构型等参数对运行稳定性及输热能力限的影响;强调指出了简单理论预测  相似文献   

8.
窄矩形通道内低压两相自然循环流量漂移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循环实验台架上进行窄矩形通道自然循环流量漂移实验研究。当加热到一定功率时,系统开始出现自然循环流量漂移,且流量漂移过程中伴随着流量振荡;整个系统的稳定性随着入口流体欠热度、压力、缝隙宽度的增加而增大。通过欠热度数、相变数等参数绘制出系统的稳定性曲线。发现窄矩形通道流量漂移存在4阶段机理,并提出窄矩形自然循环流量漂移起始功率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9.
利用RELAP5程序建立压力容器外部冷却(ERVC)系统模型,在水淹平衡条件下分析不同的安全壳内压力、冷却水过冷度、加热功率和水淹水位对系统两相自然流动能力的影响,找到各工况下的临界过冷度和不稳定性边界。结果表明:AP1000的ERVC系统设计具有很大裕量,仅依靠自然循环就可通过下封头对熔池进行有效冷却;安全壳内压力越高、冷却水过冷度越低、加热功率越大、水淹水位越高,两相自然循环流量越高。但当加热功率水平较低时,压力对临界过冷度影响不大;冷却水过冷度低于临界值时,会发生剧烈的倒流和流量震荡现象;当水淹水位低于5.5 m时,不能建立稳定的两相自然循环流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验研究两相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脉动周期,建立理论模型,用理论分析法得到脉动周期的理论公式。用该公式计算的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1.
两相自然循环非能动系统静态分岔特性和参数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耗散结构在流体动力学中存在,两相自然循环非能动系统稳定性是耗散结构在多相流体动力学中的问题,运用分岔理论及其DERPAR数值方法给出系统随参数变化的演化过程的静态分岔解图图谱。以静态分岔解图呈现的迟滞现象(多平衡解)定义了输热能力限、静态漂移稳定性准则、稳定性裕度、比质量流量输热能力、分岔现象消失—呈单值性的临界参数区的系统演化的自组织特性的物理本质—系统的稳态和时间相关态随着特征参数的演化。用低压下的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分析进行比较,变化趋势吻合,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开式自然循环系统启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开式自然循环系统启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不同加热功率下,开式自然循环系统会经历不同的流动演化过程。低加热功率下,系统经历单相循环、喷泉不稳定,最终演化为闪蒸不稳定;中等以及高加热功率下,系统依次经历单相循环、喷泉不稳定和沸腾伴随闪蒸不稳定后,分别演化为稳定的汽液流动和密度波振荡。导致启动过程流动演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加热管入口水温的升高,管内沸腾现象持续增强,上升段内闪蒸现象则先增强而后减弱,两者相互作用,导致系统流量、相变位置及空泡份额等发生明显变化。最后,绘制了开式自然循环启动过程的无量纲化流动不稳定区域分布图,并拟合得到了喷泉不稳定及闪蒸主导的不稳定起始边界的经验关系式,拟合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3.
The static bifurcation of the two-phase natural circulation (TPNC) system was studied theoretically and numerically.By the DERPAR algorthm the solution diagram was calculated,which shows that the static bifurcation occurs under some conditions in the TPNC systems.Also,it shows that the static bifurcation occurs under some conditions in the TPNC systems.Also,it shows that,in a region of multiple solutions.the static instability may occur.It is defined as a region of thermal-siphon instability induced flow rate jumping.By means of the solution diagram,the stability margin can be determined in this region.Furthermore.the heat input at the peak of the solution diagram is defined as the maximum capacity of heating load that can be used to judge the capacity of the TPNC of a given geometry topological structure,Meanwhile,it is interesting that the TPNC systems have the hystersis phenomenon defined as thermal-siphon hysteresis.Some parametric effects related were also studied.  相似文献   

14.
针对摇摆运动下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的非线性演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应用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不同流动状态的时间序列进行幅度谱分析、吸引子重构,并基于相空间重构理论,计算包括关联维数(CD)、Kolmogorov熵(K熵)和最大李雅普诺夫指数(MLE)在内的几何不变量的值,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摇摆运动下两相自然循环系统流动不稳定性的非线性演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无量纲功率的增大,系统几何不变量的值先增加后减小,系统由极限环运动经倍周期分岔发展成混沌振荡,最终回到稳定流动;系统非线性特征先增强后减弱,是由于热驱动力、流动阻力和摇摆引起的驱迫外力之间的相互反馈及耦合程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先进研究堆自然循环两相流动不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均相流模型对中国先进研究堆自然循环两相流动不稳定性进行数值分析计算,获得了自然循环不稳定性边界,分析了流量、压降、壁温、流体温度以及沸腾边界等参数在不稳定工况下的变化。研究结果为中国先进研究堆的安全运行和事故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细长自然循环系统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水为工质,在常压下对拥有细长回路和较长水平段的自然循环系统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并以典型的实验现象( P =1.46 kW)为例分析该系统的瞬态运行特性和不稳定性机理。结果表明:阻力系数较大的细长自然循环回路难以产生有效的单相自然循环,只能通过间歇性沸腾和两相流动将热量导出。这是因当回路阻力较大时,过冷沸腾产生的驱动力无法驱动回路产生有效的自然循环,而只有当加热段内流体发生饱和沸腾时才能驱动系统产生循环流动。较大的回路阻力和沸腾过程中产生的系统降压闪蒸是细长自然循环系统难以维持稳定的流动驱动压头从而产生间歇性沸腾和强烈流动不稳定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低压流动沸腾不稳定性实验中,研究了自然循环流动在不同入口过冷度下的演化过程。对实验中的流动沸腾不稳定性入口流量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基于振幅和频率特性区分了3种流动脉动模式:小幅流量脉动、复合流量脉动和逆流。分析了加热功率和入口过冷度对自然循环不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加热段出口水温变化得到了出口的流型变化,当流量波动振幅较小时加热段出口流体始终是饱和状态,而当流量波动振幅较大时,加热段出口为单相液体和两相混合物交替通过。给出了这3种流量脉动的边界图,分析了热流密度和入口过冷度对流量脉动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含气率大于0时发生流动不稳定性,热流密度达到间歇干涸型临界热流密度时发生逆流。  相似文献   

18.
对具有长直上升段的自然循环系统,开展了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同时,详细分析了低压、高入口过冷度条件下典型的流动不稳定现象。实验表明:自然循环系统的结构、流体的热边界条件会影响自然循环的运行特性及流动不稳定性类型。较高入口过冷度下,高热流密度导致系统脱离稳态后,很难重新回到稳定的两相自然循环流动状态。随着热流密度的提高,系统会经历间歇沸腾、复合动态流动不稳定性等状态。依据实验结果得到了高入口过冷度下的不稳定性边界图。在两相振荡期间,自然循环驱动压头和回路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集中在长直上升段和加热段。加热段出口积聚的大量气泡对上、下游流体的强烈挤压作用是流量大幅振荡及逆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