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研究滨北地区青一段烃源岩所生成油气向下“倒灌“运移的层位,对油气向下“倒灌“运移机制及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滨北地区扶杨油层同时具备2个条件:①青一段烃源岩目前具有足够大的超压;②存在连通青一段烃源岩和扶杨油层的T2断裂,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能够在超压的作用下在古近纪末期通过T2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中“倒灌“运移。利用三肇地区14口井资料中青一段古超压同其各自油水界面深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油气向下“倒灌“运移距离同超压之间的拟合公式,在滨北地区青一段古近纪末期泥岩超压恢复的基础上,得到滨北地区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下“倒灌“运移的最大距离为530m,而且在可以运移范围之内大部分地区通过扶余油层进入杨大城子油层。扶杨油层油井均分布于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能够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内及附近,这表明油向下“倒灌“运移范围及层位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藏形成、分布范围和层位。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下“倒灌“运移范围应是滨北地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超压烃源岩排烃期次,在超压烃源岩排烃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声波时差建立的超压释放期次的研究方法,得到青山口组超压曾发生过3次释放,它们分别是嫩一段沉积末期,嫩四段沉积中后期和明水组沉积末期,目前正处于第4次演化过程中。经超压释放期与烃源岩生烃门限期的比较,认为古龙凹陷青山口组超压烃源岩的主要排烃期是明水组沉积末期,与大庆油田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等油气藏的圈闭形成期是同期的,这是大庆油田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3.
古龙凹陷嫩一、二段泥岩盖层抑制浓度封闭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嫩一、二段的暗色泥岩古龙凹陷中部含油气组合的主力烃源岩,同时又是萨尔图、葡萄花和高台子油层的区域性盖层,开展古龙凹陷嫩一、二段泥岩盖层抑制浓度封闭形成与演化和封闭青山口组源岩排出的扩散相天然气有效性研究,对于研究该区中部含油气组合扩散相天然气的聚集与保存具重要意义.在超压形成与演化研究的基础上,对古龙凹陷嫩一、二段泥岩盖层抑制浓度封闭形成与演化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四方台组沉积早期开始形成抑制浓度封闭,在第四系沉积末期降为最弱点,目前已结束第1次演化阶段,正进入第2次演化阶段.通过古龙凹陷嫩一、二段泥岩盖层抑制封闭形成与演化和青山口组源岩生烃史匹配关系研究得到,古龙凹陷嫩一、二段泥岩盖层抑制浓度封闭形成时期早于青山口组源岩大量排气期,可抑制封闭住青山口组源岩排出的大量扩散相天然气,第四系沉积末期抑制浓度封闭降为最弱点时扩散相天然气损失量并不大,有利于扩散相天然气在萨、葡、高油层中的聚集与保存.  相似文献   

4.
在滨北地区扶杨油层青一段源岩发育及排油强度、青一段源岩超压发育及其分布和T2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源岩、超压和断裂空间配置关系及扶杨油层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到青一段源岩、超压和T2断裂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藏的形成与分布.青一段源岩和超压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聚成藏的区域,青一段源岩超压与T2断裂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移聚集部位和层位.在此基础上,预测黑鱼泡凹陷南部、安达地区北部、齐家凹陷北部和明水阶地西南部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扶余油层是主要的油气勘探层位.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长地区扶杨油层与上覆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层呈"上生下储"式生储盖组合,油气运移呈现2个阶段,即首先在生烃凹陷带由于压差作用发生垂向运移,然后在储层内由于势差作用主要发生侧向运移。研究表明,三肇凹陷和王府凹陷持续埋深区,在嫩江期末开始形成了青一段地层超压带,青一段排出的油气在超压作用下,通过密集断层垂向运移至下伏的扶杨油层低压砂岩储层内;垂向运移至扶杨油层的油气,进入物性好、厚度大且连续性好的砂体,在势差作用下主要发生侧向运移,最终在运移路径上的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青一段泥岩生烃、排烃特征与油气藏的形成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盆地不同埋深的青一段泥岩,有机质在成烃演化过程中有两个成烃高峰,与之对应有两个主要排烃深度段。青一段泥岩的有利排烃期是松辽盆地发育稳定期——第三系的沉积时期。第三纪末,青一段泥岩的两个主要排烃深度在平面上所确定的排烃范围,对松辽盆地东部扶余、杨大城子油层的油气藏、西部的青山口组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在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源岩排烃分布区、倒灌式油气运移源岩超压分布区和输导断裂分布区,确定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平面分布区;通过确定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最大深度分布和输导断裂延伸长度分布,确定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纵向分布区,将二者组合,建立了一套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的预测中.结果表明: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分布广泛,平面上除了东北边部和东南边部局部地区外,整个凹陷大部分地区皆为青一段源岩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平面分布区;纵向上倒灌式油气运聚最大深度可达500 m以上,主要分布在其北部和中部地区,由此向其四周逐渐减小,在凹陷东南边部和西南局部地区减小至100 m以下.青一段源岩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有利于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油气在超压作用下通过输导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运移和聚集,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泥岩盖层封闭性随超压演化呈阶段性变化,在超压释放期封闭性降至最低点,随着泥岩的愈合,超压逐渐增大,封闭性也逐渐增强,直至超压再一次释放.经计算,东营凹陷沙三段泥岩超压在埋深904~1 713m开始形成,在埋深2 200~2 800m开始第1次释放.据此评价了沙三段泥岩盖层的封闭能力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营凹陷沙三段泥岩超压形成于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早期,而深部烃源岩的大量排烃期为馆陶期,超压形成期比排烃期早,因此超压泥岩能够有效地封闭烃源岩生成大量的油气;②沙三段泥岩超压在馆陶组沉积末期发生第1次释放,而后泥岩愈合,超压再次增加,目前正处于第2次超压演化过程中;③现今沙三段泥岩超压值约为8MPa,具有较强的超压封闭能力,是深层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在扶余、高台子、葡萄花、黑帝庙等多套油层获工业油流。应用储层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及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分析技术,结合储层的热演化史,探讨了各套油层的油气成藏特征。有机包裹体的类型和特征显示,青一段源岩生成的原油向储层中运移主要有3个期次,不同油层经历的成藏期次各异,储层中原油的性质是油气多期成藏的综合反映。包裹体均一温度指示凹陷内油气3个成藏期分别是嫩江组沉积末期、白垩纪末期和老第三纪末,油气成藏期次与盆地构造发展历程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上生下储式油运聚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成藏条件分布特征及油藏解剖研究得到,其油成藏主要受3个因素的控制: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控制着油成藏范围,T2源断裂分布控制着扶杨油层油运聚部位,T2源断裂与河道砂体交叉在T2源断裂下盘形成的地垒构造是扶杨油层油聚集的主要场所.利用源岩排烃期、断裂活动期和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综合研究得到,油成藏主要时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油成藏模式为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明水组沉积末期超压作用下通过T2源断裂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进入扶杨油层后再向T2源断裂的下盘地垒构造侧向运移,通过断块、断层遮挡在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青一段源岩生成油"倒灌"运移至未钻探区内,T2源断裂下盘地垒构造上的断块、断层遮挡和断层岩性圈闭是主要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11.
《天然气地球科学》2020年10期封面及目次  相似文献   

12.
《天然气地球科学》2022年11期封面及目次  相似文献   

13.
14.
15.
《天然气地球科学》2020-7期封面及目次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天然气地球科学》2023年3期封面及目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