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认知翻译模式沿袭了神经网络中的激活扩散模式,集翻译策略与具体的翻译战术为一体。认知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包括与译出语表达习惯相适应的关联理论、与译入语表达习惯相吻合的顺应理论。前者适用于翻译过程,后者适用于翻译结果。认知框架下最具代表性的翻译方法为归化和异化。归化即译者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认知该语种所限定的语境下衍生的各种思想和感情,并顺应译入语的表达方式生成译本。异化则是译者从作者出发解读相关思想和感情,保留译出语的表达特色。金融领域的英汉翻译涉及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而文化是认知的结果,因此可将认知翻译模式运用其中。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不仅揭示了翻译的本质和翻译学研究的对象,而且证伪了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对等原则;关联理论也有利于译者准确理解并传达原交际者的意图,照顾译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3.
关联理论不仅揭示了翻译的本质和翻译学研究的对象.而且证伪了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对等原则;关联理论也有利于译者准确理解并传达原交际者的意图.照顾译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4.
在深入研究各学派翻译理论之后发现,就实质和内涵而言,翻译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以源文作者、源文、源语文化为中心的历史阶段;以译者为中心、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历史阶段;以读者、译本、译入语文化等为中心的、方兴未艾的历史阶段,此时读者已经取得了和源文作者、译者至少平等的地位.此翻译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彰显了翻译行为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在指导景区公示语英译实践方面有极强的解释力。尝试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阐释景区公示语英译过程,以更好地翻译景区公示语。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语用学视角对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进行整理,并结合语篇类型学和翻译学理论对公示语翻译的问题、翻译策略和评估模式进行探讨。本文认为公示语翻译应综合考虑以下几层关系:译文与公示语设立者的意图、译文与原文、译文与译文受众,同时根据公示语不同类型有所侧重,力图得出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7.
生态翻译学在中国是由胡庚申首先提出来的全新翻译学理论,为解释翻译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以张培基翻译的矛盾《白杨礼赞》英译本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从生态翻译学的4个角度(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进行深度解读,以此检验生态翻译学对翻译过程的解释力度.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研究分析表明,生态翻译学对张培基翻译的矛盾《白杨礼赞》的解读完全可行,其译本被目标读者所接受正是因为其积极遵循生态翻译学原则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Wilson&Sperber提出的关联理论和Gutt发展的关联理论翻译观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一些旅游景点英译的分析,对旅游资料的英译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几条尝试性的策略,即:1)用语地道,力避中式英语;2)突出主题,合理删译;3)考虑读者,适当增译。希望能给大家以启示。  相似文献   

9.
目前,生态翻译学研究侧重于理论构建,很少关注翻译教学中多种体裁的翻译批评实例分析.本研究以该理论为母论,采用多维转换程度与译评兼翻译相结合、比较研究与描述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两本翻译教材中的部分译例和少量其他译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评论,并提供了新的译文.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翻译批评具有角度新、范围广、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优点;本课题的4种研究方法对翻译批评有较大的适用性;以生态翻译学为翻译原则,结合本研究运用的7种翻译方法可以帮助译者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0.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描述翻译学,因其具有理论和应用双重属性,有助于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之间的沟通。而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基于人类学、社会学、符号学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描述翻译学具有相通的语言观、系统观和功能观。由此,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系统理论、功能理论、语境理论,能够为描述翻译学提供一种更为细致、有效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公示语的主要目的是给公众提供一定的信息,从而达到指示、提示或限制等不同的功能。而公示语英文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不懂本国母语的外籍人员提供指示作用。通过对超市公示语英译错误的分类与原因分析,提出译者在翻译公示语时应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达到更好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下,剖析翻译伦理对译者的规约过程,旨在构建并完善翻译伦理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翻译伦理建构过程涵盖了解构原作、信息转换和建构译作时的三轮概念整合机制,包括四大心智空间网络图,由原作、原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动机、译者背景知识和翻译技能、读者认知模式与阅读喜好、源语与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等元素构成,各元素经过映射与合成,引导和规范翻译伦理模式构建,为翻译伦理的跨学科研究探讨新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3.
变译是翻译中常见的现象,是作者理智地按照译入语体系中的社会意识、道德风尚、文化习俗等规范所为.称之为“有意性背叛”。变译现象在翻译实践中广泛存在.翻译描写学派理论认为,翻译不只是单纯地进行语言文字转换.而是译者创造性的所为。描写学派的两大理论原则:“不完整性”和“操控理论”给翻译变译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生态翻译观认为翻译过程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不断地进行多维的选择与适应。关联翻译观强调翻译过程的每一步都要以在寻找最佳关联为原则。将两种翻译观视阈下的翻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寻求观点整合。阐明了两种翻译观可以互为补充,关联互动,有利于探寻译学研究综观与整合的新途径,为翻译活动提供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将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语境"和生态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对比分析,阐释了二者都关注原语文本、原语作者、译语及译语读者对译者这一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起到制约作用。揭示了与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语境相比,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范畴更加宽泛。  相似文献   

16.
中草药英译不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是文化的传递.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定位,在译者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过程中,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方面,实现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动态互动,从而达到成功传播中草药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了在公示语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就是其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层面进行多维适应与转换的过程。阐释了译者只有置身于整体和谐的翻译生态系统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不断地做出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才能做好公示语翻译,提高公示语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诗经》英译本中的几个典型例子入手,以动植物的科学描述做基础,添加解释脚注;依存源语的生态背景与文本土壤,选择源语"依归感"最强的译词;强化译名的名物考据,提高"整合适应度"。寻求《诗经》中动植物英译的最佳翻译,以达到翻译生态的和合之境。  相似文献   

19.
认知理论关照下的英汉概念隐喻对比发现,英汉概念隐喻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相似性为隐喻的翻译提供了便利;而差异性又为其带来了难度。翻译是将源语语言转换成译入语语言的活动,隐喻的翻译无疑受到概念隐喻的制约。本文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原理和等值翻译论,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为国际友人提供准确得体的公示语翻译势在必行。然而,中国目前大部分地区关于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并非理想。本文主要通过介绍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公示语的主要语言特征,为进一步探究目前公示语翻译中语内和语外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继而利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角度,对公示语翻译语内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终通过三维转换的思想并结合实例,分析如何对公示语翻译进行适应性选择,以得出整合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