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纳米级材料的内涵,判据及其研究方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纳米级材料(颗粒材料、薄膜材料和纳米晶材料)的几何尺寸,讨论了由尺寸效应所赋予材料的奇特性质,分析了纳米级材料的内涵、判据,叙述了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方法及当前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室温磁制冷材料的发展历史和纳米技术,概述了磁制冷材料研究的重点。总结了室温磁制冷工质材料具有优良性能的标准,并且给出了从微观、唯象和纳米方面研究室温磁制冷材料的新思路。介绍了纳米技术在室温磁制冷材料研究中的应用,重点讲述了纳米化对室温磁制冷材料的影响,预测了磁制冷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高镍正极材料具有高的比能量和较长的循环寿命,是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的关键材料之一。传统高镍正极材料的晶粒形貌是二次球粒子,其二次球结构在电化学循环中容易开裂,从而引起电化学性能的衰退和电池安全性问题。单晶化策略能够有效地提升高镍正极材料的长周期循环性能和安全性,缓解高镍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晶体结构及颗粒结构稳定性等问题。但是缓慢的锂离子扩散动力学导致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倍率性能恶化和材料结构衰退,是高镍单晶正极材料面临的重大挑战。综述比较了单晶正极材料与传统二次球正极材料之间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差异,分析了单晶正极材料稳定性机制,重点阐述了高镍单晶正极材料的缓慢的锂离子扩散动力学对其失效机制的影响,总结了现阶段研究者改善高镍单晶正极材料的锂离子扩散动力学的策略,提出了提升高镍单晶正极材料的锂离子扩散动力学未来的研究重点,为高镍单晶正极材料产业化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周林  季龙官 《云南冶金》2000,29(3):45-47
介绍了在铅锌白铜材料铸锭过程中加入稀土添加剂后,改善了材料挤压性能,解决了材料切削性能,差的问题,提高了材料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5.
铝酸盐系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稀土离子激活的铝酸盐系长余辉发光材料因其余辉时间长、余辉亮度高、性能稳定、不含放射性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由于其性能优越,大大拓宽了长余辉材料的应用领域,因此它已经成为储能节能发光材料研究的新中心。近几十年来,无论材料的制备还是应用开发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综述了铝酸盐系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历史,特别是近十几年的研究进展,对长余辉发光材料余辉机制、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同时也介绍了国内外长余辉发光材料开发应用现状,对其今后的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对耐蚀抗磨新型铸铁材料(代号SSA)的研究,对该材料的设计思路、实验方法、技术特点和优势做了详细说明,分析了SSA材料生产工艺中的技术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又寸策。通过实验室和生产现场工况试验对SSA材料的技术性能和使用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SSA耐蚀抗磨新型铸铁材料的技术性能和使用性能,能够满足渣浆泵输送磷石膏料浆的工况使用要求,使用寿命远远高于进口材料FeCr30;SSA材料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7.
机械合金化纳米晶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综述了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晶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高强度铝合金,铜合金,难熔金属化合物,金属储氢材料,复相烯土永磁材料等几类机械合金化纳米晶材料的制备与组织性能,指出了机械合金化技术在纳米晶材料制备方面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环境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志浩  高积强 《中国钼业》1995,19(A01):43-45
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出发提出了环境材料的概念,根据环境材料设计思想,对现有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使用,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见,并简要介绍了环境材料的估体系。所谓环境材料是指与环境相协调的材料,或具有环境意识的材料,具体说是指对资料和能量消耗最少,对环境污染最小,再生利用率最高,同时又具有优异使用性能的高技术新材料,它是21世纪新材料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英文名为Environmen  相似文献   

9.
金属材料材料种为甚为广泛,本文主要从稀土永磁,软磁合金,引线框架材料,等方面,论述了国内外金属材料材料所近来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茗  史庆南  陈勇军 《云南冶金》2003,32(2):54-56,75
叙述了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的特点和发展应用,阐述了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的强化机理。大量研究表明,离子注入通过改变材料表面和界面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微观结构,能够显著提高材料的抗磨损,抗疲劳,抗腐蚀,抗氧化特性。离子注入不仅可以提高材料表面性能,延长材料使用寿命,还可以节约贵金属资源,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现代高科技中的钼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殷为宏 《中国钼业》1997,21(2):27-33
简要地介绍了讨论了具有特异性能的钼在微电子材料,超导材料,核聚变反应堆的内壁材料,纱散强化材料和涂层材料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些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梯度功能材料的概念和特点,综述了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现状,评述了国内外主要的一些梯度功能材料制备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展望了梯度功能材料在一些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致密度对MoSi2材料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重分析方法考察了不同致密度的MoSi2材料在1000℃的高温氧化行为。试验结果发现:在0-480h的氧化阶段,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不同致密度的MoSi2材料质量都是增加的;材料的致密度越高,氧化增重得越小;所有不同致密度的材料均未发生“PEST”现象。低致密度MoSi2材料生成的氧化层疏松、多孔且不连续,有利于氧的扩散,加剧了氧化反应。高致密度材料生成的氧化膜连续且致密,阻碍了氧的扩散,材料的氧化程度较小。提高MoSi2材料的致密度有助于增强其高温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4.
起导材料     
介绍了超导材料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对目前超导材料的主要研制方法以及高温超导的应用作了分析,并展望了超导材料未来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采用3批不同厂家的钨粉,通过烧结-熔渗法制备了钨渗铜材料,分析了材料的密度、金相组织和断口形貌,测试了不同温度下的拉伸强度,对比研究了高温钨渗铜材料的批次稳定性。结果表明:3个批次材料烧结性能一致,渗铜均匀性良好。组织相近,晶粒度相近,断口形貌相近,基本无差异;不同温度点的拉伸强度互有交叉,趋势一致,没有明显差异。对钨渗铜材料批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供方选择和质量管控提出了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共沉淀法制备超细长余辉发光材料铝酸锶铕镝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发蓝光的Sr4Al14O25:Eu^2 ,Dy^3 和发绿光的SrAl2O4:Eu^2 ,Dy^3 超细长余辉发光材料。用SEM,XRD表征了所得磷光材料的形态、粒度和物相组成,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磷光材料的发光性能:结果发现,与固相法合成的产物相比,材料的激发光谱和发光光谱均发生了蓝移,余辉亮度有所提高。并且探讨了温度和烧结方式对材料发光性能和材料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Fe3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Fe3Al多孔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等工艺参数对Fe3Al多孔材料的力学性能、过滤特性的影响,考察了,制得的Fe3Al多孔材料的高温强度和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Fe3Al烧结多孔材料具有很好的抗拉强度、渗透特性和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有色金属材料添加非金属增强材料,以形成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从而能提高材料的某些特性。  相似文献   

19.
稀土贮氢材料的发展动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稀土贮氢材料的发展动向,其特点是稀土贮氢材料向多元化合金的方向发展;开发适合各种应用要求的贮氢合金;大力开发贮氢材料的应用。近年来MH-Ni电池的开发成功及投入生产,促进了贮氢材料的发展,新型贮氢材料的出现又反过来促进MH-Ni电池的产生和应用。稀土贮氢材料也面临着竞争和挑战,必须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开发新一代电池的贮氢合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逐渐枯竭,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造成环境污染。为了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国家积极推动风、光、水电、氢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而这些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的关键是新材料的研发。目前新材料的研发主要依赖于研究者根据材料结构以及其用于某一特定体系的预期催化活性为目标进行实验优化,导致新材料研发过程缓慢。随着计算材料学的进一步发展,研究人员整合了大量关于材料结构及性能表征的材料数据库,通过比较逐步优化筛选新材料。综述了当前材料开发的设计思路以及合成方法,以人工智能(AI)为着眼点阐述了近年来基于AI方法设计、制备可再生能源材料过程中的模型与算法,并总结了AI用于材料设计方面的研究意义和发展过程,最后对AI方法用以可再生能源材料设计、制备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介绍了本课题组提出的材料优化模型,并且列举了该模型成功应用于电解水析氢以及硼氢化钠制氢的材料优化的案例。未来,AI技术在新材料的理论计算、合成设计、性能预测、材料微观结构表征分析等方面具有非常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