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获得对产毒镰孢菌具有抑制效应的海洋细菌,从对虾肠道中分离细菌,并将分离得到的优势细菌与产T-2毒素的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FG1207)进行固体对峙培养,具有抑菌圈的细菌菌落即为产毒镰孢菌的抑制菌。然后选取对FG1207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菌与FG1207进行液体共同培养,用LC-MS/MS技术检测菌悬液中T-2毒素含量,最后对具有抑制FG1207的生长和降解T-2毒素效果的细菌进行16s r RNA序列鉴定和VITEK2细菌生化鉴定。实验结果分离得到8株优势细菌,其中一株对FG1207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LC-MS/MS检测发现该细菌与FG1207共同培养菌悬液中未检测到T-2毒素,说明该细菌不仅能够抑制产毒镰孢菌的生长,还能降解T-2毒素。经16s r RNA鉴定该细菌为海洋尼泊尔葡萄球菌(Nepal Staphylococcus Aureus),相似度为99.93%,VITEK2细菌生化鉴定的相似度为96.86%。  相似文献   

2.
为了检测葡萄上冰核活性细菌的分布情况,并探究其对葡萄叶片霜冻害的影响,本试验对葡萄叶片上的冰核活性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冰核活性的测定,并检验了活性较高的菌株对叶片冻害的效果。试验通过分离共获得10株冰核活性细菌,活性较高的1、2号菌株都是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用1、2号菌处理葡萄叶片,进行霜冻胁迫,叶片的霜冻指数分别达到83.67%和90.42%,而对照组为66.13%;活性最好的2号菌可以提高叶片过冷点2.3℃。  相似文献   

3.
腌肉色素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孔保华  陶菲  郑冬梅 《食品科学》2002,23(8):197-199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使用血色素和亚硝酸盐制备腌肉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亚硝酸钠的添加量为2%,加热温度为85℃,加热时间为20min时合成的色素产量最高;柠檬酸摩尔浓度为0.1mol/L、pH值为4时提取的腌肉色素的产量和质量都较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原因。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因其高致病率的特点在食品等诸多领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本文着重研究了丁香精油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抗菌效果及其抗菌机制。经试验测得,丁香精油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是0.05%,最小杀菌浓度是0.1%。0.05%的丁香精油能在8小时内清除99.996%的单增李斯特菌。实验结果表明,丁香精油对单增李斯特菌显示了较好的杀菌效果。丁香精油抗菌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丁香精油能破坏单增李斯特菌细胞的细胞膜,并且能抑制93.75%的ATP的合成。另外,丁香精油能有效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使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我国腌肉制品生产基本上仍采用传统的生产方法,生产工艺陈旧,卫生条件差,腌肉制品在成熟过程中就开始发霉酸败,随着贮藏期的增长而逐渐严重,破坏了产品应有的色香味.由于霉菌生长,形成各种颜色的菌斑,影响产品的感观质量,使人难以接受;第二,霉菌生长会产生各种酶类,分解肉品基质,降低食用价值;第三,霉菌能引起食物中毒,许多霉菌(如黄曲霉等),具有致癌和致诱变作用.从经济观点或卫生观点考虑,要提高腌肉制品质量,抑制腌肉表面霉菌生长已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些食品可以通过真空包装、低温贮藏或罐藏来达到抑霉目的,而腌肉制品加工必须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否则会影响其成熟风味的形成.本试验研究目的为:观察山梨酸钾对腌肉制品的抑霉效果,并观察其对腌肉的感观质量、PH值和挥发性盐基氮的影响,探讨腌肉成熟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刘文群  黄丽婵  韩伟  黄林华 《食品科学》2007,28(12):272-274
研究了从多种食品中分离得到的细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对柑桔中青霉的抑制效果,以期从中筛选出几株微生物用于柑桔防霉保鲜。食品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采用平板稀释涂布法,抑菌试验采用滤纸片法,对其中抑菌作用较强的菌株进行抗菌物质特性研究。结果显示:供试的70多株菌有超过40%对柑桔青霉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较强的有8株菌;菌体在抑菌作用中起关键作用,但有2株菌胞外分泌产物对柑桔青霉有较强抑制作用,0.5%CaCl2溶液悬浮菌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供试菌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牛津杯法、菌饼法筛选10株对产毒黄曲霉活性有较高抑制效果的细菌菌株,结合形态观察、16SrRNA序列分析,4株菌(1,3,5,6号)为葡萄球菌属;4株菌(2,7,8,9号)为库特氏菌属;另外2株菌(4,10号)为克雷伯菌属,相似度分别为100%,100%和99%。菌饼法筛选得到5株对产毒黄曲霉活性有较高抑制效果的米曲霉菌株,通过18SrRNA序列分析,均为米曲霉F6,相似度为99%。实验结果表明:筛选的高效拮抗菌可用于抑制黄曲霉菌生长。  相似文献   

8.
利用抑菌圈试验对腌肉复合腌制剂筛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抑菌圈试验研究了食盐、乳酸钠、柠檬酸、乙酸、抗坏血酸5种腌制剂对鲜肉中主要细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当乳酸钠4%,柠檬酸2%,抗坏血酸0.2%,乙酸1.2%,氯化钠3%时,能够较好的抑制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壳寡糖和nisin对熏煮香肠中腐败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单因子抑菌试验,获得了乳酸链球菌素nisin、壳寡糖两种抑菌剂对熏煮香肠中细菌的抑制作用信息,发现两种抑菌剂在试验浓度下均有抑菌效果,但抑制的细菌种类和抑制效果有差异。Nisin对所试验细菌的抑制有选择性,但0.03%的浓度能强烈甚至完全抑制敏感菌。壳寡糖对熏煮香肠中的优势菌N0.1D耐酸乳杆菌(L.acetotolerans),No.2B弯曲乳杆菌(L.curvatos)以及No.E清酒乳杆菌(L.sake)有良好的抑制作用,0.06%的浓度已达到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了解低盐腌制对腌肉品质的影响,以金华火腿和咸肉为参照,采用L16(45)正交实验,探讨了食盐、蔗糖和乳酸盐的添加量、腌制时间、脱水率对腌肉水分活度、蛋白质降解、颜色及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腌肉最优工艺条件为:食盐添加2.8%,白糖添加2%,乳酸盐添加5%,7℃腌制12d,15℃脱水39%。蔗糖和乳酸盐代替部分食盐进行低盐腌制可有效降低腌肉食盐含量和硬度,而不影响腌肉蛋白降解及贮存性。  相似文献   

11.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腌肉制品加工中同时起着发色、抑菌、抗氧化和提高风味的作用,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与肉中的二级胺反应会形成致癌物质N-亚硝胺,所以寻求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替代方式,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无硝腌肉制品在亚硝酸盐发色作用、抑菌作用和抗氧化作用的替代物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提出了天然腌制的概念,重点介绍目前国内外利用蔬菜替代亚硝酸盐的方法,包括将蔬菜粉(或汁)中的硝酸盐用硝酸盐还原菌转化为亚硝酸盐后加入腌肉制品中(先发酵法)和将蔬菜粉(或汁)加入肉馅中再发酵(后发酵法)两种生产方式,并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展、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以期为生产安全腌肉制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儿茶素、迷迭香酸、茶多酚三种天然抗氧化剂的不同添加量(0.075g/kg、0.15 g/kg、0.3 g/kg)对腊肉过氧化值、菌落总数、pH、水分含量、质构、色泽等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 0.15 g/kg迷迭香酸、0.3 g/kg迷迭香酸和0.15 g/kg儿茶素处理组的抗氧化性能最佳,0.075 g/kg茶多酚处理组的抑菌效果最佳;0.075 g/kg儿茶素处理组的水分含量最高;0.075 g/kg儿茶素处理组的L*值和a*值最大。结论 三种天然抗氧化剂的添加能效减缓腊肉脂肪的氧化、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且对腊肉的水分含量、色泽和质构有着积极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13.
苏燕  夏杨毅 《食品科学》2015,36(12):260-263
以反复冻融兔肉为原料,分析缠丝兔加工过程中的脂肪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与新鲜原料兔肉对照,随着冻融次数增加,反复冻融原料兔肉及其腌制后和烘烤后的脂肪含量显著降低,硫代巴比妥酸值显著增加(P<0.05);原料兔肉检测出棕榈酸(C16∶0)、亚油酸(C18∶2)等脂肪酸,在缠丝兔加工过程中,脂肪降解产生了油酸(C18∶1);反复冻融兔肉在腌制和烘烤后的脂肪酸也呈显著性变化(P<0.05);5 次冻融原料的缠丝兔脂肪含量最低(0.023 8%)、硫代巴比妥酸值最高(0.216 8 mg/kg)。表明兔肉反复冻融对缠丝兔的脂肪酸含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广式腊肉风味物质成分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广式腊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风味提取物质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广式腊肉检测出的1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酯类物质占75.45%;优质广式腊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56.60%)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43.40%),主要脂肪酸是十八碳烯酸、十六烷酸及硬脂酸;变质腊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4.75%.饱和脂肪酸为45.25%,相对于优质广式腊肉,不饱和脂肪酸舍量减少,而饱和脂肪酸增加;广式腊肉的劣变原因之一是由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生成饱和脂肪酸,以致产生异味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适合传统腌腊肉制品的优良乳酸菌菌株,从多种农家自制传统腌腊肉制品中分离纯化出9株优势乳酸菌。通过发酵特性筛选,得到一株性状优良菌株10M-7,并制备该菌株的干粉发酵剂,以未接种发酵剂腊肠为对照,分析此发酵剂对腊肠感官品质和微生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0M-7菌株具有良好的产酸特性和抑菌性能。根据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植物乳杆菌,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纯种发酵剂,并制作人工发酵腊肠。发酵剂组pH值在初期便迅速下降,且始终低于对照组;发酵剂组乳酸菌迅速生长繁殖,且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感官评价表明,当添加量为10~4CFU/g原料肉时,能够很好地保持和改善产品风味,使产品整体感觉更好。  相似文献   

16.
宋永  马长伟 《食品科技》2006,31(4):48-51
研究亚硝酸钠对干腌肉块脂肪氧化源醛类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亚硝酸钠的干腌肉块脂肪氧化源的醛类物质含量和其中的己醛含量低于无硝腌制干腌肉块。通过Fe2+-亚油酸模型的挥发性化合物检测结果表明亚硝酸钠对抑制亚油酸的氧化起到显著作用,说明亚硝酸钠可以通过螯合金属离子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荣昌公猪肉(RC)和普通去势猪肉(PT)氧化性的差异和原因,比较RC 和PT 两种肉及其制品在贮藏中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 (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TBARS)的变化,并测定两种原料肉的水分、肌内脂肪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在腌肉、冷冻生肉和熟肉中RC 的TBARS 值均高于PT,但差异不显著;在反复冻融的生肉中RC 的TBARS 值显著高于PT;RC 与PT 在水分含量、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可见RC 较PT 更易氧化,但氧化性差异可能不仅仅是因为脂肪酸组成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塔里木肉鸽为原料,设计单因素试验,控制腌制液中氯化钠添加量分别为0%、3%、5%、7%、9%,采用湿法腌制,对腌制后鸽肉的水分含量、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aw)、含盐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pH值等指标进行测定并结合感官评定,探究不同添加量氯化钠腌制对鸽肉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氯化钠添加量的增加,鸽肉的水分含量、aw、TBARs值、TVB-N含量、pH值逐渐降低;鸽肉盐含量与氯化钠添加量呈正相关。综合分析各种指标,最终确定腌制液中氯化钠添加量为5%,腌制后的鸽肉表面富有光泽且肉质紧致有弹性,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19.
A survey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and numbers of L. monocytogenes in a variety of meat products (cooked meat products, raw cured meat products (dried or not), mayonnaise based salads and prepared meals). As expected, raw cured meat produc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contaminated with L. monocytogenes than cooked meat products, 13.71% (113/824) and 4.90% (167/3405), respectively. Also a larger proportion of raw cured meat product samples contained a high initial level of the pathogen ( > 10 cfu/g). Higher incidence rates were obtained for whole cooked meat products (e.g. cooked ham, bacon) after slicing than before slicing, 6.65 and 1.56%,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cross-contamination. Due to multiple handling and processing steps,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pathogen was higher for cooked minced meat products than for whole cooked meat products, 6.14 and 3.96%, respectivel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tained in the incidence of L. monocytogenes in whole cured meat products (e.g., raw ham) and minced cured meat products (e.g., dry fermented sausage), 14.92 and 11.69%, respectively. Lower incidence rates of L. monocytogenes were obtained for raw, cured meat products using beef or horse meat, 4.65 and 5.88%, respectively, A high incidence rate of L. monocytogenes was noted for the mayonnaise based salads (21.28% (186/874)) as well as for prepared meals (11.70% (92/786)), the latter especially due to contamination of vegetarian me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