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颗粒冷水可溶淀粉制备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采用乙醇-碱溶液处理方法制备颗粒冷水可溶淀粉的工艺技术。以溶解度和粘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得出制备颗粒冷水可溶淀粉的工艺中反应温度与乙醇浓度对溶解度影响显著,反应温度、碱用量、乙醇浓度及反应温度与碱用量、碱用量与乙醇用量的交互作用对粘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酒精碱法制备颗粒状冷水可溶糯玉米淀粉,并应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研究了淀粉乳浓度、碱用量、反应时间对颗粒状冷水可溶糯玉米淀粉冷水溶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乳浓度、碱用量、反应时间对淀粉冷水溶解度的影响都很显著,且淀粉乳浓度、碱用量、反应时间三因素之间对淀粉溶解度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酒精碱法制备颗粒冷水可溶甘薯淀粉,分析了乙醇和淀粉(干基)的比例、氢氧化钠溶液用量、水和淀粉(干基)的比例、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5个因素对冷水溶解度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单因素制备颗粒冷水可溶甘薯淀粉的最佳条件:乙醇和淀粉(干基)的比例为4.0:1,氢氧化钠溶液用量为27.0 g,水和淀粉(干基)的比例为2.0:1,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15 min,此时的冷水溶解度为87.81%.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的五种制备方法,对比了以不同品种淀粉为原料,利用酒精碱法制备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的制备条件。总结了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的物理化学特性,包括溶解度、黏度特性,热学性能等;以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并对今后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以高直链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乙醇-碱法和羟丙基醚化法结合,研究不同碱添加量、环氧丙烷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下淀粉的冷水溶解度和羟丙基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随碱添加量的增加,淀粉颗粒的溶解度先上升后降低,羟丙基含量随碱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环氧丙烷添加量的增加,溶解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羟丙基含量随环氧丙烷添加量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反应时间的延长,溶解度先升高后略有降低,羟丙基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随反应温度的增加,溶解度先升高再降低,羟丙基含量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略有下降。对制得的不同溶解度下颗粒冷水可溶淀粉糊的透明度研究发现,随着淀粉溶解度的增大,淀粉糊透明度显著提高。扫描电镜观察冷水可溶淀粉的颗粒形态保持完整,但表面出现凹陷。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冷水可溶淀粉颗粒的晶型从高直链淀粉的"B"型结晶变为"V"型,且尖峰衍射峰消失,全部变为弥散特征峰。  相似文献   

6.
淀粉作为一种资源丰富的可降解生物原料,在食品、药品、纺织等行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未经改性的原淀粉冷水溶解度和冷糊黏度较低,常需加热成糊才能使用,降低了使用的便捷性.冷水可溶淀粉是一种冷水溶解度和冷糊黏度均有大幅度提高的改性淀粉,根据改性后淀粉是否可以保留颗粒形态,可将冷水可溶淀粉分为预糊化淀粉和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两大...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首先利用酒精-碱法对其α-化,在此基础上,以辛烯基琥珀酸酐(octenyl succinic anhydride,OSA)为酯化剂,在干法条件下制备出颗粒冷水可溶亲脂性淀粉,所得产品取代度最高可达0.0192。通过分析试验制备的颗粒冷水可溶玉米淀粉和颗粒冷水可溶亲脂性玉米淀粉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黏度、流变学特性,并进一步探索这些特性与产品取代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两种淀粉的性质比原淀粉有显著的改善,后者又比前者具有良好的性质,随着取代度的增大,颗粒冷水可溶亲脂性玉米淀粉的透明度增强,冻融稳定性提高,凝沉性降低,表观黏度增加;流变学分析显示两种淀粉呈现出假塑性流体的性质,表观黏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机械活化法制备冷水可溶性玉米淀粉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采用搅拌球磨机对玉米淀粉进行了机械活化降解,考察了机械活化时间、温度及搅拌速度对玉米淀粉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机械活化作用对玉米淀粉的冷水溶解度有显著的影响,当机械活化时间为2 h、温度为60℃、搅拌速度为415 r/min时,玉米淀粉的冷水溶解度达69.79%。玉米淀粉溶解度提高的原因是由于机械活化使得淀粉颗粒结晶结构受到破坏,结晶程度降低,最终由多晶态转变成非晶态。  相似文献   

9.
冷水可溶性淀粉是指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原淀粉进行变性处理而得到的一种可在冷水中溶解成糊的变性淀粉。冷溶淀粉因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已成为近年来变性淀粉中研究的热点。主要介绍了冷溶淀粉的种类及其制备方法,包括预糊化淀粉、颗粒状冷水可溶性淀粉以及化学变性的冷水可溶性淀粉,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颗粒状冷水可溶性淀粉的制备工艺,旨在为冷溶淀粉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微波-丙二醇处理制备冷水可溶性马铃薯淀粉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鄂西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通过微波-丙二醇处理制备冷水可溶性马铃薯淀粉,采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制备冷水可溶性马铃薯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水-丙二醇比(V/V)为1:1,微波处理时间为17.0 min,淀粉乳浓度(W/V)为12%时,冷水可溶性马铃薯淀粉的溶解度可达到84.0%.  相似文献   

11.
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糊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常压下,用醇解法制备了不同溶解度的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系列,并对玉米、木薯和马铃薯原淀粉及其不同溶解度的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糊的性质进行了研究。试验证明,相对于原淀粉糊,醇解法制备的颗粒状冷水可溶玉米淀粉糊的表观粘度和冻融稳定性有所提高,凝沉性降低;颗粒状冷水可溶木薯和马铃薯淀粉糊的表观粘度、凝沉性和冻融稳定性均降低。三种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糊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且随着溶解度提高其透明度增大。  相似文献   

12.
以荞麦淀粉为原料,采用乙醇碱法对荞麦淀粉进行改性修饰,系统分析了乙醇体积分数、碱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改性后淀粉溶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改性后荞麦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溶解度的影响最大,碱用量和乙醇体积分数的影响次之,反应时间的影响较小,各因素对产物溶解度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25 min、乙醇体积分数55%、碱用量为45 mL时对荞麦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溶解度的影响最大,此时其溶解度达到22.52%。  相似文献   

13.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碱法制备颗粒状冷水可溶性甘薯淀粉,系统研究了淀粉乳浓度、乙醇浓度、碱用量、超声波功率和超声波时间对冷水可溶淀粉溶解度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制备条件,得到最佳的反应条件为:淀粉乳质量浓度4.0 g/100 m L,乙醇体积分数81%,超声波功率为300 W,超声时间22 min。经验证,在最佳条件下,所制得的甘薯淀粉溶解度达到96.38%,回归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1%。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在制备冷水可溶性甘薯淀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Granular, cold water soluble (GCWS) wheat and corn starch can be prepared by heating in aqueous alcohol and evaporating the solvents. GCWS starch was characterized by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HPLC, enzymic hydrolysis, the Brabender Amylograph,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相似文献   

15.
高吸油性微孔淀粉制备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孔淀粉是一种新型的变性淀粉。本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获得了通过酯化提高微孔淀粉吸油能力的最佳工艺参数,即:十二烯基琥珀酸酐用量2%,加水量15%,碱用量6%,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6h。在此条件下酯化微孔淀粉吸油率可达1.68mL/g,吸油能力比未酯化前提高了40%。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微孔淀粉进行表面酯化改性处理,可明显提高微孔淀粉的吸油能力。  相似文献   

16.
冷水水溶性淀粉制备新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稻米淀粉为材料,比较了3种冷水水溶性淀粉制备方法发现,糊化和碱联合处理获得的冷水水溶性淀粉产率最高,用碱量最少,是制备冷水水溶性淀粉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交联微孔淀粉基本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微孔淀粉是一种功能材料。文中运用电子显微镜、X-衍射、布拉班德粘度仪等分析仪器对交联微孔淀粉颗粒形态、晶体结构、理化特性、糊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淀粉经交联、酶等处理后影响到颗粒表面及内部,但未影响到晶体结构;交联微孔淀粉的孔径、溶解度、溶胀度及吸水能力和吸油能力均明显改善,同时提高了淀粉的结构性能。证明了用先交联后微孔化处理的方法改善微孔淀粉的结构强度和吸附功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袁学会  易美华  潘颉 《食品科学》2009,30(18):217-221
为了优化包埋粉末油脂的木薯微孔淀粉工艺、提高吸附性能,利用糖化酶和α- 淀粉酶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先通过六组单因素试验确定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 值、底物浓度、酶浓度以及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最佳范围,再通过L18(37)正交试验,研究这些因素对木薯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7h、温度60℃、pH6.0、底物浓度40%、酶浓度2.5%、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为1:4(m/m)时制备的木薯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最佳,木薯微孔淀粉对油脂的吸附性与原淀粉相比,从11.5% 提高到52%,提高了4.52 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