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高职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衔接存在一定的断层,影响课程教学质量。针对存在的问题,以中高职“数控加工”课程教学为例,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中高职“数控加工”课程教学衔接有效性开展教学研究,提出了一些课程衔接策略,相关策略应用于数控加工课程教学衔接,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式上作开放式的研究,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并促成了各门主干课程之间的衔接,使得专业教学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3.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章节衔接紧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教学团队通过优化教学内容、重构教学过程、建设线上资源、改进考核方法、注重课外延伸等,使课程内容反映学科前沿、突出课程的工程应用性及思政性、最终形成了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受到了督导、学生及线上学者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高等代数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脱节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教学实际,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等方式,实现高等代数与高中数学在知识内容、思想方法及能力上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非微电子方向《固体物理》课程的建设。包括根据专业特点和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对该课程内容的取舍和优化,系列配套的CAI课件。并重点介绍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正确思维方法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熊永森 《电子世界》2012,(3):146-147,150
为了实现学生从基本专业技能到职业能力培养,到生产岗位的"无缝"衔接的专业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四步"教学法,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经过近3年的探索和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3+3中高职衔接学生实际情况及《机械基础》课程特点,通过分析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能力培养、课程实训及成绩评定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些看法,以使该课程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高校"电子技术实验"单独设课后存在的知识系统化薄弱、与后继专业课缺乏有效的衔接、教学内容软硬件一体化融合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系统化、层次化、模块化、专业化、软硬件一体化的改革思路,同时对实验的考核和实验报告的撰写提出了建议,希望对其它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计算机网络部分的教学注重与新兴技术、工业自动化网络的衔接,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数据库部分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仿真法、案例法、类比法和项目驱动法等多样的教学方法被合理地应用在课程中。实践结果表明教改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院民办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这一普遍现象,为了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就业岗位能够更好地衔接,让学生所学计算机知识能够适应职场对计算机相关技能的需求,文章有针对性地选取与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以实现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王文娟 《山东电子》2014,(4):229-231
针对传统计算机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点衔接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计算机交叉课程体系建设,针对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资源,对网络类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学习资源库,建立网络原理立体化教学资源,实践的结果显示,在计算机类交叉知识点立体教学资源的建立能够有效的促进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在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信号检测、处理及实现系列课程建设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信号检测、处理及实现系列课程包括电气测量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自动化仪表、信号分析与处理和DSP原理及应用.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使课程之间互相衔接和前后呼应.在教学中注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较好地处理课程中的难点,以便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编写教材和辅助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本文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应是课程体系的衔接,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衔接为例,分析了当前课程衔接的状况,从对县体课程内容的分析出发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明确定位及衔接,最后提出了如何整体优化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衔接。  相似文献   

14.
"电路分析基础"和"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的两门重要的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然而,长期以来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存在在授课内容上重复、衔接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而根据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和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对原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的基础上,建设成为"电路与信号分析"一门课程。本文针对该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提出一些见解,以促进课程授课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电气绝缘导论”是天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导论课程,是衔接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的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纽带。为满足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交叉型、创新型、实践型和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要求,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上对“电气绝缘导论”课程进行探讨,提出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教学改革措施,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国家不同时期出台的政策和文件的实施,全国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实践探索,对中高职衔接的认识和研究也不断深化和发展,有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越来越多形成了诸多认识和观点其中一项重要共识就是认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突破口。本文主要从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及推进衔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基于课程联系探讨"电路分析基础"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路分析基础"作为电子类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之一,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本文从强化与后续课程教学相互衔接与渗透的角度入手,探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融会贯通,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构建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理论难于联系实践。"基于课题驱动的PASKAL教学方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旨在解决上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衔接问题,尽量缩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距离。将一个真实的较为完整的课题项目研发过程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驱动整个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朱军 《电子世界》2013,(18):164-165
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是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一个环节,文中通过对两者教育体系的分析,阐述了其衔接基础,提出了课程衔接的基本原则,设计了课程一体化衔接的框架模型,对课程的开设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面对中高职衔接专业,如何解决好专业衔接过程中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要难题.笔者尝试着分析该领域国内外职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外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现状,针对衔接过程中课程体系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四元一体"的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